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6500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文化

2、旅游创意产业;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构成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本文尝试性地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这一实践早于理论的新兴旅游产品进行了定义;从“一站式体验”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主流模式;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对策。关键词一站式体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90049051问题的提出文化旅游创意在我国是近几年来才兴起的新兴现象。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对“文化旅游创意”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王斌从演出创意的角度分析了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

3、典的成功以及存在的营销和产业链问题。肖建莉以上海莫干山路历史工厂区为例指出,工业废旧厂房经过改造,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激活了城市遗产带来了旅游发展。林小森分析了香港在旅游资源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现代旅游业取得成功,并指出对内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冯学钢通过分析创意产业的特点、品种形态和对旅游业的借鉴,探讨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途径。傅晓提出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特征、类型及作用分析,结合广州中心城区的案例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纵观这些研究,从“一站式体验”和旅游园区(基地)建设模式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的不多。在当前我国

4、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虽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这种提法尚未得到公认,但这种园区(基地)模式近年来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F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什刹海文化旅游区、横店影视基地、华侨城LOFT创意园区、上海8号桥艺术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基地等一大批园区(基地)的出现,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引

5、擎。基于此,本文从“一站式体验”角度出发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种实践早于理论的新兴旅游产品进行研究,既具有提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促进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的现实意义。2“一站式体验”“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基础,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在旅游体验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图1)。产业聚落理论强调同一产业地理集中可以导致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具体到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的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园区;另一方面,园区产业链的本土化导致了产业配套,形成了旅游景区聚落。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

6、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旅游体验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以体验作为核心吸引力的用于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身心状态都达到特定水准时,意识中产生的一种感觉,是旅游者身心状态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过程”。“一站式”服务理念是在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展开的声势浩大的公共服务改革运动中提出的。“一站式”(Onestop)服务是指:在“一站式”范式之下,一个顾客所有的业务都能够在一个单一的接触中完成。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向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旅游产品的“一站式”服务要求游客的所有需求能够在设施相对集中的特定区域内得到配套满足。综合产业

7、聚落、体验经济和“一站式”服务理念,本文对旅游产品的“一站式体验”作如下界定:旅游产业园区(基地)在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以游客为中心、以体验塑造为理念,通过园区(基地)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开发商等的高效合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一站式”服务的过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站式体验”要求旅游活动经营者以创造特殊“体验”来吸引消费者,使游客进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后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不应仅仅提供旅游产品,更要关注游客在园区内消费或使用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一站式体验反映的是游客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必须以此为理念

8、,向游客提供新颖而快乐的体验。3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概念与特征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文化旅游以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文化体验为基础,是标准的创意产业。在旅游产业集群

9、化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构成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见图2)。“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是在文化底蕴深厚、创意含量丰富的特定空间(园区、基地)内,以文化创意构成旅游吸引物,以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需求为标准,打造完整的旅游及其相关产业链,从而形成的旅游景区、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空间集中和功能集聚区(图3)。通过以上定义和示意图,不难看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呈现以下3个特征:(1)创意吸引物是核心。创意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创意火花”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搭建桥梁,构成

10、园区的核心吸引物;(2)“一站式体验”是重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吸引物或产品较之传统的旅游吸引物,更加注重探究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园区以创造“体验”来吸引消费者,使游客进入园区后“吃、-住、行、游、购、娱”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3)产业链是延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涵盖旅游产业中的六大行业要素和核心的文化创新要素,而且带来了旅游地产、艺术创作、建筑设计、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与科技、 文化、艺术、生态等多个领域的产业要素有机整合与空间及功能集聚。4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主流模式通常意义上的模式是指舍去具体细节的某种事物及其运动的基本结构或基本图式。作为一

11、种分析方法或分析范畴,抽象的模式能够简明地表述事物体系的内在逻辑和运动规律,即事物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质。作为一种实践早于理论的新兴旅游产品的集聚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是在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开发商等各方面相互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开发模式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笔者从“一站式体验”的角度出发,在对典型案例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

12、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产业园区开发现有的五大主流模式,见表1。4.1 主题公园模式主题公园作为最先兴起的文化旅游产业,它的开发建设可以看作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早期代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主题公园模式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主题公园,而是经过创意整合后的,为了满足旅游者一站式、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具有创意性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它以“欢乐

13、秀、梦工场”为创意吸引物,以“欢乐冒险、幸福等于一切”为核心体验,充分利用主题品牌和环境效益,带动地产、影视、传媒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非常完善的主题公园产业链。成熟的主题公园模式以香港迪斯尼乐园、华侨城LOFT。创意园区为代表。4.2影视(动漫)基地模式影视(动漫)基地模式是指将静态的影视(动漫)基地旅游资源经过创意活化,让游客体验影视角色参与、影视独立创作(DIY)、影视(动漫)文化主题教育,形成的影视旅游一站式观光体验活动区。此模式下的建设重点是影视(动漫)主题街区(影视shopping mall)的打造,提供高品位的休闲、娱乐、地产及教育培训服务。在影视(动漫)基地内不但有游客的影视体

14、验观光,更主要的是带动包括录影带、剧照、影视服装等影视关联商品的销售,融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影视酒店或影视人俱乐部休闲,特色酒吧、茶座、特色店的发展。国内的横店影视城、北京怀柔影视基地、上海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无锡影视基地是此模式的典型代表。4.3艺术园(社)区模式艺术园(社)区是指艺术家和商业文化机构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因历史原因留存下来的城市工业空置厂房,使其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于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融入了旅游活动的艺术创意集聚区。集聚区内的闲置厂房、废旧设施经改造后,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品,继承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了城市发展新的范式,既是实用的体现,又

15、达到了审美的效果。艺术园(社)区内所形成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方式”和“LOFT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兴吸引物。艺术园(社)区模式是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与城市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艺术设计、工业生产、装饰展览、主题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城市旅游发展带来新的亮点。北京798艺术园区、上海8号桥艺术区、上海M50艺术基地、杭州LOFT49社区是此模式的典型代表。4.4节庆演出基地模式节庆演出基地模式是指在传统的旅游节庆活动策划中加入创意元素,通过改变场地、变换活动形式、重组和完善活动内容以及创新宣传等方式,从而扩大节庆演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山水实

16、景演出是传统旅游节庆演出的典型创新,其一改传统剧场收缩集聚的演出模式,借用实景,在灯光的带动下充分调动观众全部视觉灵活性,散点透视、延伸游客对实景演出的魅力体验。而山水实景的演出往往在晚间,有利于留住游客的脚步,由此派生出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需求,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华侨城通过创意造节,形成了“月月有节过”的欢乐场面,民俗村的傣族泼水节、世界之窗的国际啤酒节、欢乐谷的国际魔术节、玛雅狂欢节,已成为华侨城文化旅游的经典品牌。而以“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代表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则成为旅游节庆演出市场的新宠。4.5新兴街区模式新兴街区模式是指在新城建设或

17、是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传承的老建筑、老街区不是被习惯性地拆除,而是通过以全新的“IN”生活体验为旅游创意,使其成为新的街区、焕发新的生命,从而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游客的增加给新兴街区的商铺带来人气,拉动体育运动、艺术设计、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IN”代表的是“流行前卫”、“潮流健康”,“IN”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在生态酒店体验太极、瑜伽、普拉提等天人合一的原生态修行活动;在SPA生活馆体验水疗按摩以达到去除疲劳、恢复神采的目的;在茶道馆、香道馆学习礼仪,品香、点茶以平和心态、修身养性;在城市中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亲近自然,忘记烦恼,享受清新,为自己的精神彻底加油。

18、这些体验活动对那些成天呆坐于办公室、身体和精神时刻高度紧张的大城市白领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北京什刹海、上海新天地、重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是新兴街区模式的代表。5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对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发展迅速,但也不能忽视诸如一拥而上、盲目跟风,缺乏规划、仓促上马,旅游圈地、监督缺位,地产众多、园区城市化等问题。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必须摒弃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路,建设旅游目的地。5.1以创意为核心,体验为理念园区要以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运用新思维、新主题、新体验,为既定的资源或艺术形式注入生机与活力,实现艺术体验与旅游资源的完美结合;要以创意而非现存的

19、景观为基础,旅游活动经营者要以主动创设的某种观赏对象和娱乐样式为先导,借助传媒、演艺、文博、艺术、广告等手段和载体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将创意、体验转化为旅游吸引物是园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园区向游客展示的最终产品。5.2因地制宜,避免“一窝风”我国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2006年旅游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旅游建设项目达到2673个。在这些投资项目中,“旅游园区”、“旅游开发区”的建设占到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大干快上”的思想指导下,旅游园区、旅游开发区的建设容易出现“一窝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要有专业推广和品牌管理的策略,“一窝风”式的开发将使它变为普

20、通的经济开发区,匆匆上马、缺乏市场调查、资金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即使有好的旅游创意也会使项目处于停滞。 5.3杜绝“圈地”,明确旅游地产建设比例如同经济开发区、城市化建设中的“圈地办厂”、“圈地造城”一样,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也容易出现“圈地”现象。一些旅游园区规划动辄上千亩,有的甚至近万亩,投资上百亿元,以旅游开发为名,从事工业招商和旅游房地产开发。如西部某地的一个名为“爱情谷”的旅游园区项目,占地450亩,仅有250亩用于建造爱情主题园区,余下的200亩都用于房地产开发,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地产公园。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不排斥旅游地产,但决不是“圈地”建设“高档住宅区”。

21、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地产占园区建设的比例一定要达到65以上。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约束和防范投资者和开发商“以地融资,圈地生财”。5.4六要素全面发展,打造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最终目的并非促进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而是要通过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成熟的、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整体素质,打造旅游目的地:首先,旅游六要素全面发展,规避旅游“木桶定律”,全面满足游客需求;其次,园区要形成成熟的旅游创意产业链,不但要有旅游企业与辅助企业的空间集聚,更要有产业的高度媾和;再次,园区的

22、选址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包括对外交通、与目标市场客源地距离、区域基础设施状况等;最后,园区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包括市场开放、法律政策、政府扶植、社区参与等。唯有如此,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才能成为地区的名片、产业发展的引擎、社会的凝聚剂和文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

23、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化的升华剂。6结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形成的理论基础,尝试性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义,从“一站式体验”的视角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现有的主流模式,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出发,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对策。我国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兴起和发展的时间短,实质上它们还只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并在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的旅游基地或专属经济区。由于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也没有成熟

24、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可供剖析和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量化指标体系来指导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这既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研究的难点,又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责任编辑:张宪玉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25、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26、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

27、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