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9163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级下语文《诗五首》.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年级下语文诗五首白云湖中学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班级 课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董甜甜 八年级 使用教师 课型 新授 科目 第 6 周 语文 总计第 17 课时 诗五首第一课时 通稿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2、。 教学重点分析 教学难点分析 课前准备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个性调整 一、激趣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导入自学 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吧! 探 究 展 示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3、。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白云湖中学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探 究 展 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

4、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四、合作探究 (1)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逐于仕宦之途的喧嚣a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e“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2)“见”是漫

5、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3)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是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五、展示质疑 感受意境,理解主旨。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作创作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采菊”,不仅抒写了“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闻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

6、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六、点拨提升 品评名句,积累记忆。 (1)“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采菊“此中”被视为千古名句,请你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而无车马喧”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

7、财富、荣誉之类了。 “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作用于环境,隐居只要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是否荒远。如果心灵平静,那么处于闹市也若幽谷。 “采菊”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此中”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

8、无声胜有声”相似。 白云湖中学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小结本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学习行路难 一激趣导入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

9、习 李白少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后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人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四、合作探究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1)行路难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5)陶渊明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10、。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展示质疑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11、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4)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5)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白云湖中学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

12、表示满意,能从中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六、点拨提升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入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13、 七、布置作业 竞背古诗,积累记忆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教师抽查。 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研读诗歌,把握主旨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3)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3竞背古诗,积累记忆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 提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示 检 测 课 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