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7513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讲义.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和改革讲义晚晴鸦片战争之后,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们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堂堂天朝上国为什么失败?最后的目光集中在西洋的利器之上。于是,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在“自强”的口号下,晚晴政府开始对军用船只、大炮等军工器械产业进行投资,这便是最初的“国有企业”雏形。不过当这些现代形式的企业扩展到民用工业上时,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进行经营和管理,于是“官办”开始转向“官督商办”。中国历史上的国有企业实现了第一次的改革。从晚清的官办企业到官督商办企业再到民国时期的国有股份制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超英赶美、大踏步进入社会主义,50年代

2、中期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以及之后的“国家工业化”等方式,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国有企业为特征的公有制一统天下的经济模式,一切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皆按照国家指令进行。然而,严格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越爱越显得效率低下,逐渐成为国家的负担。为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体制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目前,这个改革还仍然在进行中。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国进民退”的相关案例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主要案例有两个,其一是山西省主要以煤炭安全生产为由对小煤窑进行大力整顿,致使大量民间资本从本地的煤炭行业被迫退出;其二是在山东省政府的推动下,亏损的山东钢铁集团兼并民营但盈

3、利的日照钢铁有限公司。从这些案例中,公众有理由对“国进民退”是否某种趋势表示关切。同时,公众对国有企业行政垄断行为、分配不公等表示相当程度的不满。针对公众的责难,有关部门则拿出账面数据宣传国有企业的绩效、对就业的贡献以及所尽的社会责任。面对这种情势,经济学界并未做出积极的解答,因为这些数据清楚地显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较快、收效甚好。在这些“数据”和“事实”的支撑下,不少人也就顺理成章的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于是乎深化改革的话题日趋冷淡、无人问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混沌不清的现实判断,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在2011

4、年7月12日发布了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和改革这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力图回答三个重要问题:(1)国有企业的当下表现如何?(2)从规范的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应当成为什么性质的机构?(3)应当怎样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份报告由主报告和若干分报告组成,主报告共十章,第一、二章分别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以及国有企业的分类进行梳理,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基础;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从效率、分配、国进民退现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实证研究国有企业的当下表现;第七章就其当下的表现作出政治经济学分析;第八、九章分别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探讨了国有企业的规范性质;第十章提出了重新定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略。同时,还有

5、若干份报告作为主报告作为主报告的补充和拓展。在此,我们就本报告的基本内容予以简介并进行评价。第一部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改革开始,之后经历了“两权分离”改革、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等不同阶段。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产权关系基本明晰,政企关系变得相对简单,管理体制已基本事项想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有所好转。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改革已基本胜利完成,剩下的只是对现有成果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因为,从产权关系角度来看,以各级国资委代表国家与全体人民形式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方式,并未真正消除国

6、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问题,而且这种模式还会因为国资委本身缺乏监督和约束而极易想国有企业管理层让步。使其侵吞国有资产及其增值部分;从经营绩效角度来看,目前国有企业所取得的经营业绩有多大成分来自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还存在诸多的争议,但国有企业通过免费或极低价格占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在全球资源型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以及在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的条件下获取大量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从竞争的公正性来看,由于国有企业长期垄断着一些关键性的行业与部门,并且凭借行政垄断力量不断排挤、吞并其他市场竞争主体,对市场规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下面就各阶段的改革历程进行梳理,探寻出不同阶段国企改

7、革的动因,以及国企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一、国有企业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78-1986)所谓“放权让利”,就是通过向企业下放部门经营权与收益权来达到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产出以保证财政收入增长的目的。放权让利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租赁制”等多种形式。1978年10月四川省选择了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1979年底开始全面推广扩大自主权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初步改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的局面,在奖金收入刺激下,广大职工开始关心并设法提供企业

8、的经济效益。这方面的改革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初步搞活了经济。但是,由于没有明确企业的权利边界,权力下放之后没有好形成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企业进行限制,加上宏观环境变化等影响,初期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并没有实现改善国家财政上缴的任务,身在在1979、1980年连续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为了实现财政上缴的任务,各地政府从1981年开始在初期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基础上对工业企业实行利润包干制度,在分配上确定了“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等三种类型。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企业在短期内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但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明显提高,由于企业的各项计划指标是在上一年度完成情况

9、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利润包干制度一开始就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留下了空间,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鞭打快牛”和“苦乐不均”现象。到1983年初,利润包干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后引起了执行混乱和物价上涨等严重情况。鉴于此,中央决定停止全面推行利润包干,转而实行“利改税”。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提出两步实施利改税,第一步是对国有企业征收固定比例的所得税,然后通过谈判方式确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第二部是实行单一征税制度,把所得税由比例税改为累进税,取消上缴利润的办法,同时征收资源税,资产税和调节税等。由于在第二步利改税设计中产品税比重过大,很多企业在支付该税种后无力

10、支付与利润无关,但与资金占用挂钩的资金税,最终只能放弃资金税,改为从利润较多的的大中型企业中开征一户一率的调节税,以“代替”利润上缴。利改税最后并灭蝇改变企业税负过重的局面,企业与政府之间依然在不断讨价还价,“鞭打快牛”和“苦乐不均”问题反而更加严重。从1984年在沈阳汽车工业公司试点开始,许多小型企业走上了租赁制改革道路。租赁制最初是在一些威力亏损的小企业中展开,主要目的是解决企业的亏损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主管部门设定一定数量的租金,把企业出租给个人,租赁期满时主管部门获得起初约定的租金,承租人获得剩余收入。随着租赁制改革形势的发展,承租人由个人逐渐发展成为团伙、全体企业成员,租金也由固定比

11、例变成浮动比例,最终租赁制在小型工业企业当中变得越来越像承包制经营形式。在租赁制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改革形式。从操作手法与各种表现特征来看,这两类改革应属于承包制的雏形。虽然放权让利改革没有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也没有改变企业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从属关系,但在利益分配格局上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放权让利通过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和加大奖金发放力度的刺激,改变了过去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的局面,但放权让利改革毕竟是只是一种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施的权力下放举措,在政企关系上政府依然处于主动地位,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政治的需要,决定继续下放权力或收回权利,因此,对于政

12、府和企业而言,各种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短期的行为。放权让利改革并没有根本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反而由于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讨价还价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加剧了苦乐不均情况。因为政府没有真正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企业的效率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当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变得糟糕而无法向企业出让更多的利益时,放权让利也就走到了尽头。二、国有企业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阶段(1987-1992)放权让利改革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部转圈,而两权分离则见见触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部分。两权分离为特征的改革阶段主要包括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对中小企业实行“租赁

13、制”后期阶段、“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部分企业的“股份制”试点改革。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城堡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承包制逐渐取代其他改革形式成为城市经济改革的主流。承包制改革包括“上缴税利定额包干”、“微利微亏企业定额承包”、“上缴税利递增包干”、“上缴税利目标承包”、“亏损包干或亏损递减包干”等具体形式,其核心是包住利润上缴基数,稳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来扩大各方的利益总量。承包制收到普遍欢迎。但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政策的多变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承包制所产生的效益空间越来越小。在承包制改革过程中,短期盈利、长期亏损

14、的现象非常普遍。承包制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行政依附性企业体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普遍存在,尤其是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工资侵蚀利润问题变得严重时,政府倾向于收回企业的经营权;当外界经济与政策变坏,企业无法完成承包任务时,放弃经营权回归旧体制成为企业的首选。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了重构微观经济基础的思想,该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意识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即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二是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新分割和分开,使国有企业摆脱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改革把解决企业经营权问题作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资产经营责任制的退出引推出起社会的较大关注,

15、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资产经营责任制在让利幅度上比其他改革方式小,而对经营者的约束却很强,并且在操作技术上对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而在允许企业自由选择改革方式的情况下资产经营责任制改革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两权分离思想是在不改变原有企业关系形式的前提下,把企业经营的经济责任落实在经营者头上,通过加强激励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如果说放权让利只是通过利益刺激来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话,那么两权分离则是突出经营者的地位,通过“经理革命”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两权分离最终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关系。两权分离只是让企业获得

16、了一部分经营权,企业并未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对企业的干预行为,或者通过对经营者的任免来影响企业的经营。在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状况下,企业经营者只关心自己人气内的经营状况,而忽视技术创新与未来的发展。以至于在面对后来崛起的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挑战时,国有企业变得毫无竞争优势。三、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93-至今)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从被动式改革逐渐转变为主动式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改革过程包括:“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几个阶段。我国最初的股份制改革探索是以职工入

17、股的方式展开的。早起的股份制改革主要功效在于开辟新的资金筹措和融通渠道,大部分公司发行的股票由于可以到期还本付息、期末分红而具有股票债券混合型特征。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证证券交易所的开业,标志着股份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公司法的颁布则意味着固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业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虽然在形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了一大步,但政企不分、所有者虚置等本质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没有能建立起来。市场中来自民营经济和外资经

18、济的竞争,使得国有企业在体制上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国有企业普遍出现经营业绩差、亏损等问题。从1995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从单个企业试点转为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改革,“整体搞活”逐步取代了“单个搞活”的思路。1997年,中央要求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国有企业全面脱困问题,“抓大放小”、“战略性改组”改革加速推进。在国有企业整体布局方面国家逐步收缩战线,将重点领域确定为:设计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国家把国有企业主要布局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讯、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领域。2001年11月,十六大

19、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家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要求,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国地市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希望通过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虽然股份制改革没有能实现国有企业摆脱内部人控制以及经营效率低的问题,但这一阶段的改革毕竟为企业捋顺了产权关系,为下一步

20、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打下基础。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以“抓大放小”为口号,其实质是“甩包袱”和“收缩国有企业战线”。“放小”名为放活小型国有企业,时则对其进行民营化,以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抓大”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将战线收缩至有盈利潜力的垄断性行业与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领域,为日后的扩大打下基础。如果按照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民营经济规模将越来越大,留守的国有企业则逐步向公共性经济领域收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也将趋于完善。然而,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形势发生了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实力开始壮大,虽然国有企业在国资委体制下可以避免来自诸多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可以得到更多

21、的行政保护,并且依靠垄断特权走出困境,但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问题也只有扭曲市场机制、不负或少付资源成本等方式得到掩盖。第二部分 对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在对国有企业近30年来的改革过程进行总体介绍和评价之后,本报告进入了对国有企业在效率、分配、国进民退现象、国有企业对宏观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当然,在进行研究之前,报告对国有资产和企业分类进行了一个先导性的介绍。一、国资及国企分类报告按资产的性质,将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和其他权益行资产,其他权益性资产又包括债权、无形债权、国家专有技术的发明等。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

22、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包括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各种形式为获取利润专做经营的资产;国有资源中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行政事业性资产是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包括政府机构、军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科研、司法、社会福利等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所占用的国有财产。资源性资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占有的土地,另一部分属于探明或者没有探明的潜在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产。(见表1)从资产的绝度,对国有资产的界定比较清晰。但是这些资产最终仍然具体落实到不同企业经营中,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按照归口的不同,国有企业可以分为:(1)由国务院国资委监

23、督管理的中央企业;(2)地方国资委监管的地方国企;(3)由财政部监管的三类企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金融企业以及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国有企业。地方一级对国有资产监管的机构并不完全和中央层级垂直对接,国资委管理的国有资产范围更广。此外,国务院授权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形式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中行、工行、农行、建行主要由汇金控股并被派驻董事。(见图2.2)二、国有企业的效率表现本报告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名义绩效与真实绩效之间的差额。研究国有企业效率的关键在于,要从账面数据中还原企业

24、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从而测算国有企业的真实绩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1年至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累积获得利润总额为58461.82亿元,2009年的账面利润总额比2001年增长了3.89倍。国有企业累积获得净利润为40517.14亿元,2009年的账面净利润比2001年增长了4.37倍。尽管国有企业利润里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但仍然低于非国有企业的水平。2009年全国非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5.59%,国有企业净收益率为8.18%,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2001年到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16%,

25、而非国有企业为12.91%,比国有企业高出58.21%。由此可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名义绩效也不够高。(见附表123、表)即便如此,国有企业表现出来的绩效也并非真实绩效,是国有企业在享受着种种政策优惠,和民营企业在不平等的经营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绩效。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资源租金、融资成本以及政府财政补贴上。这里进行还原。(一)土地租金的缴纳情况。1990年,土地批租制度建立,土地供给由无偿取得变为有偿取得后,国有工业企业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是划拨和协议出让。每年新增的划拨用地由国有企业无偿获得,每年新增的协议出让土地中,由国有工业企业获得土地面积根据国有工业企业占城市工业经济的比重估算。在计算

26、国有工业企业用地地租时,本报告采取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数据作为土地市场价格,按保守的3%的租金水平计算全国工业地租。报告中仅就2001年到2009年这一时间段的土地租金进行计算。(见表3.1。2) 从表3.1.2中大家可以看出这一时间段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少缴纳的土地租金情况。此外,国有企业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还存在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这部分流失的收益由于缺乏数据支持难以估计。更进一步,本报告在这里只计算和比较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工业企业,还不包括金融企业和其他非工业企业,所以没有将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地租计算进来。由此可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少缴纳的土地租金数目是很大的。(二)矿产资源租金缴

27、纳情况。矿产资源租金,如煤炭,石油等的租金是被低估的。垄断部门由于资源要素的地价,把一部分资源要素的租金变成垄断部门的利润。下面分别对是有、天然气和煤炭等租金进行估计。我国目前能够体现矿产资源租的主要有资源税和资源补偿税。(1)目前对石油征收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税合计为价格的2%左右。2009年新疆实施原油天然气税费改革,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税率为5%,但费率还是相对较低。国外矿区使用费的征收通常按照油气产值或产量的一定百分比以实物征收,其费率一般在10%-20%。2006年,我国开始对石油资源价格每桶超过40美元征收特别收益金,由于是针对超额收入征收,因此石油特别收益金也可以认为是级差矿

28、租。我国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规定中,矿区使用费的比例最高是12.5%。本报告在计算应缴纳的资源租金时,石油价格在40美元以下按价格的10%计算应缴纳的资源租,在价格超过40美元以上区间按我国特别收益金的标准计算资源租。(见表3.3、3.4) 从两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2009年国有石油企业少缴纳的石油租金数目。(2)目前我国的天然气资源租仍然不到价格的3%,2001年-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缴纳的天然气租金约为96.98亿元。国外油气矿区使用费的费率一般在8%左右,参考这一比率,本报告按8%的税率来计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缴纳的天然气资源租金。(见表3.

29、5、3.6)从两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2009年国有控股企业少缴纳的天然气资源租金数目。(3)我国对煤炭资源税费征收不到煤炭价格的2%,而很多国家对煤炭的权利金征收较高,平均水平为8%。本报告按价格的8%估算应缴纳的煤炭资源租。(见表3.7、3.8)从两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2009年国有控股企业少缴纳的煤炭资源租金数目。(4)国外对黑色、有色等其他矿产资源征收的权利金费率为2%-8%,和国外相比,中国的资源租金水平较低,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以及其他矿产产品行业资源租的确实数额难以估算。此外,在通讯行业国有企业免费使用通信频道资源,而在西方国家,这些资源均是国家的,任何公司使用

30、它都要通过拍卖形式从政府手中获取。(三)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在经营条件上的另一个不平等是融资成本的差异。国企因为有政府背景,很轻易地从银行得到贷款,而且还能享受银行的提供优惠利率、无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而民营企业由于存在资产规模差异等原因很难获得贷款,并且贷款成本也高于国有企业。相比非央企融资的主要手段是银行贷款,央企还可以通过票据和发型企业债融资。根据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的分析,从2001年-2005年,国企能以2.55%的平均利率获得贷款,私企平均利率却高出近2个百分点,私企的总体融资成本是国企的两倍。(见表3.9) 从实际利息率来看,私企的平均利息率是国企

31、的3.6倍。(见表3.10) 根据刘晓玄和周晓燕的研究,2000年-2007年,国企实际上只需要支付1.6%的融资费率。她们指出,按规模分组,大中型民企的融资费用比国企高6个百分比;小型民企比国企高9个百分比。由此,课题组经权重调整再做加权平均后,得出的市场利率水平约4.68%。本报告采用1.6%作为2000-2007年平均国企贷款真实利率水平,以4.68%为2000年-2007年的平均市场利率水平,这一水平甚至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见表3.12)通过计算2001-2009年国企已支付的利息。若按照市场利率水平4.676%重新计算国企应支付利率,估算2001到20

32、09年利息支付差额共计约27538.5亿元,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名义利润总额的47%。(见表3.13、3.14)(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2007年之前,财政每年对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进行一定数量的补贴,2007年后对一般经营性企业的补贴虽然不在见诸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但事实上对于企业的补贴依然存在。例如在2007-2008年,在有整体巨额利润的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仍然获得763.49亿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到2009年,国有企业获得财政补贴约为1993亿元。此外,获得政府注资也是一种隐性补贴。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一直作为财政收入的减项,并未作为支出项目,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方

33、便之处在于绕过预算监督程序,对企业的补贴也经常出现直接对企业上缴税收进行退库,从而抵消财政补贴。(见表3.15)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石油产品的价格实行管制,尤其在2008年以后,管制价格经常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实际上构成对垄断国有企业的补贴。(见表3.16.17)从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我国汽油平均价格高于其他国家平均价格29.34%。(见图3.2) 将直接的财政补贴和价格导致的销售差额放到一起,可视为对国有企业的综合补贴。见表3.20。根据前面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享受的补贴,低利率差额、缺失的地租和资源租的测算,在名义利润总额中将这个共约74914亿元的部分扣除,得到真实的利润

34、总额。(见表3.22) 假定上一年企业的利润变动不影响下一年企业的盈利状况,则2001-1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累积亏损17258.4亿元,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4.39%。(见表3.23图3.3)因此,本报告认为,国有企业的名义经营成本和真实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租、资源租和资金融资成本上,正是对这些要素的低价获得和使用,使这部分资源要素的资金变成垄断部门的利润,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正是行政垄断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获取资源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因此,尽管表面上看国企的增值空间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值主要是通过垄断资源和资源稀缺价值的上涨实现的。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国有企业

35、真实绩效的测算结果是较为保守的。即便如此,国企的真实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已为负值,即事实上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加以比较,从2001年到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低于非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将一单位资产从非国企转移到国企,就会产生一个机会损失。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就意味着社会有着巨大的机会损失。三、国有企业的分配表现这里首先从各要素所有者对要素报酬的分配开始分析,在分析国有企业名义利润的分配。(一)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补贴和应交未交成本对分配的影响。从统计的角度看,可以使用GDP的概念来进行分析,这一概念与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大致对应,而后者可以在有关国有

36、企业的相关统计中找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工业增加值不包括利息、地租和其他资源租等要素收入,但稍加处理,是可以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接的。工业总产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按公式即使“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国有及国有企业名义工业增加值的分配结构图(2001-2009)。(见图4.1)从中可以看出,名义利润总额约占工业增加值的22.3%,名义工业增加值减去折旧、生产税净值、利润后的“劳动者报酬”,约为93620亿元,比同期的“工资总额”大许多,这只能认定为工资之外的“劳动者其他报酬”。课题组将这一名义工业增加

37、值中的分配部分加上低利率差额、少交的资源组、补贴、应缴纳地租得到下面这张图。(见图4.2) 由于利润是扣除各种成本后的剩余,所以加上刚才这些成本后,利润总额就变成16453亿元,相当于工业产值的6.3%。少计的成本和补贴约占工业增加值的26.9%;而在没有扣除成本之前,名义利润总额约占工业增加值的22.3%。这说明,从2001年到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是获得低于市场利率带来的利息差额、没有应交的地租、少交的资源租和获得补贴所致。而这7万多亿的财富从资源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这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劳动报酬”就显然很不合理,这是从其他要素所有者那里转移

38、过来的。(二)国有企业员工的货币收入及非货币收入。首先来看国有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和社会平均水平的比较。根据2010国家统计年鉴,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资首次超出了其他单位的收入水平,此后,二者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2008年,国有企业人员平均工资比非国企单位高17%,2009年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比城镇集体单位高65.62%,比其他单位高8.87%。(见图4.4) 国企职工收入之所以在2004年之后与其他单位和社会水平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主要原因在与始于1997年对国企的“抓大放小”。从1997年到2009年,国企户数从9.86万户减少到2.05万户,亏损和效益不好的小型国企被关停并转,留

39、下的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看两张图(见图4.5.6),从这两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4年以前国有企业的人均“劳动者报酬”低于私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2004年后国有企业的人均劳动者报酬超过并且原来越高与私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2008年的增长尤为显著,分别比私营企业高63%,比非国有企业高36%。这说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劳动者报酬上存在显著差距。国有企业员工在非工资的货币收入方面,更远远高于非国有企业。再来看行业间工资水平的比较。王小鲁通过对2005年相关行业的职工数及工资总额的分析,测算2005年出垄断行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2.85万元,是当

40、年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264元的7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从细分行业来看,2008年职工工资收入最高的五个工业行业是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见表4.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几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总产值在行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比例。再看表(见表4.2),在竞争性行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较大。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工人收入水平的差距部分第反映了国企与民企的收入差距。接下来进行职工福利比较。从退休福利来看,部分国企在退休人员福利待遇上,除参与并享受由地方政府组织的固定供款的退休养老统筹计划外,还会参加由独立的保险公司

41、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医疗保险,还有一些效益很好的国企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从医疗保险来看,国家医保的缴费规定为:单位承担工资基数的8%,个人承担2%,效益好的国企出了参加国家规定的医保外,还会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从住房上看,国企在住房上提供的福利包括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又包括公积金和一次性货币住房补贴。按照现行的公积金制度规定,职工和单位的公积金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原则上不得超过12%,不少垄断行业的国企和事业单位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0%。再看国企员工的非货币收入。在国企中,还存在一大块非货币收入的福利,即住房实物补贴。这种补贴又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企业

42、利用国家无偿划拨的用地进行单位的集资建房,另一种是企业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房,以较低价格出售给本单位员工。总体来看,国企的员工收入大大高于民企和非国有单位员工收入。(三)国企高管的收入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较中国上市公司是从1998年开始披露高管年薪的,当年840多家公司中董事长、总经理这两个职位的平均年薪为5.18万,200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水平首次超过民营企业。根据国资委信息,从2004年到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下的央企高管平均年薪分别为35万元、43万元、47.8万元、和55万元,年增长14%左右,2009年央企一把手的薪酬平均为60万元。此外,国企高管还享受着市场化企业所没有的

43、制度优势,比如行政官员的级别待遇、职务消费等等,这些体制红利也都属于国企高管薪酬回报范围。相关研究显示,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总是远远小于在职消费,1999年-2002年上市公司高管的在职消费平均是薪酬的12.8倍。(见图4.7)(四)国有企业的税负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较。1.所得税负。据投资者报分析显示,从上市公司来看,在税负负担上,仅计算所得税(2007-2009年平均值),民企明显高于国企。在A股全部的1700家上市公司中,具有国企性质的992家,占比近6成,而992家国企的平均所得税负仅为10%,同期民企的平均税负则高达24%,高出国企14个百分点。表明民企税负重于国企。2.整体税负。200

44、9年,央企的整体税负达到8.8%,地方国企达到3.5%,民企为3.1%,央企的税负要高于民企。但央企税负高于民企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由于垄断经营,央企上市公司多集中在一些主营业务税负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都存在特殊税种,而其中一些税种应该被看做租金;第二,所得税税负的计算,是将所得税与税前利润的必将,而统计表明,由于具有垄断优势,央企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明显高于民企,这就使得央企以收入为分母计算的综合税负,高于税前利润为分母计算的所得税税负。3.从工业增加值构成看国企税负与非国企的比较。从整个工业增加值的角度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名义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国企的总税负(名义税负减去补贴和已缴石

45、油与天然气资源租金)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24.1%,非国有企业为18%。考虑到国企集中在垄断行业,还有已缴资源租金外的其他特殊税种,非国有企业因平均规模小而平均增值税税率较低(10.8%),所以可以认为两者的税负水平相当。但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份额高于非国有企业的情况下,所得税的比重(2.2%)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5.5%)是比较反常的,结果是,国企的净利润比重(20%)明显高于非国企(15.8%)。(见图4.8)(五)国有企业的利润上交和分红情况1.利润上交情况。根据2005年-2010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情况(见图4.9),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中央企业,而央企的利润主要是由垄断企

46、业实现的。根据国资委公布的108家央企2009年度分户国有资产运营情况,中石油、中移动等利润排名前10家企业利润总额5306.9亿元,其中中石油、中移动利润分别为1285.6亿元和1584.7亿元,这两家企业就超过了全部央企利润的三分之一。然而,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情况中(见图4.10),我们可以看出,和总体盈利水平相比,国企上缴利润比例非常低。2009年度国企上缴利润占总利润的7.38%,2010年则降至2.12%。除了所上缴的红利外,其余利润都在国企内部分配。2.已上缴红利的支出构成。根据财政部数据,2008年-201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总额为2851.86亿元,主要有国有经济和产

47、业结构调整、改革重组补助、新设出资和补充国有资本、中央企业灾后恢复生产以及中央企业改革脱困补助等方面。(见图4.11) 其中纳入公共预算和补充社保的资金供100亿元,仅占支出的3.51%。从支出构成上,收缴的红利目前主要在央企体系内部转移,尚很难体现出惠及民众的意义。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不论是什么机构担任国有股东的代表,一般都要求将国有企业的红利上交给财政部门用于公共支出。综上分析,国有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并不像以往的那样体现了公平,甚至纠正社会不合理的重要方面,而是极为严重的损害了公平原则。国有企业在分配领域扮演着负面的角色。四、国进民退现象及其影响本报告在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国有企

48、业“进”“退”的特征,对“国进民退”之争提出了独立的结论:即虽然在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但却是存在结构性的国进民退。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近年来在重点领域存在明显的“国进”特征,这些特征帮随着垄断势力回升以及对产权的忽视,损害了市场秩序,给中国的民营经济以巨大的打击。(一)近年来国有企业“进”“退”的特征。考察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工业数据的两个指标:工业总产值和资金占用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股份额在下降。1999年以来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在逐年下降。(见表5.1)整体来看,1999年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金比重在逐渐下降。(见表5.2)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资金占

49、用指标在2006年有所回升外,其他年份都是逐年下降的。某些基础性行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资金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年来有增长的趋势。课题组选取了十一大类基础行业进行分析,(见表37)根据1999-2009年是一个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金占总企业资金的比重变化、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以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三个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存在结构性的国进民退。(见表5.3图5.1.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工业领域内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值得重视的是,在基础类和资源类的某些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呈明显回升趋势。另外,课题组用市场力量的指标对各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后发现,在一些行业中,2007年的垄断程度比2002年有显著增加。(见表5.4)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行业,与上述国有企业比重增大的行业有很大重合(见图5.3)。这说明。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中统计数量上的增加,与通过政策和管制措施的变化,导致了行业的垄断程度的提高有关。(二)“国进”的典型案例。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