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7037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省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申报项目民族学专业建设方案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自1987年开办以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与发展全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办学宗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本专业开办20年来,共培养毕业生690余名,主要分布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党政机关、文教科研、各类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近三年来,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本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仍达到97%。一部分毕业生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输送了合格人才。

2、一、专业建设基础第一、本专业办学历史早。我校民族学专业开办于1987年,是云南省最早设立的民族学本科专业,也是我国较早设立的民族学本科专业之一。在二十余年的办学中,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国家特别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数百名合格人才。第二、本专业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优势。我校作为云南省唯一民族高等院校,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长期从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有天然的联系,这十分有利于民族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还是云南省与国家民委共建学校,民族学专业的发展与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相适应,与我校“突出民族类学科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势”的学科定

3、位相一致,与我校“建设成为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的办学思路相吻合,民族学专业的建设将会得到中央、省、校的大力支持。第三、本专业教学硬件较为完备。学校有十万余册民族学专业书籍,上万盘专业影像资料,有现代化的教室,有专门的语音实验室、微机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影像资料数字编辑室、电教中心、民族博物馆等现代化设施,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第四、本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整齐,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目前有专门从事民族学教学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12人,教授、副教授16人。本专业开办以来,先后在著名民族学家汪宁生先生、和少英教授的主持下,在我校历史学研究、民族学研究的厚重基础上,大力

4、开拓,积极建设,使民族学专业成为云南民族大学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在省内外享有了较高声誉。汪宁生先生的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云南考古、铜鼓与南方民族、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和少英教授的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逝者的庆典、纳西族文化史、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等著作在学界影响尤大。近些年来,本专业特别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着力构筑融基础性、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历史学、民族志、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为支撑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以文化人类学概论、人类学史、人类学原著选读等课程构成专业主干理论课程模块,以民

5、族学调查技术和方法、影视人类学、新闻采编学等课程构成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以实验室操作、专题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等。同时通过编辑学生实习报告文集,资助学生进行学术调研活动,要求学生进行PPT课件制作和课堂讲习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特点。2005年成为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在专业建设期间,本专业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一个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两个着力点(课程教学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6、、完善课程体系,拓展研讨式教学方法,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完善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影视资料库建设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确立和强化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20多年来坚持实践教学, 构建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云南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建设了四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文化多样性基地宗教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谐社区。建设地点贡山县丙中洛。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基地滇西北兰坪县大洋村。边疆跨境民族族群关系与边疆稳定研究基地瑞丽市户育乡。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基地昆明市轿子雪上旅游、倘甸工业园区两区管委会多挪村。本专业将依托国家特色专

7、业平台、契合我校“国际、边疆、民族”高水平民族大学定位,同时依据我校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考古、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与田野技能的学科特征与专长,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技能 “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形成坚实的课堂教学与多样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筑基础性、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综合一体的民族学课程体系,将科技化、互动性、交流式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形成一支高层次梯级师资队伍,兼具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达到教学名师素养与标准,能够出版与发表高水平专业著作、教材与学术论文,由此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立足边疆、面向国际、凸显我校民族特质的极具优势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8、具体而言,本专业将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1、良好人文素质培养民族学本身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以及田野调查的学科方法,蕴含其对研究者、学习者包容、跨文化、沟通、理解、坚韧、豁达等可贵人文素养要求,在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者与学者被冠以“精神贵族”的荣誉与社会认可。我系学生多来自于我省、甚至我国各民族聚居区域,毕业后大多会回到家乡或是民族工作岗位从事民族事业的建设工作,因此,本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除教会学生具体知识与技能同时,更为重要的在于,竖立民族学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刻苦、不畏艰难的钻研精神;宽容、善良、正义、悲天悯人的思想修养,以及富

9、于责任心、公心的社会公德,使其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能为自己的家乡,以及我国的民族事业传递正能量,发挥积极切实的作用。2、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目的在于加强师资队伍整体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最终建立一支高层次教学与科研教师力量。依据我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族宗教、语言、考古、遗产、旅游,以及田野实践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所长,将具体着力于以下两方面建设:其一、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而言,培养与引进具有学术潜力与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博士学位或具有副教授职称),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学历,形成教学特色明显、科研能力显著、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二、从专业特长而言,根据本

10、专业师资队伍的特点,通过引导、培养、调整等方式,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特长、专业互补的师资团队,逐步形成理论型、应用型、实践型、综合型四类具有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的师资梯队。3、综合课程体系构建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的民族学专业学生目标出发,在现有民族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基础上,改变以往注重历史学、民族志的狭隘局面,通过增减、合并、调整方式,对原有课程设置重复与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增加专题课设置,增强民族学专业课程的特色性、时代性与运用性,促使本专业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之后,能够同社会所需、学业深造无缝对接。基础课程:该类课程设置以体现民族学学科起源与学科思想理论源起与发展为

11、主,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学学科史知识、民族学基础理论以及各个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历史与现状,为学生进行相应的田野实践、读研、就业等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主要课程:中国民族学史、西方人类学史、当代人类学理论、社会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宗教学概论等。专业课程:该类课程以体现民族学学科任务、本质、特点等课程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专业有基本认识与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对本专业的认同,亦是民族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课程:文化人类学、民族学通论、民族社会学、民族宗教学、人类学名著选读、专业英语等。专题课程:结合多学科与实践运用而形成的课程,根据我系师资特征,培养学生对前沿理论、专业知识运用问题的把握与具体操作,增

12、强学生的开创性、复合性与运用性特征,达成学生从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针对性操作实践。主要课程:生态人类学、民族文化与旅游规划、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等。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掌握与专业深造、发展、就业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主要课程:民族学田野调查与方法、民族志与论文写作、人类学方法论、社科文献检索、影视人类学等。实践课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突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读书会、书评、专题讲座、专题田野调查、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4、精品课程打造依托本专业现

13、有师资教学、研究特长与优势,在现有文化人类学精品课程基础上,积极打造其他极具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如民族考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宗教学等,根据本专业自身所具有的国际性特质,努力打造本专业双语特色课程,如人类学名著选读、专业英语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效果的增强、教学特色的彰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并以点带面,对其它课程建设起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5、多样化实践教学开展其一、在我系毕业生每年都要进行为期一个月扎实的田野实习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实习规范与指南,切实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基础知识与

14、田野技能运用到实际调查过程中,在有限时间中提高田野调查效率,以获取良好田野调查效果。其二、强化民族学调查方法与技术、影视人类学等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形成规范实用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其三、构筑教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保证专业课、专题课均有一定的实践性课时,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真正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其四、积极开展读书会。办读书会、开Seminar,是民族学一项学科特色传统,通过读书会,达成教师对学生的互动教学,在宽松、活跃的专业主题交流与讨论中,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与实践能力。其五、抓好学生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15、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争取更多高级别优秀论文殊荣。其六、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在我系现有田野教学基地基础上,重点建设“多元民族与多元宗教”、“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变迁”、“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5个主题教学实践基地,形成科学合理、实习规范和较稳定的实践场所。6、教学管理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本着“以管理出质量”的要求,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从教学过程中的备课、讲授、考核、阅卷、实习指导、论文指导、教学监控等各个环节实行制度管理,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质量标准要求,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构建专业教学组织的管理体系。在学习效果评

16、价上,实行课程学习评价和课外学习评价结合的评价办法,课程学习效果主要以期末考核(占70%)、期中考核(占15%)、平时成绩(占15%)相结合进行评价,课外学习评价以参与性、获奖性来进行评价,课外学习的评价成绩在学年考核时计入总分。三、改革举措1、思想引导。以浓浓人文素养与良好思想修养指引师资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营造民主、上进、平等、宽松的学术学习环境与平台;形成积极、创新、开拓、前沿的学术与教育新思路。2、体制保障。健全团队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参加学习、进修、访学和培训的落实;完善年度教授考核制度;对取得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论文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3、师资培养。引进民族学专业

17、建设所需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鼓励优秀人才到国外名校进修或合作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4、管理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案、教学实践、田野调查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等规范与要求;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督促教学实施,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5、明确责任。明确负责人与成员责任,负责人制定本学科整体发展规划、组织学术梯队与相关人员申报研究课题;成员根据分工承担课程、教学、实践、科研、管理等各环节具体任务。6、资金扶持。学校筹集资金对专业建设给予支持、扶持,对项目建设给予配套经费;对科研成果给予经费支持性奖励,促进科学研究水平提高,进而以科研带教学,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18、。四、经费预算(130万元)1、专业建设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经费:3万元;2、教材建设经费:10万元;3、实验室等教学硬件建设:经费40万元(建立影视人类学实验室等);4、课程建设:12万元(重点对民族语言学、民族宗教学、民族考古学、民族社会学等课程进行建设);5、教学实践基地建设:10万元(重点对边疆跨境民族族群关系与边疆繁荣稳定研究基地瑞丽市户育乡、宗教文化多样性基地贡山县丙中洛等基地进行建设);6、举办学术会议经费10万元;7、参加教学改革、学术会议、调研等经费:8万元;8、举办学术讲座经费:2万元;9、师资培训经费:5万元;10、学生能力实践提升经费4万元;11、师生论著发表出版经费20万元;12、图书影像资料建设经费4万元;13、网络建设经费:2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