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7476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数教课程要求第二章考试要点论述题题选:一、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为哪七步? 各步在整体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第一步是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 第三步

2、是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第五步是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

3、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 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

4、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中间五步是主题,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伸阶段。 二、在研究习题时要重点解决哪几个问题?以及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第一,研究习题的目的要求。习题概括地说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证明题、作图题、封闭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等等。教材上的习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安排在各个小节后的“练习”,它是围绕新课内容用以说明新概念的实质和直接运用新知识进行直接解答的基本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切实理解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初步获得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

5、技能。第二种是各章后的或每一大段教材之后的习题,是在进行了若干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安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它比第一种类型练习题要复杂些,更能深一层的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运用。第三种是每章后的复习题,它比前两种习题、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更富于变化,带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综合性。安排这种习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这些习题时,要注意体会每一个题的具体要求,解题关键,解题技巧以及解答方式,还要估计学生作题时可能出现问题,做到胸中有数。

6、 第二,研究习题的重点。习题同数学基础知识一样也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围绕有利于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的习题去练。教师要找出重点习题。作出反复练习的计划。 第三,研究习题的解答方式。为了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和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应该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答习题。因此,教师在演算习题时,要研究各题的结构特点、难易和繁简程度,分别采用口答、板演、复习提问、书面作业、思考讨论等方式进行练习。 第四,把握习题的份量。习题的份量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题目太简单、分量太轻,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完成任务,这不仅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而且易助长学生自满情绪的产生。题目太

7、复杂,分量过重,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这不仅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难易和学生解题能力的强弱来确定适当的分量。 三、说说课堂语言的表达应注意以下哪个方面? 参考答案:1、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应体现在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准确性要求说话明白,概念应用的确切。逻辑性要求,说话严谨周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系统性要求,说话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假如教师的语言违背了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模棱两可,进而造成推理上的错误。像“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不一定正确”;“因为ab=0,所以a=0且b=0”就是违背科学性的错误

8、,要做到语言准确精练,就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并掌握好各部分的衔接作用和深入钻研数学理论问题,才能锤炼出准确和精练的语言。 2、语言表达应具有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还要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要想使语言富有启发性,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语言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程度、语言特点以便适合学生的口味,符合他们的思维速度,易于他们接受。 3、语言表达应具有直观性 语言表达的直观性体现在生动和形象两个方面。 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在抓住教材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同时,又要语言幽默,以消除学生思维的疲劳;语言生动有趣,以唤

9、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要将抽象的内容力求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善于比喻,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便于接受。 课堂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是受教学内容制约的,应在深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反复联想对比,从内涵与外延方面把知识综合起来,切忌无原则的逗笑和追求华而不实的语言。 4、语言的表达应具有节奏性 教师语言的节奏性是指教师语言要快慢得当,声调要有轻重缓急,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抑扬顿挫,条理清楚富有感染力,如果教师的语言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记忆不深刻,难以对知识消化。太慢则落后于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智力的发展。若声调太高或太低,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

10、”作用,影响注意力的保持,或使学生易于疲劳,降低学生听课效果。一般说来,教师讲课的声音应使第一排学生听了不刺耳,最后一排学生听起来不吃力比较合适。教师的语言节奏,要依据教学内容及课堂上学生情绪来确定,讲到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速度要放慢,语气要加重,要稍有停顿,以便学生思考和领会。 5、要以姿势辅助语言 教师正确的姿态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配合讲课内容做出相应的手势与举动,以姿势助说话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脸部的表情、目光的转移、动作的停顿会起到辅助语言的作用。在课堂上应讲普通话,普通话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我们要十分重视语言的作用,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

11、 四、说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什么要十分注意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 参考答案的:从教育控制论和教学的实践可以看出,课堂上非语言行为在信息传递中有着明显的作用。首先,通过恰到好处的非言语 行为,充分利用视觉的补偿作用,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会更好地转化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讲课的内容;其次,可以补充和代替语言行为,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得到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恰当结合,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最后,可以促进信息传递中的反馈调节,使学生用心去收集教师发生的信息,并根据理解掌握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十分注意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 五

12、、说说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课堂结构的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做到结构严密、安排合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具体地说,复习检查的内容重点要突出,针对性要强;导人新课时要讲究艺术,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进行新课时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巩固练习要分层次进行,练习的密度、难度、坡度都要恰当、合理,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题型新颖,寓练于乐。此外,还要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要运用多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并能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灵活性,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改革精神,能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