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7557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文化视野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  要: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在大文化的视野下有效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但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寻找中国教育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自由、自觉、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有效支撑中国教育的变革和文化创新。    关键词:大文化;教育变革;以人为本;自由;自觉;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具时代意义的创造性发展,是有效解决社会转型期一切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因此也是研究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的最高指导原则。但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如何理解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则可能见仁见智,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争论和检验。笔者以为,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精髓。对于教育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关爱,不仅仅是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照和帮助,甚至也不仅仅是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望,对贫困落后地区支教和帮扶。教育以人为本,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作为“人 &rdq

3、uo;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现代精神的确立。也就是说,教育以人为本,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自身的建设。因为通过人自身的建设促进人的觉醒,才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现阶段,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了,但人的一种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却受到严重挑战。因此,要有效促进人自身的建设,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人的现代精神的张扬,就要着力加强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的研究,从而使我们在一种大文化视野下,在文化创新的意义中求得中国教育变革的突破,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超越与创新。    一

4、、文化创新的历史变迁及其意义    谈到文化创新,我们需要在一种确定的文化涵义中来讨论问题。同时,也需要在考察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中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这样才能切中文化创新的真正意义,从而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和创新理清思路。    (一)大文化视野下文化创新的基本涵义    文化是什么?在一般文化局长的眼中,主要是指文学、艺术等精神的或物质的产品。但要是进一步问一下,这些文学、艺术的产品又表征着一些怎样的内容,则可能会追问出一

5、些更本质的东西来。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任职台北市文化局长时,曾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她说:“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她举例说,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在这里,龙应台讲的是人的生存方式。接着,她又说:“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

6、——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 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在这里,龙应台讲得是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应遵循一整套价值体系——品位、道德、智能。这就是龙应台眼中的文化。不过,这已经不是一般文化局长眼中的文化,而是经过哲学思考的龙应台眼中的文化,或者可以说是哲学家眼中的文化。在哲学家眼中,文化就是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这是一种大文化概念,我们正是要在这种大文化视野中探讨文化创新,进而探讨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nbs

7、p;  目前,在这种大文化视野下研究文化创新,既不是一般文化局长眼中所谓“文化产业”的创新,也不是单纯为科技创新的发展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一般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创新虽然也隶属于文化层面的创新,但它们都是文化的表象,是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而展开的,价值体系才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而要研究文化创新,核心和基础也就是要研究价值体系的创新。当前国人价值观的失落和扭曲也正是我们研究文化创新的现实背景。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目前社会文化的现状,洞悉其存在的问题与危机,有效推动文化创新的开展。同时,在方法论上&ldquo

8、;必须超越就事论事的阶段,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二)三次文化运动的启示    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大体上有三次影响较大的文化运动: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戊戌变法为背景的文化维新运动,第二次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第三次可以说是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文化创新运动。这三次文化运动都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发生的,是中国知识界和广大人民群众

9、为探寻中国富强之路而进行的文化复兴运动,是哲学上“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伟大尝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文化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虽赞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主张学习西方工艺科技,扶助民间资本,振兴商务,开办近代工业等“富强之术”,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自由等观念和思想,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孔孟儒学的浸染,在思想深处是很难脱开心中所积淀下来的“情感因素和维卫力量”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0、指出:“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 ”(劝学篇)。康有为从一开始就奉行一种“托古改制”的思想,试图把中国传统思想赋予一种“新的内涵、新的生命、新的作用,使之在容纳、消化、整合西方近代思想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成为既有民族特色、不违背圣贤教诲、又符合近代思想、较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的新型人格观”。激进的谭嗣同虽能自请“为变法而流血”,但他在论述其主张时,“仍然要假借孔子的名义,以‘仁’代‘礼’,把西方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强勉纳到中国古老传统的格局中去”。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维新派领袖人物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对中国传统的肯定性认识和情感力量。他们总是想从传统中尽量挖掘、附会一些与西方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东西,以适合于当前的改革。他们所激烈捍卫的东西正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文化价值体系。这是文化维新运动之所以维而不新的思想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