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7061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 南秉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一、前 言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技术内生的观点,新制度学派又提出了制度内生的观点。这样,经济的内生变量就只剩下一个了,这个唯一的内生变量就是人,一切生产技术进步及制度的创新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人类理性行为的结果(科斯,1994)。它不是一个终极的存在,没有自己固有的目标和理性。它对外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许多个体行为综合的表现,所以要研究企业行为就必须从研究企业内个体的行为入手。本文试图用合作博弈论的方法探讨个体理性行为如何决定了企业的行为。 二、个体行为与企业行为 经济学的最基本假

2、设是“理性人”假设。即假设人是个体理性的,其行为特点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根据这个假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样的理性人完成的,所以在研究任何组织的行为时,必须从分析这些组织中个人的理性行为开始。既然个人的行为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那么他的行为就取决于他自己的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一般认为效用函数的变化很小,所以在经济分析中通常假定效用函数的形式是不变的,在这个前提下,个人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就决定了他的行为。制度在短期内是不能完全改变的,是对个人的约束。但在长期内,制度是内生变量,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所以,在本质上,制度是人类理性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终极约束。这与科斯所说的

3、“产权是交易的结果”(转引自盛洪,1996),是一个道理。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创造目前存在的这些制度,而不采用别的什么制度呢?根据什么标准判断制度的优劣呢?哈耶克说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转引自汪丁丁,1995),阿罗说:“人类的合作行为是为了扩展个人理性”(Arrow,1974)。实质上所有的制度都可以看成是“扩展秩序”。其作用是对个人理性的扩展,也就是实现人类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因此,好的制度就是能够较大地扩展个人理性的制度。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企业的话,它是理性人为了扩展个人理性而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仅仅是一种手段,一个虚体,它不可能象单个的人一样有特定的效用函数及理性,所以

4、也就不可能有自己固有的目标。如果说企业有行为的话,它的行为只是其中所有个人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个人的目标和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目标和行为,而不是相反。如果是企业的目标决定了个体行为,那就违背了个人理性的假设。既然企业中的个人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而他们的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局面正好是一种博弈。这种博弈是合作博弈。他们为了获得合作的超额收益(合作行动的总收益与单独行动的总收益之差),互相建立了契约关系,就是这些契约的联结(Nexus of Contracts)构成了企业(Cheung,1983)。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契约理论与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Aoki,1984)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企业内的

5、契约是合作的结果,企业内部的一切活动都是合作博弈的过程,企业作为整体的行为就由博弈均衡所决定。 三、几种不同的企业行为模式 既然博弈均衡决定了企业行为,那么,不同的博弈格局就产生不同的均衡特征,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行为特点。这里所说的“博弈格局”指的是博弈各方不同的垄断地位(Degree of Monopoly)或讨价还价实力(Bargain Power,下称“实力”)。本文用增加价值(Added Value)表示实力。博弈论中,某一局中人的增加价值可以用如下的方法计算:如果这个局中人拒绝合作,其他所有局中人收益总量的减小值就是该局中人的增加价值。企业博弈的局中人包括:职工、经营者及资本所有者

6、(包括债权人和股东)。为便于分析,假设每种要素所有者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等价于一个局中人。每种要素所有者的增加价值取决于该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可以用企业要素供给的弹性来衡量该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要素供给弹性越大,说明越接近完全竞争,该要素就很容易被替代,该要素所有者的增加价值就下降,实力也下降。相反地,若要素供给弹性越小,则该要素所有者的增加价值越大,实力也越强。如果产品市场与所有的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且交易费用为零时,那么各要素的价格就恰好等于它的边际成本。在均衡态时,任何要素所有者都不可能获得高于边际成本的收益。如果一个企业中某个要素所有者为了使自己的收益增加而降低其它要素的报酬,则其它

7、要素的所有者将拒绝合作,使该企业解体。这种局面就是阿罗所说的“直接对抗”(Straight Conflict,见Arrow 1974)。企业的价值等于把该企业的要素在市场上出售所得的总收益。组成企业没有带来更多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外表现不出任何“目标”。因为它不能使任何人的收益更大,也就谈不上什么“最大化”了。实际上连企业自身的存在与否都没有差别。因为解散一个企业不降低任何人的收益。现实中的市场远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由于存在交易费用,要素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得到相同的报酬。还由于存在获取信息的成本,使某些企业利用技术或管理的优势获取超额的收益。这种企业的价值高于其中所有要素的市场

8、价格总和。我们称两者之差为“组织租金”(Organigational Rent,见Aoki 1984)。它体现了企业存在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组织(包括企业)的目标是创造组织租金,创造组织租金的方式就决定了企业行为。然而,是什么人决定了创造组织租金的方式呢?必然是由组织租金的所有者所决定,也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安排才具有充分的激励。组织租金的所有权归属就决定了企业的性质(资本家控制,经营者控制或职工控制)。当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且很相近,交易费用很低时,劳动市场就接近于完全竞争。假如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资本家对于各自的企业来说是“专用资产”(因为没有完善的资本市

9、场,使企业筹资的来源之间不能充分替代)。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所有者相对于劳动者具有更大的增加价值和更强的实力。因为解雇了工人可以很快找到替代者,组织租金变化不大。而解雇了资本家却不能很快找到替代者,组织租金大幅度下降。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劳动市场完全竞争,劳动者只得到等于机会成本的报酬,而资本家占有垄断地位,组织租金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这样,企业的行为就由组织租金的所有者资本家决定。组织租金的极大化等价于利润极大化,这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企业行为模式。另一种极端情况是:资本市场完全竞争。而劳动者具有相对的垄断地位,是企业的“专用资产”,难以完全替代。资本所有者只得到等于机会成本的收益,而劳动者拥

10、有全部组织租金。组织租金最大化等价于劳动者收益最大化,企业对外表现为“劳动者控制”。比如,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这类企业一般借少量的贷款,没有外部股东,企业的决策全部由内部合伙人做出,组织租金全部由合伙人分享。还有一个极端情况是:劳动市场与资本市场完全竞争但经营者市场不完善时,经营者难以替代,在企业内拥有垄断的地位,组织租金全部归经营者所有,企业目标就体现为经营者效用最大化,这也正是管理主义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在西方,公众持股的大制造企业就与此类似。完善的资本市场及规范化的劳动程序,使企业的资本和劳动供给都具有很大的弹性,投资者和职工都很容易被替代,他们只有很弱的讨价还价实力。而经营

11、者掌握着大量的该企业的私有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并且在创造组织租金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难以被外部人所替代。因此,他具有较强的实力,从而占有大部分的组织租金,成为企业的真正控制者。现实中的企业大都不属于以上所述的任何一种极端情况,而是介乎其中。要素市场往往都不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内的各利益集团都有程度不同的实力,而且他们的相对地位随着各要素市场的发展而变化。 四、转型期国有企业中的博弈 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内部博弈格局的变迁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可以看成是高度资本垄断型的。只不过资本的所有者是国家。由于国家直接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劳动者和管理者

12、的工作仅仅是执行国家计划,比较简单,因而很容易找到替代者。面对强大的资本垄断者,劳动者与管理者都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实力。而且由于没有要素市场,他们除了被国家雇佣之外,没有别的就业选择,所以他们只能服从国家安排,没有分享组织租金的实力,组织租金完全由国家占有。当然,国家占有组织租金以后还要重新分配,这是另外的话题。改革以后,国家逐渐放松对企业的控制,但是企业的主要资本所有者还是国家,国家放松管制相当于自愿降低了自己的垄断地位。从而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相对实力上升。由于管理者不能任意解雇职工,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的劳动供给弹性,再加上不完善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者具有分割组织租金的实力。另外,由于几乎不存在

13、经营者市场,以及在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后,管理者在创造组织租金中的重要作用,使经营者的实力上升,这样就使国家分享的组织租金份额减小,而职工与管理者分享的份额上升。当国家不再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但仍然是主要的资本所有者时,这相当于国家尽管拥有垄断地位,但出于政企分开的考虑或其它的原因,国家自愿放弃了自己在企业中的垄断收益。而组织租金将主要在职工与管理者之间分割,这就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并不一定意味着情况变糟了。这只是组织租金分享格局的变化。而企业效率并不一定下降。事实上内部人控制强化了对管理者与职工的激励。如果法制健全使寻租活动的净收益很低的话,经营者与职工将努力进行有益于社会的“寻

14、利活动”(参见陆丁,1993)。因此内部人控制的强激励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但是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仍然存在着很高的代理成本,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委托企业管理者经营国有资产,但国家又不能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所以导致国有资产的收益率偏低,由此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是一种代理成本。为降低这种代理成本,有人提出把大部分国有资产拍卖掉。这实际上是以私人代替国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企业内的博弈。资本所有者的实力就完全取决于资本的稀缺性及资本供给的弹性。在目前国内资本相对稀缺,而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所有者将拥有很强的实力。而私有企业的雇佣人数又不受国家限制,这使私有企业的劳动供给弹性

15、增大,降低劳动者的讨价还价实力,这样的博弈格局必然是不利于职工的,使他们分得的组织租金接近于零,而绝大部分组织租金将归资本所有者。这样,内部人控制就变成“资本家控制”,企业变成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企业。这样的企业比国有企业有更充分的激励,代理成本也低,但要判断它的好坏,还得考虑整个经济的就业状况,收入差距等因素。如果国家继续保持主要投资者的地位,则内部人控制的格局将随着各要素市场的发展而变化。若经营者还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由于存在“廉价投票权”的现象(即行使投票权的个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就不可能形成比较正规的经营者选择机制,也就不可能使经营者市场得到充分发展。对于职工来说,经营者仍然是难以被

16、替代的(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经营者的权利)。而企业雇佣自主权扩大以后,劳动市场趋于完善,使企业的劳动供给弹性增加,劳动者的实力下降,组织租金的绝大部分将归于经营者,企业最终演化成“经营者控制”的企业。如果经营者由职工定期选举产生,则“内部人控制”将持续存在,由职工与经营者共同分割组织租金。但这会阻碍劳动者流动,因为经营者为了内部职工的利益会拒绝雇佣更便宜的劳动或解雇现有职工,造成劳动市场的扭曲。另外,内部人还有瓜分国有资产的倾向,使国有资产的代理成本偏高。因为国家掌握着任命经营者的权力,经营者难以识别及定价,使经营者市场发展缓慢。而国内人口多,劳动技能低。劳动者流动障碍逐渐减少,容易相互替代,所以

17、劳动者市场的发育总是超前于经营者市场。根据以上的分析,在这种条件下“内部人控制”演化成“经营者控制”是最有可能的。 (责任编辑:陆文)(校对:子璇)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

18、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

19、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

20、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

21、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

22、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