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7708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1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不可能离开本土的文化资源。传统的民间通俗文化、五四平民文学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毛泽东的文化大众化理论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它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有一个从模仿到本土化,再到独立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主流文化的松动、海外大众文化的激发,中国大众文化悄然产生,并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抢占文化市场,如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

2、的爱情小说和诗歌以及港台流行歌曲和连续剧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可观。在度过了引进和模仿之后,独立的本土化的中国大众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蓬勃发展起来,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冲击其它文化形态,时至今日,其发展势头仍呈上升趋势。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素构成的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各元素相互作用,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构成要素,必然和其它要素之间存在互动性关系。同时,社会系统整体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内部各个要素的同时变动,中国大众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迅速发展之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析:(1)人类的世俗关怀之需要: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命本

3、身,有着一种世俗性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趋乐避苦”的特点。毕竟,“在每一个现实的人身上,求生的意愿也就是求快乐的意愿”27p125。生命的意义只有在一种“快乐体验”里才能得到兑现。以至像贺拉斯这样的先哲也曾表示:“我宁可貌似痴愚,只要我的谬误使我欢乐或陶醉,也不愿为贤为智而忧愁悲凄。”28p73因而艺术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一种投影,不可推卸地被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慰藉,亚里士多德据此而郑重的指出:“诗,就义而言,是一种感情的欢愉,其主要目的是得到愉快。”29p275一代美学大师席勒

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作为游戏”和美乃是一种消遣的命题。毕竟当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关注的是现世的、当下的生活,而大众文化之独特处正是强调对人的世俗关怀。它娱人耳目,悦人身心、,不追求高深的学问,也不受制于什么崇高的理论,没有什么心灵的重负和十字架,它只关注此岸的幸福、现实的快乐,摒弃超验的终极关怀。(2)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为大众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空间。过去,极左路线束缚着人们的精神,脱离政治被视作极大的恶,而政治主要被理解为革命事业和阶级斗争,轻松娱乐一律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应予以摒弃。这一切的一切造成了大众精神生活的极度

5、苍白和贫乏,社会缺乏大众可普遍接受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就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客观环境。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这些禁锢,人们开始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才有了日后大众文化的一番繁荣昌盛的景象。(3)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多元化”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品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大众的文化消费上升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消费市场。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经济和计划经济中比较简单的社

6、会职业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职业结构,多元化的利益结构,不同职业、利益阶层的社会成员的娱乐方式、文化层次、精神追求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大众文化的多层次性恰好适应了这种状况。市场经济的发展放逐了神圣的“精神乌托邦”,与之相应的是对世俗化生活的追逐与相向。在这种情况下,以日常生活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期待读者的大众文化就和人们对生活的意义体验达成共鸣,它一经产生就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市场经济中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人际关系、精神深处都充满焦虑,焦虑极度膨胀的后果不是精神崩溃,就是彻底绝望,在这种情况下,舒缓、放松消解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集娱乐性、通俗性、趣

7、味性于一身的大众文化恰恰在这个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4)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大众文化逐步获得了生存的文化领地、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使得高度集中的权力控制在人们的经济领域、日常生活领域逐步退出,个人生活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人身依附日益淡化,以权威崇拜为核心的官本位价值取向、选择模式不断打破,而代之以个人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模式,个人生存方式向着民主、自主、多元、自由的方向发展。因此,个人独立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能力不仅获得了政治结构的支持,同时也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而大众文化离开了大众个人独立的文化参与是难以形成的。而且,民

8、主政治建设不断改善着社会大众的政治地位,提高着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多地从自我体验的角度而不是从外在宣传、强制要求的角度来参与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种活动,他们对于文化的自主选择也使他们能够抵制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对自身文化选择、文化参与、意义理解上的干预。另一方面,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市民社会(其内涵在下文界定)的逐步形成,而市民社会在大众文化发展上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伴随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开始形成,市民大众有了自己独立的精神感受和要求,这就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根本动力。总之,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形成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生存、活动的空间。(5)电子传播技术和大众传媒系统的发

9、展: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生产力基础之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子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有线、无线、光缆卫星、网络等通讯传播技术日益发达。这些技术广泛运用于大众传播领域,大大促进了大众传媒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手段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和形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和印刷文化以及电子媒介三个阶段。口语文化一般来讲只能形成原始形态的地域文化或部落文化,书面文化所培育的只能是贵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统。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传播媒介,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瞬息万变、超越时空、批量生产和特性都是现代传播媒介所赋予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录相、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光储存技术的出现,使大众文化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有性和对接受者产生更大的强迫性。在现代传播媒介面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具有文化的高低已不成为参与和享受大众文化的障碍。正如口头传播产生了行吟诗人和民间传说,印刷媒介产生了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古典文化一样,现代传媒也培育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大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