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 1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
2、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
3、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中 年间。中间。 志 标记。做标记。为 (wi)作为(wi)对,向。寻 寻找。随即,不久。闻听说。听到的事情。舍舍弃,放下。房舍。作 劳作。做。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
4、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要通“邀”,邀请。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5、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
6、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
7、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
8、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1 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
9、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爱莲说 1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多。仅。大规模。我。沾染。洗涤。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端庄。立。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认为。隐居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少。 应当。多。词类活用生枝蔓。长枝节。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
10、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
11、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
12、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
13、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蒲公英花。花朵虽
14、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1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
15、般都是用韵的。文言词语有名,著名。灵异。这。品德高尚。馨,香气。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弄。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指佛经。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惟吾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16、。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6写室中人,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
17、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
18、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三峡 1
19、 文学常识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阙通“缺”,空缺。 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 略无毫无。略,几
20、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
21、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分特点: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
22、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峡长岭连山高峡窄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山高岭连,岸伟峡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水涨流急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2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白的早发白帝城。
23、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
24、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
25、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起行寻友漫步抒意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
26、寂的心情。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
27、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
28、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 答谢中书书 1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 一起。谈论,欣赏。交相辉映。四季。消散。坠落。潜在水
29、中的鱼。鳞,借代鱼。争相跳跃。竞,争着。指人间。指仙境。再。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30、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
31、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
32、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 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表现长安春
33、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34、: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 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
35、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游山西村 1含困境中蕴含希望哲理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名句综合运用 1生活中,常有艰难险阻后豁然开朗的情形,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小。 4古诗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6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让世界充满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