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9318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养性的概念.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养性的概念幼儿养性的概念 “幼”,是一个会意字。从幺(yo),从力。幺,小。年幼力小。本义是指幼小的意思。 “幼”字,说文:“幼,小也”。幼儿,即指力气尚小的孩子。 在年龄期的界定上,历史上各学派稍有差异。儒学的礼记曲礼中,曾说:“人生十年曰幼”,也就是说十岁之前都称之为幼儿。但是道家和医家,则以孩子的生理转换特征为区分界定。 孩子性命双重结构的机体,有一个先天向后天转换的过程,一般而言逢“七”数以后即发生明显改变。而且孩子在一岁左右长出的乳牙,这种牙齿具有明显的“先天中的后天”特性,使用到七岁以后,由于孩子的生理完全开始后天性质的发育,进入了一个后天发育的崭新阶段。先天中的后天之物完成了

2、其先天环境中的使命,即会发生“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现象。这个恒牙基本上就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后天的全过程,这个更替期为七岁左右这一时期。这个七岁是一个先天变化圆满之数的时间。 而且在道医学中,乳牙为先天肾气之余,先天脾胃之苗。这种显态可见的、可以参照的生理现象,是孩子们先天意识主宰心身的一个标识。一旦更换为恒牙之后,即是进入了后天意识主宰心身的生理时期。虽然还存在一个8-14岁的过渡转换期,但是就基本上从“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现象当中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了,孩子以后天意识为用、为主导的生命时期已经正式开始了。 因此,将孩子的四岁至八岁以前年龄阶段定为幼儿期比较合理。现代社会也普遍使用这种划分,例如世

3、界许多国家都是将七八岁之前界定为学龄前时期。 “养性”,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提出幼儿养性? “养”,養字,说文:养,供养也。供养,奉养,抚育,养护之意。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这也就是说,凡是从口腔进食五谷食品,所营养的是命体内的阴气;凡是饮服液体、五德能量就是滋养体内的阳气。 古代的“饮”字有多意。例如,明无名氏破天阵中说:“黄冠鹤氅,息气养神,导咽还丹,饮风餐露”。就是指的饮气。“餐风饮露”,吸入能量的之意。 “养”,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历来就分为“养神”和“养形”两大领域。古人非常注重以德养神,以谷养形则兼而蓄之。现代人则将以德养神弃而不用,纯以五谷养

4、形为用。对命体的营养追求,已经达到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时期。但是,五德养神却几近消失,特别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古代一直是非常强调以德养精神,近百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却已经将这种五德养神忘得一干二净了。对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作用于人体五脏的营养,一概视为封建迷信的说教,弃而不顾,其中以德养神的方法更是少人问津。 然而,形与神乃是生命双重结构的自然形态,形神分离即是生命的终结。形与神都需要营养,需要精神的食粮滋养才能健全和健康。人类的精神系统,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不能像肉身形体一样给人们的智识予以明确的标示,但是它的生命功能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类离不开精神营养,精神系统需要道

5、德的营养。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也就是说,天的德一能量和地的谷气是生命的营养,德的能量和谷气能量在体内流动激荡,人体的生命才能存在,才能充满活力,达到思想活跃,慧识与智识同步发展,思维敏锐而富有创造力;而且体魄健壮,精力旺盛。 所以,我们的生命和智慧要想全面健康发展生存,就必需高度重视性命的双重营养,双重结构复合体的生命,离不开双重复合营养的滋养。 “养”,有供养,养护之意。因为幼儿智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需要成人的施予赐给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幼儿时期,还是一个需要被父母和社会呵护的生命阶段;幼儿时期,还是一个生命在先天内环境中逐步发育完善后天智

6、识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时期。这一时期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爱,主动全面地向他们提供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 幼儿养性,就是指在孩子生命成长的48岁时期,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的“养性”;养性,在古代又称之为“养德”。“养性”,是孩子们这一生命时期的关键,是重点突出的需求。 那么“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性”,形声字。从心,生声。本义指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性”字,是由“心”字和“生”字共同组成的。关于“生”字,易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德道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

7、上。这个“生”字,也就决定着“性”字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的生命又称之为“性命”,将生命的双重结构特性用一个词组予以阐明。这也就是说生命具有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性体系统也就是人的精神系统。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白虎通曾讲:“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这也即是说,人的生命究其本源属于道生德养,人性的精神系统离不开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品格和能量的滋养。人的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是这五德的受体。养德就是养性,养性必须用德。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是德一的子系统,是德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性”,在人的生命中的内在表现形式是德性品格和能量;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现,则是气质与人文素养。正如广雅所

8、言:“性,质也”。人们性体系统的外在表现,的确是以精神气质所表现出来,举止、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等,都透显出人的精神面貌。 人们性命中的性体系统,又分为先天部分和后天逐步形成部分。先天部分与生俱来,先天的有真性和禀性两类;后天形成的,只有一种人们常常称之为“习性”。 “养性”,具体而言,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五德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用道德扶生真性,用真性慧识驾驭后天智识的超常提升,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正识、正念、正知、正觉的阳性的后天意识系统。将这些教育任务抢在幼儿期全面完成,为培贤育圣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既具备科学创造能力、又具有丰富智识才能的优秀人才作好准备,这就是幼儿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