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6751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14.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摘 要: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催化了家校矛盾的突出和尖锐。学校教育需要宁静,更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亲密配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敢于直面纷繁复杂的家校矛盾,科学地认识家校矛盾的表现形式,合理地分析矛盾的形成根源,灵活地应对和化解矛盾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赢得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当下家校矛盾冲突具体有哪些表现、其根源何在、学校教师采取何种策略化解等问题,作为一线教师也是学校管理者之一的笔者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探讨。关键词:家校 矛盾 冲突 化

2、解 策略家校矛盾,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等。但不论哪种形式的家校矛盾,都是因学生的教育问题而起。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多元文化的纷杂,催使家校矛盾越来越复杂,同时也越来越尖锐,甚至造成流血伤亡事故。而由家校矛盾演变成的冲突事件被媒体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家校矛盾引发的冲突和导致的事故,既败坏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声誉,又影响了家长、学生、老师及教育相关参与人员的心情和相互之间的感情,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班级的学习

3、生活状态,甚至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断送老师和学生的美好前程。因此,家校矛盾冲突中没有赢方,伤得最深的肯定是懵懂无知的学生。无论从教育的家庭私利性出发,还是从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出发,我们学校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部分依赖家庭教育配合的亲密好坏,从这点上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个高度的统一体,所以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教育统一体内部的矛盾(并非敌我矛盾),只有在统一的前提下双方相互理解,互相宽容,理性处理,妥善化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需要宁静!基于此我们的教育就更需要探讨当下家校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这些家

4、校矛盾根源何在?如何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理性化解家校矛盾?一、家校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家校矛盾冲突现象多种多样,但究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两大类。1、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是指家长与学校或老师,因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发生面对面的正面冲突。这种家校矛盾一般具有表达直接、刺激激烈、挫伤身心,倾向暴力等特征。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有:家长对孩子所在班的任课教师、学校相关领导以及与自己孩子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发生面对面的语言或肢体上的人身攻击;家长对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的同学(甚至家长)发生面对面的语言或肢体上的人身攻击;学校教师、领导或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家

5、长实施面对面的语言或肢体上的人身攻击;家校双方均对对方实施语言或肢体上的面对面的人身攻击;家校双方通过法律手段对簿公堂的矛盾冲突等。2、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是指家长或学生与学校或教师,通过间接手段发表自己对教育中的意见、解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一般具有渠道复杂、参与面广、影响面大、真实性差等特点。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有:家长或学生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职能机构、相关社会团体等反映的教育矛盾;家长或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反映的教育矛盾;家长或学生通过渲染社会舆论反映的教育矛盾等。二、家校矛盾的根源浅析不管直接冲突矛盾,还是间接冲突矛

6、盾,一旦矛盾形成,乃至发生演变成冲突,都会伤害教育体内的任何一个成员,也会损伤教育的社会形象,给教育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矛盾不可能不发生,因此我们只能将矛盾给予及时的化解在萌芽状态,或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家校矛盾的根源何在?从家校关系上看,催生家校矛盾的参与者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1、家校矛盾产生的家庭原因据相关专题研究结论和教育实际调查,笔者认为家校矛盾产生的家庭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教育。这样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管他朝九与晚八。”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甚至当孩子的老师与其交流也只是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也不想办法解决,对

7、教师提出的教育方法也不运用。家长认为教师决定学生的一切。有这种认识的家长往往对学生的教育不会关心,孩子获得成功时自不言语,但一旦孩子遭受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时就会全归罪于老师的问题。家长担心学生在学校的处境。这样的家长往往有溺爱孩子的教育思想,总是认为孩子没有长大,在学校也如在家一样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担心孩子在学校的这,提心孩子在学校的那,稍有不顺就归罪于学校或者同学。家长对教师的不良印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难免有误,而面对教师的错误家长应该抱有宽容和等待的心态,友善地帮助我们的老师。但有的家长总会因教师的一次误码而留下积怨,或因某位老师有这样的错误而涂黑所有老师的印象。家长教育思想不当。有的家

8、长给学生灌输“在外不能吃亏”的思想,要“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以至于一些学生在处理与同学的矛盾时,动辄以武力解决,发生殴斗,一旦吃亏,又会迁怒于学校和老师,造成矛盾冲突。家长法制水平不高。现代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家长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少部分家长又处于似懂法实不懂法的状态,在发生冲突时,常常以似是而非的法律知识与学校、教师纠缠、争吵,造成矛盾冲突。家庭中对教育的以上不良因素一旦实施或表现在家长的言行中,都会无法避免地引发家校矛盾。2、家校矛盾产生的学校原因教师缺乏服务意识,对家长不尊重。教师的天职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为学生服务就必须同时为学生的家长服务,因为从教育体内的成员的亲近

9、关系上讲,学生与家长的利益更统一,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教师的天职就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观念。可惜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服务理念,甚者用家长作风对待家长和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而又不尊重家长的教师在工作中难免造就家校矛盾。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全部归因于家长。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常听我们的老师讲某一位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么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智力差;要么是家长不配合,水平低。也许家长和学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从不检讨老师自己的原因,而把学生的问题全部归因于家长,应该是有失公允的。教师利用学生作为人质给家长提供这样那样的要求。老师“请”身居官位的家长办事,“请”经济富裕的家长捎自己需要的东西这

10、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师很容易让家长产生厌恶情绪。教师与家长的角色不同引发的矛盾。一个是师生,理智胜于感情。一个是亲子,感情胜于理智。一个是普遍性,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个是特殊性,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这样两个不同角色的成人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声望下降。前段时间由于国家没有依法兑现教师的合理待遇,确实确实造成了教师生活拮据,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生活困境,许多守不住清贫的教师确实也想方设法收费补课、违章办班,加之个别教师的不法行为,确实造成了教师声望下降,使教师在教育和社会中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学校中对教育的以上不良因素一旦实施或表现在教师或相关的教育

11、工作者的言行中,都无法避免会引发家校矛盾。3、家校矛盾产生的社会原因商品经济社会的影响。商品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际关系间的一切都可以以金钱来衡量,“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深入人心,花钱买优质的服务,如果顾客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就会提出不满,就可能与商家发生矛盾冲突。而前一段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又使学校的收费标准大幅攀升,同时为争夺优质生源,有些学校又提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错误口号,进而扩展至整个教育界,这样原本纯洁的、有长幼尊卑的师生关系,一下子变成了金钱的、长幼颠倒的商客关系,这怎能不起纠纷?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独生子女数量激增,这些独生子女在多代长辈的溺爱下,

12、养成的较为严重的娇骄二气和霸气,势必被带到学校。孩子的霸气,在家里,父母可以迁就,在学校,则会受到老师的疏导、压制,甚至打击,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冲突。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对教育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没有指导规范,造成处罚不当,从而引发冲突。现在的许多教育法规都是从大面上规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细的规则却没任何文字依据。如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只规定不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但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以什么为辅呢?没有规定,以致造成许多“负责任的优秀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因而引发矛盾冲突。如果能像韩国一样制定体罚规范,在什么场合下,由谁使用什么工具对学生什么部位打几下。这样矛盾也

13、会减少许多。法律法规不健全。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家关系,需要全社会公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完善规范对学生的处罚制度,使教育的责权利更加明细,依法照规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家校教育行为和谐。综上所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在家校矛盾冲突中的原因,笔者赞同有关专家对家校矛盾的归因分析:即,尽管教师与家长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在各自的社会角色、对教育手段的理解、与学生的亲密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会产生矛盾。1角色差异引起的矛盾。教师对学生及家长存在着一种公务关系,而家长对孩子是亲子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及其学

14、生家长,采取的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就可能产生与家长对孩子富有人情味的态度之间的矛盾。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期望,是骨肉之情,亲子之爱。他们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理所当然对教师寄予厚望。家长对孩子常常情感重于理智,而教师对学生却常常是理智重于情感。教师应该理解并尊重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感情。否则,就可能轻率地责怪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其结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2交往障碍引起的矛盾。教师与学生家长各有不同的工作,而且都繁忙、紧张,双方客观上工作时间的重叠和空间上的距离以及通讯渠道的不畅等原因产生障碍;主观上也可能由于各自身体状况、性格等差异而产生交往上的障碍。这些障碍也往往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

15、 3缺乏对对方角色开展的工作情况的深入了解引起的矛盾。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家长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困难性,不知道影响教育的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不了解许多因素是教师难以控制的。因此,每当学生的成绩不能使他们满意,或学生表现不好时,学生家长就对教师产生不满,责怪教师。同样,教师可能因为过多重视自己的工作而忽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与困难性,从而责怪家长没管好孩子,没有主动配合教师工作。这样由于缺乏换位思考,也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4处理问题的功利性态度引起的矛盾。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似乎都形成了处理问题的功利性态度,即学生有了问题双方才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出了问题,犯了

16、错误,教师或家长才会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这种功利性的冷冰冰的联系方式由于缺乏人际之间应有的感情色彩(人情味)而使双方产生对对方的不满情绪。 5印象失真引起的矛盾。由于学生的传播失误,而引起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对方印象的失真,形成双方在直接交往前的消极定势,因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产生交往的正确动机,如由于孩子的诉苦,使学生家长误以为教师对自己孩子不热爱,不负责;抑或由于学生表现出任性、散漫、满不在乎,使教师认为家长对孩子过于娇生惯养,没有家教,从而形成了心理上先入为主的失真的印象。 6对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引起的矛盾。教师与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不一样,对其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教师主要看学生在

17、校的表现,各科教师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也侧重在这些方面。学生家长则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存在着极不连续的现象,但教师与学生家长都只从自己的角度评价学生,当评价的结果又被学生传播时,双方就可能产生心理冲突。 7情感障碍引起的矛盾。教师与学生家长有时由于学生进步不够明显,或者后进生出现反复,或犯了错误时,双方情绪不冷静,甚至互相指责,出口不逊,伤了彼此的感情,教师与家长的矛盾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责任心,但同时人是需要感情的,缺乏热情的责任形成的只能是冷冰冰的“公事公办”式的教育,难以达到良好效果。教育又

18、是教师和家长双方共同的责任,因此,双方在对教育学生的工作投入责任心和热情的同时,应该坦诚相见,彼此尊重,加强沟通,加深了解,达成共识,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否则,产生矛盾,甚至激化矛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或家长,都只能产生消极后果。三、家校矛盾中教师理性化解冲突的策略据相关研究机构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促进学生家长参与的策略;70%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能。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与家长见面内容就是告状,从而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教师对着干。据调查,许多小学生都不愿意教师与家长见面,因为家长与老师见面后,他们往往会挨打受骂,或者遭爸妈罗嗦说教一番,这说明

19、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反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害怕与反感, 有的教师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家长不是一样看待,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家访多、报喜多,家长会上总是大力表扬,使得有些家长昏昏然,片面认为自己孩子什么都好。反之,对一些不称心的学生,则习惯于批评指责,使得家长垂头丧气,回家迁怒于孩子,将学生训斥、打骂一顿,导致学生产生与教师的敌对情绪,家长也怕见老师,于是教与学之间产生了恶性循环。 古人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老师反感,又怎么会信任和接受老师的教育呢?因此,我们教师或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掌握化解家校矛盾的策略,理性而冷静地对待教育工作中的家校矛盾,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

20、作,在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 1、利用恰当的教育机会,促进家校之间全面了解教师可以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目的,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不要一味指责学生的不是,而应心平气和地与家长交流对孩子的看法,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爱孩子的,这样才会使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共同为孩子的进步而努力。一般来说,在与家长沟通前,一是要先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及其家庭状况,如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二是依据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2、尊重学生家长,摆正摆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

21、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我们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师与家长其实是同盟军,家长和教师一样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身价、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就以为自己才懂教育,只有自己才对如何教育学生具有发言权,从而觉得高人一等,与家长谈话的时候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尤其是不能在孩子

22、出了差错时,轻率地对家长采取训斥的态度,把孩子的错都怪罪到家长的头上。举个明显的例子,孩子没完成作业或者打架了,有些教师会把家长请到学校大批一通,家长只能一味地赔不是,然后,灰溜溜地逃出学校。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就算家长勉强承认自己没管好孩子,面对这样的指责,心里也会觉得别扭,从此对老师敬而远之,尽量不与教师发生联系,这样,反而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应该有的隔阂甚至对立,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3、帮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教育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家长,这一点更加重要。有的学生家长,由

23、于经常听到对自己孩子在学校表现的负面评价,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甚至无药可救,从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教师在学校的进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了,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必须避免告状式的家校联系,不能在家长面前一味地数落孩子的不是。如果确实因为孩子犯了差错需要与家长联系,也应该与家长坐下来,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会犯错误的根源,积极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尤其对后进生的家长,更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孩子学习越差,家长与教师一样对他的教育付出的就越多,孩子显得不争气,做家长的比谁都痛苦。对于这些家长,教师更应该对家长给予安慰,并

24、不能肯定孩子的优点,哪怕这优点只是一刹那的极不明显的闪光,以重新激起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金无足赤,人无定人,再优秀的学生都会有缺点,同样,学校里不可能存在一无是处的学生,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他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关键在于老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强化其优点,逐步转化。4、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将学生在学校,班级的情况反馈给家长,长期在与家庭互相了解、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就是在城内的学校,由于相当数量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教育教学工作不重视、不了解,往往会给学校、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因而,无论

25、城市还是农村的学校,加强家访工作,都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加强家访工作,有利于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特别有利于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家访,教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的了解会更全面、更具体:而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及学校教育工作也会有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从而使学校、教师与家庭、学生之间相互更信任、情感更深厚,开展工作会更少遇到阻力,甚至会得到更多便利和协助。通过家访,学校、教师还能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这些,都能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5、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控制是必要的,但是控制

26、和约束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把谁管住,而在于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整体工作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学校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像工业系统的管理那样,简单、僵硬地用各种制度的框框把一切工作统死,而应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内在体验,并且也只有经过学生内心体验并认同的制度规范才对教师和学生有持久的约束力。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先,修正不合理的规范制度。正如涂尔干所说,规范必须得有,但如果所有一切都需要规定,那就是件不幸的事情。学校纪律也无需涵盖整个学校生活。过多的规范制度,可能会使儿童把它们看做是一些为了约束与滋扰他的可恶而又荒诞的程序。在学校中,教师拥有制度的权力,学生处于听从的地位,正如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有可能

27、无限扩张一样,教师的权力也有着滥用的趋势。正是在课堂规定方面,教师许多过分的要求,才导致学生的反抗。其次,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在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交流,共同商谈形成自愿遵守的行为规范。学生通过参与规则的制定,能够清楚地明白什么行为属于违纪行为,会招致怎样的惩罚。再次,通过师生商讨,学校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惩罚的态度。 6、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首先,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只有在得到教师的认可时才能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教师肯定并接纳学生合理的需要,甚至在学生合理需要满足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些帮助,能使学

28、生产生一种充分被重视感和被尊重感,并因而产生一种被接纳感和安全感。罗杰斯认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是有机体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个体生下来以后就有这种要求别人积极关注的需求,也正是这一需求使学生服从教师。其次,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也较融洽和谐。受到教师积极期望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是积极接纳并认可的,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促进其积极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再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同样的事情同等待遇,不同的事情不

29、同的待遇。教师要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肯定他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成功愿望,给每一个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7、教会学生和家长建设性地处理与学校和老师的矛盾冲突对于冲突的处理不仅要求教师、家长具有一定的应对冲突的能力,而且有必要培养学生管理冲突的能力。第一,各学科内安排可供争论的议题。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纳入可供学生讨论的议题,通过这些议题的讨论,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透过沟通、协商的过程,学习管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冲突。第二,设计冲突化解的课程。通过设计特别课程,教给学生冲突化解的历程与技巧。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第三,在冲突处理中学习化解冲突的技巧。

30、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知识”不是人们在头脑中所储存的一些东西,而是人们一起互动出来的东西。因而,培养学生处理冲突的能力可以通过发生在他们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冲突来进行。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心理置换,学会宽容他人等等。8、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短信、留言、视频在线、QQ群等现代信息手段可能及时、时时、迅速、全面、公开、透明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行为举止、奖惩褒贬等情况详细而准确地传达给家长,同时也将学校的教育动向、要求等进行公示,便于家长掌握。同时家长也可通过参与信息群落或直接通过信息手段向学校或老师反映孩子在家学习和生活的表现,提出自己对学

31、校教育的要求。既可单向交流,也可双向交互;既可群体交流,也可单独通报,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信息技术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运用是一个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化解家校矛盾的策略绝非仅有以上所述内容,但不管什么策略,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站在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的高度,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灵活运用,妥善处理教育工作中家校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本着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原则,探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家校矛盾,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化解策略,才能将矛盾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和谐家校关系,才能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形成学校教育的个性特色。 2009年8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