《实施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1小时经济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1小时经济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施一体化战略 加快建设“1小时经济圈”2006年12月,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用10-15年建设“1小时经济圈”,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的重要战略部署。重庆“1小时经济圈”是以主城区为核心、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包括主城9区、渝西走廊12个区县以及涪陵区、长寿区。建设“1小时经济圈”,是增强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提升重庆在中西部地区战略地位和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强大动力。而高度一体化发展的圈内各区县是支撑经济圈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区域一体化”这个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指区域内各地域单元主体,整合成一个发
2、展共同体的过程。实施一体化战略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圈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区县共同的科学发展、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一、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必要性实施一体化战略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突出趋势。从国际来看:相继涌现出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五大高度一体化城市群;从国内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珠潭、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诸侯经济与经济发展趋势不相融。在城市群或经济圈内,只有消除壁垒、全面对内对外开放,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才有可能实现双赢、多赢的局面
3、,单打独斗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加强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圈内各区县一体化发展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客观要求。实施一体化战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经济圈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有效地突破城乡分割、各自孤立发展造成的体制障碍和结构矛盾;需要有效地拓展经济集聚的载体空间,强化对域外资源的吸引和集聚,提高圈内区县的经济的联动性、整体性;需要有效地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布局、功能互补的区域空间结构和系统架构,完善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的区域连接网络和运行机制。而打造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圈,可以有效地实现上述需求。实施一体化战略是发挥整体效应的现实需要。根据“整体大
4、于部分之和”的现代系统理论,一体化发展的“1小时经济圈”作为一个多城市的开放性经济系统,其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将改变目前重复建设严重,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分散使用等现象,解决生产要素封闭式流动和低层次配置问题,实现统筹规划,使经济圈内的各区县由相互竞争走向相互合作,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借势发力,共赢共兴,从而增强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施一体化战略是拉动库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库区是重庆立市之本。库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单靠个别产业和个别城市是无法承担的,必须依靠主导产业体系及其所在的或者对其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城市群。打造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圈,培育库区经济“增长极”,在产业上形
5、成能够带动库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空间上形成对库区辐射能力强的“经济高地”,成为拉动库区发展、建设“动力三峡、生态三峡、文化三峡、和谐三峡”的“发动机”。二、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交通体系完善。经济圈内有横贯我国东中西的长江黄金水道,辅之以嘉陵江、乌江;已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的“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一环五射”的铁路骨架;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干线机场。经济基础较好。2005年,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386.6亿元,占全市的7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42.6亿元,占全市的9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2.6亿元,占全市的78.4%。经济关联度较高。经济圈内的各区县依据资源优
6、势和资源互补,已初步形成特色较明显、相互联系较密切的多条产业链;与此同时,人员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圈内的加速流动增强了经济圈的经济关联度。同时也应该看到,实施一体化战略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圈内区县之间缺乏紧密的横向联系,双边和多边合作关系发展的还不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融合有待加强。二是圈内城市发展不协调,城市结构欠合理,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经济圈内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生态建设压力大。三、一体化战略的主要内容(一)综合交通一体化中医有语:“不通则痛”,经脉不畅会导致多种机体功能障碍。交通是城市和区域的经脉,交通不畅将会对严重制约城市
7、和区域经济发展。交通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要以实现高速化、网络化为目标,加快圈内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圈内新型综合运输体系,夯实“枢纽重庆”的基础。加大港口建设和航道整治力度,打通圈内区县到主要港口码头的快速通道,利用优越的水运条件,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长江航运,有序发展嘉陵江、乌江航运。加快空港改造,创造各种吸引客流和物流的条件,充分发挥航空运输快捷的优势,积极发展航空运输,着力打造西部航空运输中心。推进圈内高速环线建设、县际公路改造、县乡公路和通村道路建设,完善公路运输网络;优化交通“软环境”,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渗透作
8、用强的优势,努力发展公路运输。抓好铁路路网建设,提高重庆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运量大的优势,稳步发展铁路运输;适时开通圈内城际列车。(二)产业布局一体化产业是经济的载体,具备了强大产业支撑,才可能具有强大的集聚辐射能力。产业布局一体化是经济圈一体化的核心,要按照产业集群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产业特色化的原则合理选择和布局圈域产业。着力发展六大重点产业。一是以微电子、软件、系统集成、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以军事装备、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环保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等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三是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以及文
9、化、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四是以化工、能源、冶金和特色农副产品及生物资源加工为主的资源加工业。五是以轻纺、皮革、饲料、陶瓷、造纸、烟酒等为主的轻工业。六是以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粮油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图1 经济圈产业布局总体构想示意图精心构造“一区两带”产业布局。经济圈产业布局的初步构想为“一区两带”,即:以主城核心区为载体的经济圈中部都市型产业区,主要发展符合现代都市特点和要求的产业关联度高、集散能力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清洁无污染型产业,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以长寿、涪陵、南川、万盛、綦江为载体的经济圈东部资源型产业带,主要发展以化工、能源
10、、冶金和特色农副产品及生物资源加工业;以江津、永川、合川等九个区县为载体的经济圈西部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带,主要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等非资源依赖型机械制造,皮革、造纸、轻纺、建材等轻工业和花卉、优质粮油等现代农业。(三)招商引资一体化“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是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招商引资一体化就是要实现经济圈的招商要从“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从源头上为经济圈产业发展积蓄潜能,奠定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基础。完善项目储备机制。项目储备是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升经济圈抢抓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国
11、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完善项目储备机制。一要策划、储备一批能促进圈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的工业骨干项目,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二要策划、储备一批能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经济圈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贸易、休闲旅游、航运物流、商贸会展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三要策划、储备一批能够提高城市载体功能、解决瓶颈制约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要策划、储备一批能够显著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项目。改进招商引资方法。方法决定成败。面对新形势,在建设经济圈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招商引资方法:一要树立整体招商理念,以重庆“1小
12、时经济圈”的名义在国内外市场上开展联合招商引资工作,塑造经济圈的品牌形象,共享招商引资成果;二要实施特色招商战略,按照经济圈产业布局结构,及各区县自身特色和优势,统筹安排招商引资重点。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要从两个层面创新招商引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区县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各区县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项目落户到什么地方,完全由客商自主决定,如果不是在引进者的所在区县落户,则通过税收分成的办法对其利益进行补偿。这样既避免了恶性竞争,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创新市与区县利益共享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要投入,税收优惠要让利,外出招商也要成本,区县为招商引资背了不少包袱。因此,一方面市级财政应分担招商引
13、资项目在、土地、场平以及由此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投入的费用;另一方面,对新增税收部分,加大区县分配比例,以充实区县财政实力,加快区县发展步伐。(四)城镇布局一体化城镇体系是经济圈的骨架,是经济圈产业发展的依托。经济圈城镇布局一体化,要充分发挥主要交通干线沟通圈域内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作用,发展“一核三片五轴”的城镇结构,形成以主城核心区为中心,中心城市为支点,中小城市为骨干,中心城镇与中心村相结合的五级城镇体系,实现圈域城镇布局一体化。“一核”:即主城环线高速以内以及其沿线的区域,该区域应重点加强旧城改造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图2 经济圈城镇布局总体构想示意图“三片”:即嘉陵江以东
14、、长江以北、内环高速和二环高速(规划)之间的东北片区;嘉陵江以西、长江以北、内环高速和二环高速(规划)之间的西部片区;长江以南、内环高速和二环高速(规划)之间的东南片区。按照“北上西进、东扩南移”的思路,重点加快位于“三片”之中的两路、西永、白市驿、西彭、渔洞、蔡家等近郊组团的城市化进程。“五轴”:即沿渝武高速、渝遂高速(规划)、渝遂铁路、襄渝铁路、沪蓉客运专线(规划)方向的西北轴;沿渝邻高速、渝宜高速、长涪高速、渝怀铁路、渝利铁路(规划)方向的东北轴;沿成渝高速、成渝铁路方向的西轴;沿成渝铁路、渝泸高速(规划)方向的西南轴;沿渝黔高速、渝黔铁路、渝湘高速(规划)方向的东南轴。沿“五轴”方向:
15、着力打造涪陵、江津、永川、合川四大中心城市,重点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打造区域性集聚“洼地”和辐射“高地”。加快发展长寿、南川、万盛、綦江、壁山等中小城市,增强其在经济圈网络式开发中的重要结点作用。努力培育中心城镇,从扩大城镇规模入手,增加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城镇集聚程度和建设水平,改变空间上“低、小、散”的格局。有序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按照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公共绿化集中,村落组团集中的布局原则,引导农居向集中化、城镇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要素保障一体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果把建设“1小时经济圈”比作一场特殊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粮草就是要素资源。要素保障犹如一张多米诺
16、骨牌,一旦倒下,环环相扣经济链条将会土崩瓦解。在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在人才、金融、能源、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于经济圈生产与生活需要的一体化要素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以实现人才资源的集聚和自由流动为目标,推进人才保障一体化。一是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健全人才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人才的跨区县配置。二是建立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共同培养稀缺人才,探索形成人才共育的新格局。金融保障。以强化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为目标,推进金融保障一体化。第一,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推动区域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建设,支持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发展,
17、推进圈内性金融市场建设。第二,鼓励联合组建实力强、机制活、管理规范的圈内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圈内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加强创业风险投资,构建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第三,以整合圈内国有经济资源为重点,扩大产权交易功能,整合圈内各区县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圈内产权交易市场网络。第四,加快建设圈域性社会征信体系,共同提高社会信用等级。能源保障。以确保圈内生产生活耗能需要,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为目标,推进能源保障一体化。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能源供给对经济圈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合理布局圈内能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早日启动核电建设项目,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其次,要统筹圈内能源发展和对外开放,建立多
18、元、稳定、可靠的区域外能源供应基地。根据各类能源需求量和输配形式,建设强大、安全、可靠的能源输配系统。再次,要建立圈内能源价格联动和调度援助机制,实现圈内能源传输网络协作,保证特大型、大型企业和居民耗能需要。技术保障。以激发科技资源活力,增强发展的动力为目标,推进技术保障一体化。一是大力加强重庆技术市场中心建设。整合教育、科研设施,建设面向公共服务的科技设施平台;整合、扩张、提升有形技术市场,大力发展以规范高效服务为支撑的技术市场体系。二是推进重庆技术市场中心与圈内各区县联网,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实现圈内技术产权交易的异地同步运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体
19、系,提高经济圈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圈内高新技术产业进步。信息保障。以消除信息封锁,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目标,推进信息保障一体化。首先要稳步推进圈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技术领先、容量充足、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其次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政务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构建圈内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推进公共领域信息化联动。再次要推动信息技术的联合应用,扩大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应用范围,重点推动圈域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联动发展。(六)生态建设一体化“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灵。”丰富的山水资源是经济圈万金不换的宝
20、贵财富。我们需要一个经济发达的经济圈,更需要一个拥有健康自然生态、高效经济生态和文明社会生态的生态经济圈。在环境保护中,既要保山护水,更要靓山净水。首先,必须对自然山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对南山、歌乐山、铁山坪、铜锣山、缙云山等山体和长江、嘉陵江、乌江、长寿湖等水系实行规划管制,禁止对山水资源蚕食侵占和破坏性开发。其次,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被动保护的同时,要主动绿化山体,净化水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在产业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方面,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前提下,促进对土地
21、利用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压缩生产性用地,优化生活用地,拓展生态功能用地。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型产业的政策引导,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要着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的生态农业、无污染清洁的生态工业、度假休闲式的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城镇建设中,既要显山露水,又要依山亲水。应结合经济圈山水轮廊线进行建筑布局,大胆突破山区无平地的束缚,依山傍水建好城镇,植树栽竹绿化城镇,保洁灯饰美化城镇,让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居环境和谐相融。积极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化生产与消费方式。(七)公共服务一体化相对均等化地享
22、受公共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一体化推进经济圈建设的过程,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城乡教育、文化、卫生资源,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促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均等化,一体化推进经济圈的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重点调整经济圈内各区县接壤处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结构,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就近上学。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卫生服务人员技术和医疗装备水平,加快完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推行经济圈内社保、医保、新农合“一卡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经济圈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23、,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经济圈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四、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树立推进一体化的思想观念强化协同共赢、借力发展的观念。在一体化进程中,要破除利益分配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想,确立起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协同”和“共赢”思想。要克服封闭排斥心理,摒弃患得患失思想,以大气开放的心态,积极加强与圈内其它区县在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上的合作。强化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的观念。各区县要全面
24、深入的分析、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特色,扬长避短,力求在错位发展中抢抓机遇,在优势互补中突出特色,最终实现圈内的产业、市场互补的良好格局。(二)搭建推进一体化的组织平台从三个层面搭建一个推进经济圈一体化的组织平台:一是成立市政府牵头,经济圈内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参与的建设“1小时经济圈”领导小组,协商解决经济圈一体化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各区县发改委(计委)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发展规划协调小组,主要负责解决经济圈内部跨区域的发展规划制定与协调问题。三是成立市级有关部门牵头,联合各区县对应的相关部门组成单项领域协调小组,负责协商解决诸如交通、信息等某个领域或者某个特殊问题。(三)建立
25、推进一体化的制度基础制定约束性法规。由市级有关机构牵头,在经济圈的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工程招标、信息共享等方面制定有约束力的统一的公约和法规,促进各区县从无序恶性竞争走向有序良性协调发展。整合各区县政策。各区县要从经济圈整体利益出发,在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上加强行政协调,消除矛盾和冲突,也要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倾向。探索支持性政策。政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市政府应加大对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税政策支持。设立经济圈建设基金,主要用于经济圈建设必须实施的重点项目的财政投资、贷款贴息等,如圈内高速公路年票制管理所需财政投入等。(四)编制推进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制定“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全市“十一五”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布局,不仅要着眼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更要着眼于在全市“十一五”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着眼于与全市区域发展相协调,着眼于与全市各专项规划的协调,经济圈总规与市“十一五”规划协调一致,还要立足于区县实际,与各区县“十一五”规划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