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26、小石潭记 一、通读全文后,回答下列题目。 1、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为宫室器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 尔 尔远逝 惟手熟尔 2、“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呼应,又为下文的“_”埋下伏笔。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 4、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
2、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 7按提示写出相应7、语句并加以积累。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27、岳阳楼记 一、理解课文内容 1.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将下列各句填入
3、原文空白处。 原文:若夫霪雨霏霏,_,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薄暮冥冥,_。虎啸猿啼 樯倾楫摧 连月不开 日星隐耀 3.课文三、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 ( ) A 承接关系 B 并列关系 C 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上文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 作法 在先 没有 B有人 心情 在先 微小 C或者 作法 在之前 轻微 D或许
4、心情 在之前 没有 2从文中找出四对反义词。 答: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的句式特点是 A宾语前置 B判断句 C介词结构后置 D定语后置 4“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答:_ 5“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 6“何哉?”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_。_ 8抒发作者宽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的正确读法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
5、先天下/之/忧而忧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先/天下之忧/而忧 10本段文字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议论 C抒情 11本段文字节选自_,作者是_,字_,_朝的文学家,_是他的谥号,课文选自_。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_一句;“退”照应上文的_一句。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做朝官或赴外任都忧国忧民 B当官为民都忧虑重重 C顺境逆境都悲观失望 D时时处处都担惊受怕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_ 14本段首句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 答:_。_
6、15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理解最好的一项是 A勉励滕子京以“古仁人”为榜样,做自己的好朋友。 B表现作者自己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抱负和决心。 C表达了自己做人为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 D表现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怅。 16对本文写作目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应朋友之托,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B借作记之机,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C当时作者和滕子京都在被贬之时,作者要借此文与朋友共勉。 D描写巴陵胜状,抒发览物之情,评说迁客骚人。 28、醉翁亭记 1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禽鸟知山林
7、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前者呼 B作亭者谁 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4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行者休于树 B泻出于两峰之间 C临于泉上 D来饮于此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
8、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
9、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
10、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 2第段先写_之景,再写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第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 4对第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
11、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29、满井游记 1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
12、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二、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 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
13、虽尚劲 游人虽未盛 三、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0、诗词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 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 与 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 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5、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