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2).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 小学语文教案模版汇编 范文一: 观 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2、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 1 -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
3、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
4、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5、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 2 - 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
6、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范文二:小小的船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 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 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
7、意思。 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 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 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三、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四、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
8、。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 3 - 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 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齐读课文。 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
9、,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 4 -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 编
10、儿歌:只、尖 猜谜语:月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6游戏:猜猜他是谁?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
11、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 5 -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范文三: 地球爷爷的手 一、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12、二、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三、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
13、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四、教学目标 - 6 -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14、五、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 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 ,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
15、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 7 - 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
16、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 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评 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 8 - 第二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
17、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
18、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 9 - 范文四: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过程 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
19、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2.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
20、题读书思考: 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 10 - 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
21、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 11 - 范文五: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
22、: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
23、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 12 - 你为什么这样读? “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
24、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五、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
25、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26、? - 13 -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
27、诵。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 14 - 范文六: 火烧云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28、板书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指名分节朗读。 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 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
29、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 15 -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范文七: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
30、,理解诗题 导语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
31、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 16 - 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
32、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
33、”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 17 -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34、。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板书设计 - 18 - 范文八: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
35、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36、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 19 - 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
37、重要的词。(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
38、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 20 - 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 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