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心理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类心理学练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师范类心理学练习题心理学复习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流和相互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2、相互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即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动机理解。 3、个性心理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4、个性的个别性与个体的普遍性是个性的两个侧面。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5、儿童入学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 6、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7、一般来说,幼儿的价值判断以直观感觉为标准。这种标准属于个人的体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8、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有:过高的评价、过低的评价和适当
2、的评价。 9、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 10、认识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力。它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11、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和量表测定法。 12、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想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 13、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被称为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对小学儿童有着突出作用。 14、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有: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定向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15、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16、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体现
3、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选择题: 1、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班级共同进行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3、教师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是把握小团体的关键。 4、个性的稳定性是从功能上讲的。 5、个性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6、“狼孩”“熊孩”的例子体现了人是离不开社会的。 7、人不仅能觉察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自我意识。 8、性格是个性显著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9、小学儿童在看电影、玩游戏机时表现出来的兴趣都是直接兴
4、趣。 10、兴趣的效能性指兴趣对人的活动的激活程度。 2 11、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1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13、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自我观察的意思。 14、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15、自信感是对自己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16、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 17、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是指对自己言行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18、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19、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与
5、校正的。 20、从“别人怎么看我”的角度,重新估计自我社会形象是转换社会视角。 21、有的同学善于视觉记忆、有的长于听觉记忆,是说的能力类型的差异。 22、“强”“平稳”“不灵活”“安静型”是说粘液质人的特征。 23、人的个性的个别性首先是性格的差异。 24、性格的理智特征即人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的个体差异。 25、有的人经常处于快乐饱满的热情之中,处于欢乐愉快的情绪之中,是说主导心境。 26、对小学儿童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3 三、判断题: 1、人际吸引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 2、交往中的相互理解,是交往成败的关键。 3、在班级人际关系中,
6、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4、在整个儿童期,直接接触关系始终是择友的重要标准。 5、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中遭到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6、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已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相当稳定。 7、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 8、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9、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这一点应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10、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11、在整个小学期间,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日益强烈。 12、小学儿童的需要的引导和培养应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 13、就本质而言,兴趣是动态的。 14、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7、15、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受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调节的。 16、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然是低的,到了初中三年级4 以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17、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遭受失败和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经历。 18、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 19、人对现实态度体系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性格的最直接的表现。 20、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儿童的性格发展进入到了骤变期。 21、儿童心理得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蓄,逐步过渡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凝聚力是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8、。 2、简要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答: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简要概述小学儿童在入学前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 答:、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 、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 、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5 4、简要概述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 答:、学习上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 、兴趣广度的发展; 、兴趣稳定性的发展; 、兴趣效能性的发展。 5、简要概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答:、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
9、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经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和表面的;、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 6、简要概述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知识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了的熟悉的行为方式。第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第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
10、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第三、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简要概述性格与气质彼此的区别与联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有: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的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6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有: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8、简要概述小学儿童性格特征的早期表现。 答:态度特
11、征、情绪特征、意志特质和理智特征是小学儿童性格特征的早期表现。 五、论述题。 1、如何调节小学儿童人际关系? 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建立集体性的教学模式。在班级中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儿童交往能力的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为小学儿童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场所,有利于儿童进行更广泛的有趣的交往。除了学校的课外活动外,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小学儿童走向社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首先先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其次,教师应教育小学儿童待人处事要热
12、情诚恳、谦虚友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班干部,既要相信他们,支持他们的工作,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教,使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观点,处处起带头作用;第四、要在班级中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待好人好事表扬要恰当,对待不良现象批评要得体,是全体同学感到班级中的表扬和批评都是诚恳的、善意的,这对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对这些儿童的训练主要有口头指导、角色扮演和正向行为强化三种方法。 7 2、如何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
13、集体中的地位? 答: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对这些儿童的训练主要有口头指导、角色扮演和正向行为强化三种方法。教师针对不受欢迎儿童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定训练目标;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的方法,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正向行为强化法,及时的肯定不受欢迎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以期巩固他们交往的新行为模式;对不受欢迎的儿童的训练,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师要客观的把儿童在班级集体中的不良处境告诉家长;教师在加强对处境不利儿童训练和指导的同时,还要对班级集体加强教育,改变集体对这些处境不利儿童的看法
14、。 3、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能力? 答:第一、激发兴趣。激发儿童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能力,兴趣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师要注意利用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借此增强和锻炼儿童能力;第二、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个性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不能脱离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能力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相依相辅,互为促进;第三、知识与技能训练。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小学儿童来说,除了一般的教育之外,应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课外知识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发展什么样的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