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7490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析苏轼散文风格.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析苏轼散文风格小析苏轼散文风格 l8世纪法国古典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哲学思想以及外在的行为模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结构。苏轼的坎坷人生、峥峥傲骨、高尚情操,决定了他的艺术格调。其艺术风格正是他人格、修养的自然显现。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他的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他常用“水”这个意象来论文,就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变”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明。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率性而作,信笔所至,形成自己

2、独特而多彩的艺术风格。 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段话概括简短,但已相当准确地说明了他散文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他的政论文,立论范围广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恢弘;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WY恣肆。即便是随笔、序跋、书札一类的杂文,或谈艺论道,或抒写襟怀,或描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澜迭出,变幻奠测。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而沈德潜说他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说他纵横跌宕、

3、富于变幻。 苏轼很欣赏超迈雄放的风格。他谈苏辙作文风格:“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也”(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他评张文潜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WY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他说李扁的文章”笔墨澜翻,已有漂砂走石之势”(与李昭圮),“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涣,然不可不知也”(答李方叔书);均可见他对雄放的推尊。 苏轼称许诗人和书画家清雄、豪放风格的言论也很多。他赞扬唐代画家吴道子“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朱瑶“得法尚雄深”刚;称赞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书唐氏六家书后)、书画家米

4、芾书文作品“清雄绝俗”(与米元章);推尊李白诗“豪俊”(书(李白集)、韩愈诗“豪放奇险”(评韩柳诗);高度地评价陈季常具有“诗人之雄”的豪放警拔的词篇(与陈季常),也颇为欣赏自己的一些具有豪放风格的词篇。苏轼在雄心勃勃的青壮年时代,对于这种豪放、雄壮风格大力提倡,到了饱经忧患的晚年,却推崇平淡朴质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渊源上吸收了韦、柳的简古,自居易的浅易,陶诗的质癯。他在评韩柳诗中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昧,知其甘苦者皆是;能

5、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仔细体味,文中苏轼说的“中”指的是“意”;“边”或“外”指的是“辞”。“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指的是语言简朴而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咀嚼,亦即他在与苏辙书中评陶渊明诗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淡而有昧的风格。他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叉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书唐氏六家书后)在苏轼看来,这种平淡风格高于豪放,是作家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表现,是“绚烂之极”。上面评“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愈“豪放奇险

6、”胜柳,但“温丽靖深不及”柳,就是按照这一观点区分高下的。而要达到这种平淡境地不是一人手创作便可求得的,而是“精能之至”,“渐老渐熟”,自然获致的。因此他劝告李庸“积学不倦”,使自己“有得于中”,然后“落其华而成其实”(与李方叔)。这些观点就足可体现出东坡艺术风格的独特个性。不仅如此,苏轼更主张多种风格并进,反对“千人一律”(与王庠书)。他既欣赏超迈雄放、高妙秀杰的风格,但也推尊那种将外在的质朴平淡与内在的含蓄浓郁相结合、“美在咸酸之外”的风格(书(黄子思诗集)后)。在这里面便包含了把枯淡与丰腴、质朴与绮丽、简古与纤栋这些对立的风格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美学理想。尽管各种风格都以其鲜明特色与别的风格

7、相区别,但它们决非绝对对立、彼此排斥。而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他提倡作家以一种风格为主凋,同时又多方吸取其他风格之长。做到多样化的统一;反对囿于一隅,狭窄地拘守一种风格。他在书黄鲁直诗后说:“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飨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既赞扬黄庭坚诗文的高雅绝俗,叉批评黄单纯地追求这一种风格。在与陈季常中,既称赞陈季常的词豪放警拔,又提醒陈不要一味豪放:“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因为现实生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作家不可能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风格来表现它。 苏轼看到了社会生活现象的多样性和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性,因此他认为同一个时代作家作

8、品的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任何人都不能强制推行某一种风格。他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写道:“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指出王安石的文章“未必不善”,但他“患在好使人同己”,强制天下推行他这一种学说和文章风格,结果造成文学的衰落。 文学的繁荣必然是风格多样化;相反,压制多种多样的风格,就会造成文坛“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从苏轼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多种多样风

9、格的提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他称颂李陵、苏武诗的“天成”;曹植、刘帧诗的“自得”;陶潜、谢灵运诗的“超然“;韦应物、柳宗元诗的“简古”、“澹泊”;司空图诗的“高雅”;以及钟繇、王羲之书法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他特别推崇李白杜甫诗“凌跨百代”的“英玮绝世之姿”。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他赞扬了“深稳”、“疏淡”的永禅师书、“妍紧拔群”的欧阳洵书、“清远萧散”的褚遂良书、“颓然天放”的张旭书、“雄秀独出”的颜真卿书、“自出新意”的柳公权书。各种艺术风格特色,互有长短,不应随意轩轾。因此,他不赞成杜甫论书仅以“瘦硬”为贵的艺术主张,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对于不同的艺术风格,个人完全可以有所偏爱。但不可偏评。无疑,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苏轼是极力主张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 苏轼自己的散文创作就完全实现了自己风格多样化的理论观点。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WY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