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6773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小学科学斜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白山市第六中学 盛云发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较陌生,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

2、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1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 教学过程: 一、

3、创设情境、认识斜面。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 3、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4、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

4、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课件统计数据。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2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选择1号, 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

5、,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1、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3、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4、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5、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6、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3 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7、? 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斜面 斜面 省力 大 费力 坡度 小 省力 变形斜面:盘山公路、螺丝钉 4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在斜面一课设计上,我就针对学生对“斜面”原有的认识对教材作了两处变动:在“发现斜面能省力”

8、一环节加入“比较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不同的斜面省力不一样”;在“认识斜面的变形”一环节,将“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探究活动更改为“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

9、系”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这个活动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1、我给你一块木板、一个盒盖子,你能造出三个不同的坡度吗?2、相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3、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特别在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有如下精彩的课堂场面: 师: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实验多做几次会好些。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5 生:一次可能有凑巧。 师: 有道理,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 生:三四次吧。 师:行!我们每一组也争取都做三次 师:又有一个新问题,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怎么处理? 生:可以取平均数

10、。 师: 还有什么我们也要注意的? 生: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 生:实验中要静心实验。 生:实验中还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师:有道理,老师要看看哪些小组合作的非常好?这是一组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重复做;求平均数计数要求简单性;同时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实证意识。“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培养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什么是证据,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

11、录和整理。 本课2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量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坡度,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产生问题:使用斜面省力,但为什么不同的斜面省的力不一样呢?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更深问题“什么样的坡度就更省力呢?”的研究。 三、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然后大家汇报交流,最后依据数据得出“斜面坡度越小拉力越小,斜面坡度越大拉力越大”的结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问题出在哪里”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注意点有了

12、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对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关键是,如何通过活动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科学态度。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能够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能够关注、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过分关注了课堂教学时间,忽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出现了两个探究活动匆匆收场的局面,我想,这也是考验一个教师的素质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继续探索研究。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