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一、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考察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罗列相当多的因素。确定课堂教
2、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体现开放性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
3、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不同学科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特色教学。 5、坚持可行性 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的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本方案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设置7个评价项目,其中前6个评价项目有14个评价要点,学科特色评价项目的评价要点由各个
4、学科决定,原则上不超过4个要点。 “评价项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设置项目。 “评价要点”,列出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采用描述性语言对评价要点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进行列举和描述。 “学科特色”, 是前6个评价项目的14个评价要点不能充分涵盖的并且体现本学科教学特色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要点与特征描述请参阅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其他”,是留给评价者列出自己认为所需要补充的评价项目和要点。 “符合程度”,是根据特征描述,对课的评价要点是否符合所作的判断。包括三个等级,“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合”。 “评价等级和评语”,是评价者依
5、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再写出评语。 1 表1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科目: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学科特色 其他 评价等级 A B C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评 语 2 对评价
6、要点的特征描述 1、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可操作的程度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2、学习条件 学习环境的创设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 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3、学习指导与教学调控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
7、程度 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4、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对问题情景关注 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适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 能按要求正确操作 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5、课堂气氛 3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 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 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 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6、教学效果 目标的达成度 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能完成
8、学习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有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 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情绪饱满、热情 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评价表的操作使用说明 制定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目的,是为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本评价方案主要适用于对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是一节课。 1、等级评定办法 本评价方案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学科特色表现升级办法两个部分组成。 基本等级评定办法 前6个评价项目中一共有14项
9、评价要点,如果有7个或7个以上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D级;如果有6个或6个以下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C级;在没有任何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前提下,如果有6个或6个以上评价要点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B级;在没有任何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前提下,如果有9个或9个以上评价要点为“完全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A级。参见下表“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登记评定办法”。 4 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登记评定办法 评价要点 如果有7个或7个以上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 如果有6个或6个以下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 在没有任何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前提下,如果有6个或6
10、个以上评价要点为“基本符合”程度的 在没有任何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前提下,如果有9个或9个以上评价要点为“完全符合”程度的 学科特色表现升级办法 在基本等级评定为C级或C级以上,如果学科特色项目有40%评价要点为“完全符合”程度的,或者学科特色项目有60%评价要点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则该课可在原来等级基础上升一级。 一人评课,可以根据听课实况,按等级评定办法给出恰当的等级;多人评课,则采用多数定等法,即以多数评价者确定的等级为结果,或者通过集体讨论和评议确定等级。 2、使用程序 评课前,评课人要认真阅读评价方案,熟悉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评课前,评课人一般要对被评教师的教案进行分析,并
11、根据需要拟订检测试卷或调查问卷。 评课人在评课过程中,根据评价要点做好听课记录。 被评教师根据评价指标自我评价,并就教学条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做简要说明。 评课人按照评定等级办法,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学生测试或问卷结果、教师自我评价等,评定等级,并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A级 评价等级 D级 C级 B级 5 附件2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12、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D 教学目标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道德观点的探究与道德情感的提升 学科特色 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活动的引导 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与行为指导 其 它 评价等级 A B C 评 语 6 对体现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道德观点的探究与道德情感的提升 道德观点的认知与探究准确,明理思路清晰,启发性强。 注重道德情感的激发与提升,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情境的创设与实
13、践活动的引导 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得当有效,注意启发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事例中思考、辨析、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层面领悟道理,提高道德认识,明确行为要求。 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与行为指导 关注社会,注意体现时代特色。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规范对身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7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
14、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学科特色 注重语文能力培养 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语言 文字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其 它 评 语 8 对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特色的两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注重语文能力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朗读、默读的指导,注重培养语感。 注重丰富学生的
15、语言积累。 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注重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 9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
16、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科特色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 数学思考的指导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 A B C 其 它 评价等级 评 语 10 对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特色的四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评价要点 学习情境的创设 特 征 描 述 注意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价值,产生学习需要; 创设有
17、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起探索欲望;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对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到位; 关注学生在技能形成过程的差异,不同学生形成程度不同的学习技能;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能对现实生活与现象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会收集有用信息,并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等,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 能从现实生活与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能借助身边的资源解
18、决问题; 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11 小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教学目标 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科特色 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3) 语言实践的充分性 其 它 评价等级 A B
19、 C 完全符合 符合程度 基本符合 D 不符合 评 语 12 对体现小学英语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音正确,语调流畅;语言应用规范、得体,适合学生水平。 熟练、恰当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指示语清楚,示范到位。 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活动,活动形式与目标相一致。 控制性语言训练和开放性语言训练比例恰当,为学生自主运用所学语言提供时间和空间。 语言的输入量、训练的密度和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语言实践的充分性 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理解、体验语言的运用。 师生、生生互动多样、有层次,体现语言的交际性特点。 学生能够把所学话题从课本向生活实际延伸。
20、 13 小学劳技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C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A B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技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学科特色 设计与制作的程序和方法 设计与操作的评价和创新
21、其 它 评价等级 评 语 14 对体现小学劳技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技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学生技术设计资源收集较丰富。 学生技术制作材料的收集和利用得当。 学生技术工具的准备和选择恰当。 设计与制作的程序和方法 多数学生技术设计方案合理。 多数学生技术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体现安全、质量和环保等意识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设计与操作的评价和创新 学生能发现设计与操作中的问题。 学生能提出改进设计的方案。 学生主动尝试修改制作。 15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完全符合 符合程度 基本符合 A 评
22、价等级 B C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科学探究活动情境的创设 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组学科特色 织与指导 学生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 其 它 评 语 16 对体现小学科学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科学探究活动情境的创设 科学探究活动情境贴近学生
23、的生活经验并符合探究的主题。 科学探究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科学探究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 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能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采取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安全,结构合理,经济有效。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探究的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指导。对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提示和说明。重视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指导。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知识及概念性的理解与发展。 教师观察实验操作规范、熟练。注意指导学生安全规范地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科学行为习惯
24、。 学生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围绕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或假设。 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充分自主地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并能按计划实施,能够安全规范地操作。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认真细致地搜集数据并进行记录。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积极主动,对搜集到的数据能够进行分析,认真思考数据的真实含义,能够依据证据得出结论。 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倾听别人的表达,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并乐于合作。 17 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25、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学科特色 其 它 美术素养的培养 创新精神的培养 评 语 18 对体现小学美术学科特色的两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美术素养的培养 敏锐视觉意识的培养。 美术语言的
26、了解与掌握。 媒材的运用与情感表达。 审美品位的提高。 人文视野的拓展。 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能创作出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19 小学社会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
27、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学科特色 其 它 社会学科学生能力的培养 评 语 20 对体现小学社会学科特色的两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合理地、有创造性地思考。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社会学科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认识、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注重对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
28、生收集、分析、运用信息资料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探究、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 21 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
29、精神状态 讲解与示范及保护与帮助 学科特色 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 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 其 它 评 语 22 对体现小学体育学科特色的四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讲解与示范及保护与帮助 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示范位置正确,动作准确、美观,节奏感强。讲解与示范的针对性强,时机合理,效果好。 从学生练习心理、安全和效果出发,练习时既要保护,又要帮助学生。方法正确,时机适宜。 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预防与纠正错误,防止错误动作的产生,加速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根据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适宜,符合人
30、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 符合实用、安全、整洁、合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23 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31、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音乐音响活动的指导 学科特色 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情感的激发 其 它 评 语 24 体现小学音乐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音乐音响活动的指导 活动的时间比例恰当 活动的种类选择合理 活动的艺术效果理想 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听觉判断及时准确 听觉训练巧妙得法 听觉能力有所提高 音乐审美情感的激发 情感体验的状态积极 情感表现的形象生动 25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不符合 教学目标 符合
32、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技术运用 学科特色 实践操作 信息意识 其 它 评 语 26 对体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技术运用 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技术运用取得明显效果。 实践操作 教学注重实践,教师示范操作熟练规范,指导范围大、效果好,学生练
33、习充分。 信息意识 挖掘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适时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养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综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7 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课人姓名: 评课人单位: 课题名称: 讲课人姓名: 讲课人单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A 评价等级 B C D 教学目标 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学习条件 学习指导 与教学调控 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目标的
34、达成度 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指导下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和探究性的活动 学科特色 活动中学生的体验程度 在教师指导下的互动 成果展示 其 它 评 语 28 对体现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特色的四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教师指导下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和探究性的活动 行动与反思间的相互作用 在社会生活情境中与学生一起建构 学生创造性的体现 活动中学生的体验程度 在特定的情景中,内心反省、内心反应和内在感受 在体验基础上的自我觉醒,对人的生活意义的内在追问 在教师指导下的互动 合作互动关系 围绕一定主题多向交往活动的情况 成果展示 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问题的解决 动手操作成果 表达与交流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