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家口师专(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富仁一,中国文化格局的变化与中国文化亚文化圈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是浸润性的,以汉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四周作浸润性的渗透为主.在当时中国人的视野之中,汉文化是唯一最先进,最繁荣的文化,汉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这种伴随着自尊的自信,使当时文化在空间上的发展主要采取着以夏变夷的形式.汉文化逐渐由中心地带向四周浸透,而汉文化的纵向历史发展,则主要表现为汉文化自身潜能的不断发挥,外来影响在汉文化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极次要的,即使象对汉文化发生了巨大影响的佛教文化,其影响也
2、主要发生在汉文化影响较薄弱的领域或地区,在社会政治制度,经济观念,伦理道德标准等汉文化的主干道上,其影响极其微弱.这种影响或直接来自发源国,或来自另一个流经国,但在汉文化和异域文化中间,却没有另外一个与汉文化的主体结构不尽相同且具有独立结构功能的文化结构,其影响是在两个民族的文化之间直接进行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被强行组织到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当中,由于开始阶段的这种被动性,汉文化在空间上向外的浸润过程处于暂时中断的状态,而外来文化则呈现为向汉文化的压迫性注射,这时中外文化的交流(如果可以称为交流的话)仍是直接的,是在不同的两种文化结构之间进行的.不论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政治压迫,经济
3、剥削,还是传教士的文化传播,都被外人硬性楔入到中国文化的内部,然后又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作浸润性的扩散.因为这些文化细胞不是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是从西方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滋生出来的,所以它在中国文化内部发生的是一种足以导致中国文化灭亡的癌病变.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吸收和此前外来文化的强行楔入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的,边吸收边消化,在中国文化的基础组织中发挥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由被动向主动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桐对独立的文化圈一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在开始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
4、是到异域谋生的非知识分子,以他们为主形成了世界各地的华侨社会,二是以各种原因在异域生活的知识分子.他们之到异域,不象初期西方人之到中收稿日期:1995年9月tt日17.是为了发展西方的文化,具有文化扩张主义的性质,所以他们不但对西订文化不具有颠覆性,而且为西方文化的发展作ff;丫许多贡献.但他们同时又魁r1人,汉语足他们的母语,【11围文化是他们的文化母体,他们不但对中冈主体文化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关心,并且他们自己也卡句成了一个棚对独立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的最大特点灶不受中国本土文化结构的直接控制,其结构功能与主体结构不尽相同,但它又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发展形式,汉语仍是它的语言载体.我称他们构
5、成的这个文化圈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q1形成的文化结构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结构.它之不同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当中的地域文化或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显然的,虽然后者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的发展限度和发展趋向都是受它所从属的主体结构制约的.这个文化圈的存在和发展则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同文化的存在形式和发展道路,形成了巾同现代文化的一系列新的特征.二,中国文化亚文化圈的演化过程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初步形成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洋务运动期间,中外关系的加强和交通的发展,以个人身分到海外谋生的华侨渐渐增加之外,清政府也开始有计划地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到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
6、初年,这两类在海外的中国人都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仅就留日学生而言,1896年(光绪22年)清政府首批向F-I本派出官费留学生13名,到1899年增至200名,1902年达4,5百名,1903年约1000名,到1906年,就有了8000铝左右,加上各种出居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大概并不公少于1,2万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日本,在日本从事文化活动,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与此同时,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的领袖也在国外留学生和华侨中从事革命的宣传,围外留学生的文化活动也积极开展起来,成立组织,举行集会,创办刊物,正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结构.在中国本土所无法进行的文化活动
7、,在这个文化圈中不但能够发展,而且受到鼓励,其作用与中图文化的主体结构是不相同的.这个文化圈,对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当时革命派的一个革命根据地,当时革命派的力量之所以能够保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这个亚文化圈的存存,它使清王朝的政治专制制度失去了固有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它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早的策源地.胡适的白话文主张,最初是在美国留学生之间形成并坚定起来的;鲁迅的思想正式形成于留日时期,并且发表于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上.陈独秀,李六钊,钱玄同等人都留过学,并在国外留学生社会中形成了自己最初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文化亚文化圈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直到1
8、949年为这个亚文化圈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围文化亚文化圈在观念上地位的提高,因这提高而产生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自身分裂;由此又产生它的第三个特点:它对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实际影响作用的降低,但同时它也具有另一个为前一时期所没有的优,即它在西方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从洋务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在输入外来文化的旗帜下进行的,这造成了文化标准的外移,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大学教育的不完备,使出国留学实际成了中国教育的最高学历;国内的战乱和经济发展的落后,也使更18彩的人到海外谋生,闷外华侨社会也成了一个在整体上较之中国木土更富裕的社会.咖果说在五四之前整个中国社会
9、以排外为主要思潮,五四之后则变排外而崇外,亚文化圈在观念中的地位提高了,这使国内各派政治和文化的势力都到外国取经,从而把内部的分裂转化为亚文化圈的分裂,同时又把西方文化的分裂带入中国文化的内部,加强了中国文化自身分裂的程度.在二十年代,日本留学生社会和英美留学生社会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浪漫派,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学院派和以中国本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派的文化分裂现象.三十年代,在苏联留学生,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和部分留日学生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势力,而在英美派的知识分子中发展起来的则是学院派的文化势力.华侨社会也因
10、国内的政治分裂而发生分裂,与此同时,在不同派别中,亚文化圈与主体文化圈的分裂也在加强.亚文化圈较之中国主体文化圈的优点是有更大的自由性,但它的弱点也由此而产生,即文化的意义大于实践的意义.在这个文化圈中得到更充分发展的倾向,在中国本土往往是受到更强烈压制的倾向;当他们带着这种倾向回到主体文化结构当中来,在同一方向上较之本土派的其他人更为激进,但在实践上则更难实行.而亚文化圈较之主体文化圈是一个太小的文化圈,在他们与主体文化圈的矛盾中,被孤立起来的注定是从亚文化圈中发展起来的思想文化倾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王明派之被毛泽东所代替,就因为王明路线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他无法获得由毛泽东一手缔造的
11、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多数共产党干部的支持,他的空洞的文化威信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美派知识分子身上,他们之所以大多数滞留于学院派文化之中,就因为他们在亚文化圈所发展起来的民主和自由的要求,在当时尖锐对立着的两派政治势力之中,没有一派能够完全满足它.而在文化上,他们在亚文化圈所产生的对宽松的秩序化文化环境的要求也与本土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在主体文化结构中因文化禁锢造成的激进动荡的情绪难以沟通.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的这个亚文化圈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了更大的规模,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实业家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作出了为西方人所瞩目的贡献.象林语堂等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在向西方社会俞绍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
12、更多的努力,它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更多的西方人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多也更细致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着作开始象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一样,成了西方学者所关注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化的成果也开始介绍到国外,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衡性有所加强,五四之前文化关系中只进口,无输出的局面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从1949到1976是中国文化亚文化圈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亚文化圈的自行发展以及与主体文化结构关系的断裂.在这里,我把港,台文化也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来论述,但这不意味着我对港,台存有政治偏见和文化偏见,而是从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生存
13、和发展的关系着眼以及我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而言的.大陆文化的发展不论其程度与性质如何.,它都与中华民族更多得多的成员有着更密切的关系,从历史发展而言,它处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它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我是这个文化结构中的一员,首先关怀的是这个结构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所以我很自然地把它作为研究的基点,并由此而观察其它文化结构及其作用.1949年之后,火陆化逐渐把I己从世界文化中孤立起来,电主动断绝了与中国文化各个1f圈的父系.政治制度相的家里,如前苏联等等,这个亚文化圈没有存在的可能,而所有业文化圈都存了Ef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从总体发展方向看,中国文化亚文化圈
14、和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圈各向歧异处发展,亚文化圈的独立性更强了,但它对主体文化罔的i用却减弱了.同时.一者在其内部却发生了更深刻的:裂.大陆与外界的分裂使其内部产生了开放的要求,这种往当时受压抑的文化倾向到文革结束后成了文化界I:芒流地位的化倾向.fn文化罔,I1于处住西文化的包围rTlI,它们的独O-性是谯与西方文化的区别一1持1来的.随着大陆政权在国际政治rll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西方各国了解中国,了解巾国文化的愿望更加强烈.六十年代之后,汉学在西方教育巾的地位有了提高,叶I国文化亚文化圈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这对中冈文化向西方文化的浸透是有益的.但这时由于亚文
15、化圈与主体文化圈的对立性质.决定了这时在亚文化圈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传播的还不灶巾国的现当代文化而是中国古代文化.这种矛盾直接带到了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巾.从1976到1989是中国亚文化圈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正是巾国大陆的新时期,是在中国主体文化圈自我封闭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重新走向开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巾囝主体文化圈与中国文化圈重新建立了联系,中国亚文化圈的范围和性质都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陆更多的抱着吸收西方文化热诚的知识分子和到西方谋生的知-只分子与非知识分子充实了这个文化圈,同时也把巾国现当代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带到了这个亚文化罔之I11.与此同时,亚文化圈中的中国人也在主体文化圈
16、中看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虽然人员的外流大于内流,但文化内流却大于外流,两个文化圈在共同的民族主义感情的基础上找到联合的基础,其内部的文化矛盾暂时掩盖在外部统一的民族感情之下.罩面的要出,外面的要进,交流发生了.从1989至今为巾国亚文化圈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新时期急剧发展之后进入相对静止的阶段,沟通了的交流因各r-i现实容纳力的限度而减缓了流量和流速,同时也开始暴露出这两个文化圈所不能没有的矛盾.三,中国文化亚文化圈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巾同文化亚文化圈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为中国主体文化圈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它对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发展具
17、有比主体文化罔更为敏锐的感受和直接吸收的有利条件,同时它也是把中国文化输入世界符围的一个最有力的管道.但是,它同时也具;了与中国主体文化圈完全不同的建构基础.文化的创造是建立在个体人创造的基础之上的,而在这两个文化圈之内的个体人.其创造的基础是不同的,其价值观念也自然有着根本的差别.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是在与外同文化的不同巾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的,假若它只是西方文化的储运站,与西方文化没有任何差别,它就没有自己存在的独立价值.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生活巾都构成了对他们的压迫,他们文化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来源于对西方文化压迫的反抗,而中国文化则是他们反抗西方文化压迫的精神支柱,文化
18、上的爱国主义是他们的最基本的文化观念.而在巾同文化的主体结构当中,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是在与已有20传统的区别r3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的.不论这个文化圈中的一个人持有何种具体的观点,他的创造性成果都不可能只是传统文化成果的简单重复,人们是在他与传统的区别中感受他的独立存在的价值的.巾国固有的文化创造代替不了他的创造,要有所创造就必须抗拒传统加在他思想和现实生活上的压迫力量,并在发展巾国文化的愿望中获得自己创造活动的不绝的源泉.文化发展观构成了他们文化观念的根本基础,他们的爱国主义不主要表现为爱中国固有的文化.而表现为以巾国实际发展的需要改造中国文化.正是i于这两个文化圈是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所以二者的交流不象商品的直接交换,而象不同货币的彼此兑换.直至现在,因这种兑换的艰难还造成了各种令人困惑莫解的文化现象:一些怀着学习西方文化的热诚或抱着到西方淘金的幻想进入中国文化文化圈的中国人,在那里却得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而到中国大陆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的中国人却看到了大陆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伴随这种种文化现象的还有两个文化圈的话语权的争夺和彼此趋同的愿望,前者使二者相对立,后者使各自在对方之中找到向己的拥护者,从而使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同时带有无序性的特征.中国文化亚文化圈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特征,即它自身的不统一一性存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圈内部,由于它对鸦片战争开始,都存在一个封闭与开放的问
20、题.它把中外或中西文化的对立作为一对基本的范畴,但这对范畴只在封闭与开放这对矛盾中才有其实际意义,一旦离开这对矛盾,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都不再具有确定的含义.中国文化是由各不相同的文化现象和具体文化产品组成的,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足以体现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外国文化或西方文化也是如此.时至今日,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还是极其分散的,它们各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内部生长起来,因而也带这个民族文化的文化环境以及这个民族与中国本土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特征.各个不同亚文化圈的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的倾向,作为一个整体也在历史的流动中发展变化着.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对待中国文化的这两个文化圈的关系的问题.我
21、认为,这两个文化圈实际是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上继继得到繁荣发展的一种方式,唯其有了这两个文化圈,中国文化才在现代世界上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稳定的发展.历史常常是这样的,在主体文化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时候,也正是亚文化圈繁荣发展的时候;在某种文化倾向存主体文化圈中受到压抑的时候,这种文化倾向便在亚文化圈中得到更迅速的发展.但这绝不意味着亚文化圈的发展可以代替主体文化圈的发展,不意味着亚文化圈的发展倾向也应当是主体文化圈的发展倾向,主体文化圈不能把自己的话语形式强加于亚文化圈,亚文化圈也不能把自己的话语形式强加于主体文化圈,因为二者的建构基础是不相同的.在不同文化圈中进行着文化创造活动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关fl,的文化问题,所采取的操作方式以及在论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面对的接受者以及一种话语在接受者那里所具有的实际意义都是极不相同的.这两个文化圈就其本来的意义就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倾向和相同类型的创造产品.巾国现代文化是由这两个文化圈共同结构而成的,它们以不同的机能共同促进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任何一个文化圈意图取得对整个中国文化的统治权都不利于整个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的繁荣发展.1995年9月1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刘荣林)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