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7167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句段复习集小学语文句段复习资料集 赵国云 搜集整理 一、把字句和被字句复习 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得到强调;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 把字句与被字句练习 例:大水 淹没了 庄稼。 把字句:大水把庄稼淹没了。 被字句:庄稼被大水淹没了。 方法1: 在陈述句中分析出名词1、名词2和动词,而后按下面格式改写: 改为把字句:名词1+把+名词2+动词 改为被字句:名词2+被+名词1+动词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2、;“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如: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日本鬼子的去路。在改为把字句时,分清了施事者“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受事者“日本鬼子的去路”,动作词“挡住了”,在施事者与受事者之间加上“把”字,按以上方法,改成的把字句是: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把日本鬼子的去路挡住了。同样,改为被字句,就应将把字句的施事者与受事者调换过来,“把”改为“被”字,动作词位置不变,改成的被字句是:日本鬼子的去路被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复习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一般肯定句和单重否定句的互相转换比较容易,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或否定的反问句时,千万

3、不要把意思说反了。例如: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科学发展至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三重否定表否定,与原意相反,应去掉“不是”。) 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无时无刻”是把“无”字嵌进“时刻”一词中的,只能算一重否定,把“都”改成“不”才能构成双重否定,表达肯定意思。) 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小说吗?(反问等于一重否定,三重否定还是否定,与原意相反,应去掉“不”。)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的方法: 1 肯定句变否定句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成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

4、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否定句变肯定句依此反推即可。 否定句 例句 我必须把这项任务完成。 改后 我不可以不把这项任务完成. 肯定句 例句 我不可以不把这项任务完成 改后 我必须把这项任务完成 三、修改病句复习 回忆常见的病句类型及改法。 1、 2、 针对以上几种病因,怎么改吗?用什么修改符号呢? 用词重复 例: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急忙赶快跑进教室。 前后矛盾 例1:我们全家都去春游了,只有奶奶没有去。 例2:同学们大概一定会去看望老师的。 成份残缺 例:把作业交给了老师。 分类不统一 例:菜市场的货架上摆放着芹菜、茄子、冬瓜、西瓜等各种各样的

5、蔬菜。 用词不当 例:开学了,同学们连续来到学校。 修改病句的方法 可以归纳为字诀: 增删换移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1. 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词义混淆。因对词义概念理解模糊而选用词不当的语病。如:爱迪生发现了电灯。把“发现”和“发明”两词混淆。词类误用。因分不清词类而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如:今天气候晴朗。把“气候”与“天气”混淆了。)、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不应该省略的主要成份。,

6、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的语病。如在老师的教育下,进步得很快。雄伟美丽的天安门城2 楼。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下课十分钟不做作业。)、搭配不当(因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之间互相不能搭配而造成的病句。如:我的家乡是宁波人。缩句变成“家乡是人”我们在同坡上种满了果园。我们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重复累赘(过多地动用修饰词语反而显得多余,豪迈了病句。如:在班队会上,张军首先第一个发言。“首先”与“第一”重复了。)、词序颠倒(因词语排列次序颠倒而造成病句如: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厚厚的考卷。考卷没有厚薄之分,显然是把一叠与厚厚的词序颠倒了。)、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2. 画。用铅笔在病句上画出需要修改的部分,以便

7、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3. 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分,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词语,使用词恰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4. 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四、扩句和缩句复习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

8、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扩、缩句及练习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进行扩句练习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而且一个地方可以加不止一个“枝叶”,这样的句子会更加完整

9、、具体。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如: “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词语搭配不当。 缩句时,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逐步删去它们前面的修饰,直至缩干净为止。“在上”等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语应删去。 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

10、点: 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说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枝叶”,原句的主谓宾成分不可改变。 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3 注意加上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缩句时,删减掉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要丢字、漏字。 缩句方法: 一、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介词结构等。 二、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三、“自我提问”法 “谁怎么样?”“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四、“主谓宾”判断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宾语进行划分,从而理解句子的中心意义并精炼出缩句。

11、扩句练习: 1.体育健儿取得了成绩。 2. 列车奔驰。 3.小蜜蜂飞来飞去。 4.浪花跳跃。 缩句练习: .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 五、句型转换复习 1、陈述句变感叹句 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例句: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2、陈述句变反问句 陈述句变反问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

12、词-句号+问号 反问句变陈述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问号+句号 反问句变陈述句,去掉问号,有加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适当的地方必须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反问句意思一致。比如:“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比如:“你应该去看他。”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 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

13、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比如:“他不应该看她。”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反问句是对一个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的否定。 3、变转述句的三种方法 转述句主要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或指把每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的说法,亦叫改变说话的立足点。变转述句,这种技能在在纲中虽未要求,但有时同学们在实际中也会遇到。 4 如何改呢?传统的改法是,如:妈妈告诉小明:我今天要到城里去,你自己做饭。改为:妈妈告小明,她今天要到城里去,要他自己做饭,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双引号去掉,句号保留第一人称我变为第三人称她,第二人

14、称称变为第三人称他。但有些同学改来改去去总是模糊不清。 它的变换应有三种不同的改法。以上句为例。第一种,以妈妈的口气可转为:我告诉小明,我今天要到城里去,要他自己做饭。第二种,以小明的口气可转为:妈妈告诉我,她今天到城里去,要我自己做饭。第三种,以局外人的口气可转为:妈妈告诉小明,她要到城里去,要小明自己做饭。这样,同学们才不易混淆,把句子转正确。如果题目要求只改为转述句,以上三种改法都对,只要不改句子的原意,所以改转述句不能强求一律,在此特别强调的是,句中的疑问词应改为是否,这改那,来改为去等。例如:我问小刚:下星期六,你还到我家来玩吗?这里风景优美。可改为:他问我,下周星期六,我是否还到他

15、家去玩,那里风景优美。 同学们可仔细琢磨,不妨从多个角度改改看。 1、确定引号里有多少个代词。 2、确定各代词分别代指谁。 3、按下面的两种方法进行改写: 确定谁叫谁做什么的,可以用“xx叫xx做什么”的格式改写。 如:老师对小民说:“你把作业抱到办公室去。” 改:老师叫小民把作业抱到办公室去。 不能确定谁叫谁做什么的,首先把话中的“我”改为“他”,再把其它的的代词改成具体的人。 如:老师对小明说:“我看了你的作文很满意。” 改:老师对小明说,他看了小明的作文很满意。 注意: 1、要是引号中是反问语气,要改成陈述语气。 2、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后,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

16、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把人物对话内容改为第三者转述形式的练习。教参中的要求是:把直接引用中的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改成第三人称“他”;把引号去掉,把冒号改为逗号;其他词语根据需要做适当改变。在这项练习中,难点是人称的变换,同学们往往是改不全面或生搬硬套,不看句子的实际情况,造成语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楚等错误。那么,人称变换有无规律可循呢?有什么规律呢? 归纳起来,转述句中的人称变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说:“我。” 如: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转述时,只要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去掉引号,冒号改成逗

17、号即可。 改成:鲁迅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2、对说:“我,你。” 如:张明对王芳说:“我今天中午要到商店去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你告诉我妈妈。” 这种类型的句子中出现了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等人称代词,分析句子,句中的“你”就是提示语的第二个人,即王芳。 在转述中,把“我”改成“他”、“你”指王芳,可去掉,改成: 张明对王芳说,他今天中午要到商店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告诉他妈妈。 3、对说:“我,你,他。” 如: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张春,叫他不要等我了。” 5 这样的句式中出现了“我”“你”“他”等人称代

18、词,在转述中,如还是把“我”改成“他”,就和原句中的“他”混淆,产生误会,因而,原句中的“他”要改成张春。 改为: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叫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亦可把语句稍作改动,改为: 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注意: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 4、对说:“你的,我。” 如:小明对小芳说:“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由于句中“你”不是侧重描写的对象,它是用来限制书包是谁的。句中侧重描写的对象是物书包,因而句中的你不能去掉,应改成提示语中的第二个人明即小芳。 改为:小明对小芳说,小芳的

19、书包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5、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六、关联词、句复习 用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

20、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教学时不要仅从理性关系上让学生分辨,甚至记忆,而应着重通过具体的句例让学生读懂它们在句子中表达分句之间关系的作用。 、分层教学,从认识关联词语的意义、掌握运用关联词语的技能和灵活使用关联词语表情达意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练习,通过选择辨析关联词语之间的区别。 、重视联系后的讨论和评议,练习后不能仅作对与错的判别,而应让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评议、分析,最后由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用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起来。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我不能骄傲。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我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三遍。 董存瑞牺牲自己。董存瑞要炸毁暗

21、堡。 做个好猎手要枪法好。做个好猎手要机智、勇敢。 你每天坚持早锻炼。你的身体素质会得到提高。 七、修辞手法复习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6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

22、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这个小姑娘像他姐姐。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

23、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3、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

24、起床。金色的草地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设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

25、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7 密切的关系。 花钟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桃花心木 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 假如没有灰尘 6、反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 日

26、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 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7、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八、排列顺序复习 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这样的练习一般可按五步进行。 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

27、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学会排列好句子呢?我们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 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

28、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二、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 三、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根据这段话的特点,找出这句话是个中心句,其他句子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 四、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 训练句子排列五步骤 在语文练习中,常常要求将顺序错乱的段落排序

29、,而小朋友往往出错较多。 排列句子是对小朋友从句到段的过渡训练,能培养大家读写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李老师今天分五个步骤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排列句子的方法: 一、粗读知大意。将句子粗略地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如:谁做什么?谁怎么样?说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这样能使我们把握住排列时的总方向。 二、细读找顺序。仔细地读几遍,根据其意找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 三、精读巧排列。我们读句子时,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从而来巧妙排列。巧,就是找句子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巧,就是从句子中间寻找它们之间有联系或相同的词语。 8 四、朗读细审定。我们要将排列好的句

30、子朗读几遍,边读边想:句子大意是否通畅、顺序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它排列方法? 五、品读活运用。最后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找出作者按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可根据这种方法来仿写,想想是否还有比这种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其它更好的方法。这样将读与写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掌握排列句子的方法。 *排列句子练习题 一 五名运动员像五颗出膛的子弹向前冲去。 过了一会儿,我们班的王海落在后面了。 在掌声中,王海终于获得了100米决赛的冠军。 这时,我们拼命喊:“王海加油!王海加油!” “砰”的一声,发令枪响了 二 同学们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啊!那时四年级的杨红,他冒着大雨把国旗降了

31、下来。 这时,我看见一个女同学飞快地朝操场东头奔去。 第二天, 他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一天,天爷一直阴着脸。 红领巾在他胸前飘动,就像一束飘动的火苗。 下午放学时,同学们正在准备回家,天突然下起雨来 九、阅读复习 分段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 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

32、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 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 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一般状物、几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 5.按文章的结构分。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

33、摘句法 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叫总起句,在结尾叫总结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中承上的前半句是上一段段意,启下的后半句是下一段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则在段落的中间,通过人物的对话或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出来。 二、串连法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9 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三、根

34、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可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四、综合法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遇到这种情况,便可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文章,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思路来写的。概括段落大意时,只要围着“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来分析,就能概括出段落大

35、意。 五、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补充资料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尤其是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较、借代和借喻、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

36、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0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7、。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花儿般的海洋,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借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5、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B、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此物当作

38、彼物来写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拟的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

39、出现。) C、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 11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0、;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D、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41、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

42、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E、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

43、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12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4、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

44、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F、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

45、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H、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13 G、反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