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中国经济也得以腾飞。然而,沿续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已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其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简单的照搬照抄的模式,探讨如何突破瓶颈。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要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就必须把管理与中国实际相联系、与中
2、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家的“崇法尚术,唯法为治”都是我们深入总结、汲取和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升华的基础一、 以人为本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都是并列的。儒家思想把管理的主体 人,推到管理的前沿。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
3、跃、最根本的因素。管理的核心在于“人”。本质是“治人”。从管理的意义看,其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管理者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通过成己成物,以致管理天下。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体现了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员工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通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职员的有效配置,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其
4、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员工潜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繁荣的目标。企业可以采用的主要措施有(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2)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企业应该围绕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3)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4) 完善劳动福利保障体系;(5) 创建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是人的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成是同舟共济的“伙伴”,那么,这个企业就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
5、企业。二、 修己安人“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修己”。指人的心性修养。就是要求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各有所安。“修己安人”,也就是由个人推及整体,以个人发展带动整体进步。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
6、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修己安人”,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 “礼”待人。以道德为首位。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个人修养;并且将这些美德贯彻到施政的实践中去,从而影响被管理者能够上行下效,同心协力去实现组织目标。将“义”放在第一位。“义”主要是对于管理者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理者只有以“义”为先,合理地谋利和得利,才能保障组织的安宁稳定。把以“和”为贵作为管理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强调以贵和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管理者只有使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各
7、司其职,并且所有的关系汇总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秩序组织全体成员才能同心同德,组织的事业才会发达。以“礼”待人作为制度规范。企业的发展必须在“礼”的范围内作为,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和睦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如果人人都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行为的约束。注重培养仁义道德,以身作则,管理成效将得到提高;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以实现“平天下”和“各得其所。各有所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比喻充分说明了儒家非常重视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管理者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草动全凭风向,可见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之重要。而修身为本的管理意
8、义,正在于强调了管理者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传统儒家这种视 修己”为”安人 的前提,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在当代管理学界也已经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 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 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树立榜样。”德鲁克的思想,同儒家 修己安人 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另外,从管理角度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是只对管理者自身而言的。要达到治好天下的目的就得
9、使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要求各个社会成员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人生目标,需要人人从自身做起。它强调了一种以国家社稷为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点,同样被当今社会所接受。三、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即顺道而行,倡导“道法自然”,强调自然规律之重要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告示了人当效法于地,地当效法于天,天当效法于“道”这一天地法则。“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客观、外在之自然规律”。倡导在自然界中应顺规律而行之。“无为而治”即自然而然,根据本性而为之。老子反对对物性的干涉,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老子自然也反对领导者强作妄为,肆意任为,主张清静无为,顺道而行。他
10、认为,居上者应知悉自己的责任只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已,应当清心寡欲,清静恬淡,要避免从已私出发,胡乱施政,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管理者更不应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以自己的标准为判断万物的标准,“物之行或随,或噤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说明物性不同、人性各别乃是世间的常态,若上者树立一标准,强行去改变一物之性,一人之性,只会戗戕害物性,改变人性,“是以上者去甚、去奢、去泰”,这说明聪明的领导者应保持自己的意见,顺应民意。只有在这无所干预中,每个人才能不受外在的干扰,持有、发展自身心性。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
11、主义的管理模式。无为,不是不为、没有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要顺其自然的基本原则。“道”即规律。由于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人为干预。让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展、变化便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为;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以收到“以无事取天下”的圆满效果。道家思想在管理领域影响深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
12、定不移地实施。“无为而治”虽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管理客体和下属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倘若一个企业所有的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目标来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当然也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管理者只有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考虑与策划企业的战略和未来等大事。才能“无所不为”。四、结束语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文化对于形成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起着根基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在实际工作中提炼、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