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docx
《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 篇一: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赏析 这是组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
2、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
3、”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
4、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篇二: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竹枝词九首唐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竹枝词九首唐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注释烧畲:古时百姓放火烧荒,准备播种。小题1:仔细体会第一句中的“层层”一词,分析它在写景状物上的妙处。小题2:三四两句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1:“层层”形象地写
5、出了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描绘出山上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小题1:这两句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生动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能力。此处抓住“桃李花”茂盛的特点来分析写景状物上的妙处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山民劳动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对之的赞美之情。篇三: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 篇四: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竹枝词九首唐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
6、烧畲。注释烧畲:古时百姓放火烧荒,准备播-八年级语文-魔方格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竹枝词九首唐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注释烧畲:古时百姓放火烧荒,准备播种。小题1:仔细体会第一句中的“层层”一词,分析它在写景状物上的妙处。小题2:三四两句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1:“层层”形象地写出了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描绘出山上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小题1:这两句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生动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
7、赏词语的能力。此处抓住“桃李花”茂盛的特点来分析写景状物上的妙处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山民劳动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对之的赞美之情。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竹枝词九首唐刘禹锡.”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
8、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
9、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
10、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鹊桥仙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题临安邸、醉太平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
11、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二首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
![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docx_第1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13/43a5f215-30cf-430d-8358-0fca98e3d276/43a5f215-30cf-430d-8358-0fca98e3d2761.gif)
![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docx_第2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13/43a5f215-30cf-430d-8358-0fca98e3d276/43a5f215-30cf-430d-8358-0fca98e3d2762.gif)
![山上层层桃李花阅读答案.docx_第3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13/43a5f215-30cf-430d-8358-0fca98e3d276/43a5f215-30cf-430d-8358-0fca98e3d2763.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层 桃李 阅读 答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