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7331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技巧和方法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 式: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 式:说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 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

2、中心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1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

3、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

4、句话。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2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解释说明; 话题的转换; 表示话语的中断;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2、的作用 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直接引用特殊含义强调意思 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2、

5、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3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

6、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

7、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4 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

8、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

9、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5 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

10、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

11、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6 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12、,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1.标题作用: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 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物XX的特点,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

13、了的特点,表达了 拟人:把XX拟人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的,突出了的特点 7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 对比,作用:XX和XX

14、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XX的特点 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8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

15、有何作用: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

16、头 修辞手法的作用: 它本身的作用;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

17、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18、。 2公式: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10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19、: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11 2、明确描

20、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外貌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

21、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仿写句子。 公式: 数清例句的字数。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八、读图题。 公式: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 12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九、探究题。 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

22、化情况,得出结论。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提出你的看法。 十、概括题。 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一、名著阅读。 公式: 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

23、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写信。 公式: 注意书信格式。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13 十三、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四、说明文学家风格。 公式: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五、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

24、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 3、意思是 十六、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十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十八、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十九、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5、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 14 映了情感的变化。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4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开头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

26、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

27、,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 15 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

28、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29、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

30、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 16 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31、”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形式);感情;结构。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示范举例: 1、是什么? 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 2、为什么?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32、”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3、怎么样? 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中看出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大多数学生碰到阅读题型就表现出畏难情绪,草草读完文章就急着做题,答题不完整又答不到点子上,导致语文学习好学而难考的尴尬局面。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

33、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

34、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18 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

35、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

36、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

37、,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19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有的问题是根

38、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

39、联想到什么?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

40、,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 20 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

41、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XX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

42、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

43、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这就要求

44、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

45、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