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复习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复习重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复习重点 广播记者工作的特点 广播记者的工作都是围绕声音这一表现形式进行。声音是报道的全部内容。 完全通过声音来传播新闻事实。主要是用语言来叙述、描绘新闻事态。这是广播新闻的特点,也是广播记者工作的特点。 广播记者要掌握录音知识,熟悉录音机的使用方法,需要熟练的录音技巧。会“录音”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技术,仅仅把声音录下来是不够的。 采录音响是搜集典型材料,录什么,如何发掘、驾驭提炼这些有声材料,大有学问。 广播记者要会说广播话,已成为运用声音报道内容的主要部分。 广播记者应该口齿流利、文思敏捷,又能即兴发挥。 广播记者要善于运用通俗、口语的文体,写出符合人
2、们听觉习惯的稿件。 电视记者工作的特点 电视记者工作则贯穿于这个全过程。 1.形象画面的报道 电视记者应当尽可能少用文字语言,以免重复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映的事物,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形象的画面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 电视记者主要是通过画面来报道传播新闻事实的,而不是用文字叙述、描绘新闻事态。这是电视新闻的特点,也是电视记者工作的特点。 电视记者必须有迅速捕捉到有价值能反映新闻本质画面的能力。 形象画面的报道这一特点,还要求记者熟练掌握摄影技巧,掌握采访摄影的本领,善于把新闻思考、画面思考结合起来,当机立断地选择拍摄有价值的新闻画面。 2.连续画面的形象思维 电视采访报道,要求电视记者运用连续画面的
3、形象思维,既蒙太奇思维方式。这是区别于文字记者工作的特点之一。 电视记者要用蒙太奇思维方式去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发生的一切。 蒙太奇思维贯穿于选材、采访、摄影、编辑、制作的全过程。 采访构思时要运用视觉形象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在现场拍什么、怎样拍,哪些地方需要着力渲染,哪些地方可以一笔带过,每幅画面包含什么内容,各个画面如何组接,上下段落如何转场,都需要记者从节目的主题和整体出发,进行蒙太奇的构思,不断地在脑海里“过画面”。 电视记者掌握蒙太奇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采访报道工作中去。遵循这一规律采制的电视新闻,除同期声的语言交流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通顺流畅的画面语言。 3.人是电视报道的主体 电
4、视新闻着重表现人的活动。人是电视新闻更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 电视新闻使用ENG报道以来,人物讲话在电视新闻中成为重要的因素。电视记者可以通过在屏幕上发表言论,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或与特定对象探讨问题等来挖掘新闻的深度。 4.现场的交流判断 电视报道工作要求电视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 电视记者要在现场拍摄画面,要在现场与人物交谈。文字记者的采访是读者所不能见到的,而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除了屏幕外的观众见到的采访外,还有在屏幕上观众“监视”下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这一现场性的特点,要求电视记者要善于在瞬间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画面;善于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地报道事态、表达思想;善于在现场组织谈话,让采
5、访对象感到自在,解放开来,谈出有价值的内容。 为此,电视记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具有在事件现场瞬间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否则事过境迁,无法补救。 5综合的表现手法 每一则电视新闻报道都是各种表现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电视记者要从报道内容出发,围绕报道中心熟练自如地调度视听各种因素,以发挥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收看兴趣。 6.集体工作 一条电视新闻或一个电视新闻报道往往是摄制组共同劳动的成果。而在这个集体中,记者负责采访构思、现场报道等,是采访报道工作的主角,是摄制组的指挥者。因此,记者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指挥调度好集体成员,使大家能共同为节目努力,融洽地工作。 选
6、择合适的访谈对象 记者首先是要在众多的被访对象中发现、选择合适的谈话对象。合适的访谈对象概括起来说,就是那些大家愿意倾听、为广大听众所关心、注意的人物或者是对听众所关注的问题了解透彻、其发言有权威性的人。 1.因事选人 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 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或一段时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对这类人要抓住时机及时采访。 新闻人物的一切言谈都是为广大听众所关注的。由于这些人物是与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采访时机要把握好,采访要及时。 他们的讲话引人注意的程度是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时过境迁,错过了报道时机就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了。 新闻事件的亲历者 还有一些访问对象是新闻事件的
7、目击者、旁观者或是参与者、指挥者,在突发事件中,他们是在记者得到消息赶到现场之前就率先到达的。记者需要从众多旁观者中找到这些最早的目击者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者要在现场有一个选择的过程。有一些访问对象是必须找到的,如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如火灾现场的消防队长,这类人的身份是固定的;另外一些人身份不固定但也是必须找到的,如同样是火灾现场的最初目击者和其他知情者、参与者。 特别是在直播现场报道时 ,记者要迅速抉择。 与所报事实相关者 除了亲身经历事实者外,还有一些人只是与你要报道的人或事有着某种关系。 他们中间可以有专家、名人、有关领导,也有一部分是一般群众,他们都因自己特定的地位而使谈话具有特定的
8、代表性、权威性,而为听众所关注。 典型人物 还有一些人并非因新闻事件,而是因作为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者而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是指那些先进典型人物。 他们身上集中代表了国家、集体对劳动者的要求,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带头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最积极的实践者、体现者,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人也是报道的核心人物。 2.因名选人 知名人士从来都是媒介关注的焦点,他们永远是媒介追逐的对象。 对这些人大家充满了好奇,除想要了解其本人各方面的情况外,还想了解与其相关领域的情况及变化发展,所以对这类人物的访问具有广泛的社会兴趣。 有时某一领导、知名专家与一新闻事件有一定相关,也可请他们就事件谈
9、话。 因名选人做的报道有两种:一种是人物作为报道中心,另一种是就一个事件、一个问题提供意见。 有的报道中虽然谈话很简短,也不一定要报姓名,但也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报道中可以出现几个人物讲话,但也不宜太多,否则,头绪太多会影响收听效果。 访问谈话的技巧 1.访谈要求 谈话内容新鲜充实 A、要言之有物,避免空泛的表态。 B、要反映谈话人真实的思想感情。 C、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谈话结构清晰合理 谈话无论长短都应该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谈话情绪活跃饱满 记者与谈话对象双方交谈默契和谐,交流深入,没有勉强意味,语言节奏感好。 要想使谈话情绪活跃饱满,在人物谈话采录中,一次性采
10、录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2.创造良好的谈话条件 选择恰当的访问谈话时间 一些完美的音响一般是在事物某一新变化过程中开始采录的。人物的心情表达只有在这种时候是最具典型性的。 在一些新闻事实出现后,记者要抓住时机及时联系采访,争取在事件仍然新鲜的时候就适时采访,抓住采访对象的第一反应。 一些重大的关头,当事人会有很多感触,对此不仅听众关心,而且被访者也最可能谈出最真实的感受,比较真实可信。 其次是要选择被访人情绪较高,愿意交谈的时候进行访问。 选择恰当的谈话环境 选择采访对象感到熟悉、亲切、愿意交谈的环境,可使他轻松自然,也能保证采访成功。 记者采录谈话一般应寻找一个相对安静,使谈话者能畅所欲言,又
11、具有较好录音条件的场合,创造一种与记者单独交谈的气氛和现场条件。 消除对方紧张心理,激发想要交谈的欲望 录音机一打开,会使人有一种压力感,容易引起心理紧张。记者要善于组织现场,善于抚慰、安定被访对象,使对方克服、摆脱对记者、录音机的紧张感。 记者的采访开头可以先提一两个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应较简单,为采访搭一座桥,使对方较轻易进人话题,状态能保持正常。这一两个问题有的能用在报道中,有的不能用。它们的作用只是心理启动,不是报道。 现场解说 现场解说是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现场即兴做的解说,它要在现场与采录音响同时完成。由于播出时间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直播的现场解说与录播的现场解说两种。 直播的现场解
12、说是由记者在新闻现场边说边播出,一次形成报道,没有再思考、重说的余地,对记者的观察、捕捉、反应、表达能力要求最高,也是解说中最难的一种。 录播的现场解说虽然也要求记者在现场完成,但由于并非直接播出,允许记者对说得不满意的部分在现场重说,有时甚至可以多次重说直到满意为止,这比直播的现场解说容易些。 现场解说的特点 现场形成 现场解说无论在现场能重说多少次,但它都必须在现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没有太多的反复思考的时间,也没有事后修改之机。 即兴性 记者要在面对最新变化中完成报道,常常是边听、边看、 边思考、边说,这种即兴的解说很能表现记者的素质,反映他的现场状态,是智力、修养和心理的多重测验、挑战,
13、这对听众也是极有趣味、充满变化且具有极大悬念感和魅力的。 口语化 记者使用的口语化语言报道,会更易吸引听众注意,听起来也容易入耳。口语化还可以增加报道的现场感。 个性化 记者用口语进行报道,语言容易有个人风格。 解说的地位与作用 1.解说的地位 对于音响报道来说,音响和解说是不可缺少的 ,解说是音响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解说的作用 叙述事实、说明音响 A、交待新闻要素 解说要说明事件采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原因等音响无法提供的新闻要素。 B、解释说明音响 解说要为音响报道中没有确定性特征的声音形象提供解释,说明其内容、含义与发出声音的主体。 补充音响 A、补充音响中不能提供的视觉形象
14、及其他感觉 记者要用解说为听众提供现场环境、活动、人物及事物的视觉形象,以及它们的触觉、嗅觉、味觉等其他现场感觉,以便听众得到完整的印象和信息。 B、补充音响报道不能传达的有关的背景材料及相关知识 非现场的、非现时的内容,如事物过去的状况等背景资料,事物的性质、特点等内在情况,人物的历史及其他人生经历,以及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环境因素,除去人物谈话音响可做一些交待外,主要靠记者的解说来加以介绍。 C、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记者在采访中产生的感想、意见要通过解说来抒发,这类解说还常常具有点明主题的作用。 概括、提示音响 A、铺垫音响 要使音响的出现能引起听众的重视,并能让他们听全听好,就要对重要
15、音响有所预告、提示,也就是要用解说铺垫音响。 B、概括音响 对于占时过长、节奏缓慢、内容拖沓的音响,解说要加以概括压缩,以便更好地突出、提示重要音响,并使内容精练、提高节奏,增加报道信息量,使听众爱听、听好。 对现场解说记者的要求 事先充分的准备 在报道前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准备。如果有时间可以拉个提纲,将可能遇到的情况列出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以便更好理解事实、理解当事人;设想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发生的变故,据此设计报道结构、解说内容;设想可能需要采访的人物并有针对地设计提问。 做准备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现场压力,使记者能够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关注现场的变化上,平心静气地观察、思考、报道,为现场报
16、道时的冷静、从容创造前提条件。 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者平日也应该有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头脑冷静、情绪稳定、紧张有序,把它变成一种素质,一种职业反应。 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报道的一定之规 准备再充分,报道也要从现场出发,如果现场与准备的内容发生了冲突、现场出现了变化,就应该以现场、以事件发展为准做报道。 在变化的情况下,记者的基本原则是 准确地报道出事件的动向、发展,先在瞬息万变的现场把握住最重要的正在进行的事件主体、核心,抓住它,说清它,然后再顾及其他。 处理好解说与音响的关系 记者要会判断解说的时机,当重要音响出现时,记者要让音响突出,使主体音响声音饱满、响亮、清晰。而当现场没有重要音响时,
17、要适时进行解释说明。记者的现场解说不能与重要音响发生冲突。 在现场采录时,记者要靠有预见地移动位置来调节现场音响的音量,使报道或突出音响或突出解说。记者在现场不断根据报道需要变换自己的位置。 修改稿件的步骤 1审读稿件 编缉在动笔之前,对选用的稿件按照选稿标准,进行审查阅读。 广播编辑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在时间紧迫,周围非常嘈杂的环境下,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地修改完稿件。而所作是修改既是必要的,又是准确的。 编辑在动笔改稿之前,要求弄清原稿中的六个基本向题。 主题。搞清作者在新闻广播稿中所要说明和表达的主要问题,有何现实意义、有何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观点。稿件中通过
18、主题所要说明和反映出来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当前的宣传精神。 事实。新闻事实材料是否真实确切;是否有造假或合理想象之处;事实是否充分,尤其是说明主要问题的事实材料是否充分。 结构。从听的角度考虑,层次是否清楚,布局是否合理,逻辑文理是否通顺,是否适合听。 语言。语言是否清晰、通俗、流畅;有没有晦涩的别人难以听清听懂的字、词和句子。 效果。听众对稿中所反映的事实和观点、会不会有所怀疑、误解、异议,稿件播出后有没有副作用等。 2处理稿件 处理稿件的方案 在审读的基础上,最后决定处理稿件的方案,一般有五种: A.采用。有些稿件的主题抓得准、抓得好,观点正确,事实比
19、较充分,只是结构松散些、布局不够合理,词句上有点毛病,这样的稿件,经编辑修改后即可采用。 B.待用。有些稿件的主题好、角度也较新,有现实意义。但主要的事实材料交待不清,又缺乏必要的背景材料。对于这类稿件,编辑无法代劳。编辑可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供作者参考,然后请作者补充些有关的具体材料或重写。 C.暂不用。有些稿件的主题和思想内容都好,基本可用,只是目前发稿时机不适。需要暂时压一压,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用。 D.留用。有些稿件基本上不能用,但稿件中某一点或某一部分的具体材料有可取之处,可以留作资料或作综合稿件时用,或作报道线索用 E.不用。有些稿件初选时虽已过关,但审核复查时,发现主题不是太好
20、,仍可决定不用。有些是经复查,发现同类题材不久前已报道过了,也就决定不用。 改稿应注意的问题 A.防止在修改过程中出现差错 许多差错均与编辑工作有关。在编辑工作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大体是: a.主观臆断 有的编辑在修改稿件过程中,主观性很强;有的片面追求生动,凭空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b.缺乏知识 不能要求编辑什么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提出问题,向书本或别人请教。 c.粗枝大叶 编辑是把关人,要有十分严谨的作风。在改稿中,粗枝大叶会造成许多错误。 如一篇报道说渔民为迎接渔汛,赶结了31盘网。编辑以为“31”是“引”字,结果“结了31 盘网”就改成“结了引盘网”。当然来稿字迹潦草的情况是
21、常有的,编辑的任务是仔细辨认,把一切可能出现的差错堵在播出之前,更不能因自己的疏忽和潦草的字迹而造成新的差错。 特别是形象相近的字,标点符号的间隔号与逗号、顿号也易混淆,有些外国人姓名中间的间隔号如错成顿号,则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了。 对原稿任意勾删,也容易造成差错。有的把两人之一的姓名勾掉了,两人的事迹却留着,把张三的事迹说成是李四的,张冠李戴。有的则删得上下文意思不连贯。 改稿时如在时间、地点上不注意核查,也容易出错。对时间性的词,应在稿上注明具体日期。有些地方台的来稿常有“我省”、“我县”等说法,上一级台或其它台用时应改为全称。 B.尊重作者 编辑在编稿时,应谦虚谨慎地对待原稿,尊重作者,不
22、能凭主观意图窜改作者原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者。除广播语言需要改得通俗易懂外,在表现手法、语言艺术风格上也不能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改造”原作的风格。 一个编辑在写稿或制作节目时能显现自己的风格,在编稿时能保留并突出他人的风格,在他手中能编各种风格的稿件,这样的编辑才是真正高水平的编辑。 C.为播出者创造良好的播出条件 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不但心中要有作者、受众,而且要有播出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处处为他们着想,尽量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播出条件。编辑应注意以下问题: a.修改完的稿件若不打印,修改时最好不用红笔、铅笔,因为红色在灯光下晃眼,铅笔字在灯光下反光, 影响播音。 b. 一个词不要在行尾和行
23、首、页尾和页首分开书写。宁可在本行、本页挤写,或在本页空上几格不写,也要把这个词写在一起,以便于播读。 例如:若把沃尔特 克朗凯特这个名字在间隔号处分成两页或两行书写,就可能被说成两个人。因此,要尽量把这个人名写在一行或一页上,不要分开。 c.有些名词,若与前后文字连起来不易断句,使播读者费解或产生误解时,编辑应在专有名词下作记号示意不能拆开,以免播错。 某电台新闻报道了一条“30万吨乙烯吴径工程”的消息,播音员把“30万吨乙烯”这个词拆开,把乙烯和吴径连接起来播读,就令人听了费解。编辑应将“30 万吨乙烯”下面作个记号,示意这是一个词,或者把原稿改为“吴径的30万吨乙烯工程”,这就好理解了。
24、 d.除年、月、日以外,凡数字尽可能用汉字,这样说起来方便。 如:增产了2 230 000 吨大米。有时会误把“了”字,当做阿拉伯数码“3”,于是播音员就可能告诉受众,这里“增产三千二百二十三万吨大米”,这就造成了夸大事实的错误。编辑若把上述数字改为“增产了二百二十三万吨大米”,就可避免差错了,更何况这么长的数字让播报者临场转换成个、十、百、千、万去表达是很困难的。 e.编辑应该知道印刷媒介文字稿的各种改稿符号,但不能整个套用。 广播编辑用的改稿符号要便于播读述说。 印刷媒介用的改错符号和增添符号等都要从稿中拉出来写在旁边以利于修改时查找,而这种“抛气球”的方法,却使播读者拉长了视线的寻觅和回
25、归过程,造成连续播读的困难,破坏了语气的连贯性。 因此,广播稿,特别是用于直播的稿件,需要增添或改正的地方,应该就近写在两行之间,最好是楷体,以便利于播读。如果改动的内容多、太乱,在时间允许时,应在修改后,重新录入打印。 3检查性诵读 广播稿修改完毕,还要从头至尾仔细地诵读几遍。要检查修改后的稿件上下是否连贯,有没有没错字、漏字,别字,有没有串行,发稿时页码是否齐全。 最后,编辑应在改好的稿件标签上签名、注明日期、核算并标明字数等。 新闻节目新闻次序的安排 1首先确定头条及二、三条。 与当前最新政治、经济动向有关,与反映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新闻放头条。即最新、最重要的新闻放头条可控部分,
26、如头发、服装、化妆和装饰品等; 不可控部分,如容貌、身高、体重等等。对于电视记者的不可控部分,也就是身高、长相等,一般说来没有什么要求。 电视记者的着装打扮就有一定的讲究,有时具有让观众解读的信息。 2体态语 电视记者的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 体态语在电视采访中的存在意义在于配合记者的口语表达,对口头语言中出现的不够严谨或不够完整的部分进行形象化的补充。 体态语可具体区分为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四种。 表情语 电视观众也会不自觉地从出镜记者的面部表情中捕捉信息。 面部表情是传达记者情感以及被采访者和观众认知记者的最重要和最直接信息源之一。 在电视采访中,目光和微笑的交流是电视记
27、者非语言符号中常见的手段,无论是现场观察还是与访问对象交流,或是面对镜头述评播报,记者的目光和微笑都传达着最丰富、最有效的信息。 首语、手势语、体姿语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如记者访谈时低头、抬头、摇头、点头等动作。 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它包括手指、手掌手臂及双手所能承载交际信息的各种动作。其中电视记者用的较多的有握手、鼓掌、挥手等动作,因为它们的交际功能较强。 体姿语是人的身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如记者在采访的坐姿、立姿、步姿等,都会向被采访者传递一定的信息。 首语、手势语、体姿语这三种体态语的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统称为身体动作 。 身体动作的作用主要有三
28、种: A.表达态度。 B.情感交流。 C.以动作强调语言信息。 记者的情绪控制 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语气等综合在一起在镜头前会形成记者的态度,表露记者的情绪。 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情绪表现会真实地展现在镜头前,而这些情绪是有信息含量的。作为记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类语言 类语言是指伴随着言语而瞬息万变发生的声学行为,它包括:音调、音色、音量、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等。 在电视记者出镜报道时,运用不同的声调可以传递言语意义的细微差异。在类语言的使用上如果不成功,会造成传播效果不理想。 4界域 界域是指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时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和自我空间的调整。 在电视访谈中,记者与被采访者
29、之间存在保持距离的问题。 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相互作用距离”的概念,他把口语交流中的互相作用范围分为四个区域: 亲密区:距离为0厘米至15厘米,是关系最密切的人之间的交流区,常发生于情人和夫妻之间; 个人区:距离为45厘米至75厘米,为一般熟人的交流区; 社交区:距离为120厘米至210厘米,是相识但不熟悉的人们之间交流活动的范围; 公众区:距离为350厘米至750厘米,包括所有类型的公众交流,如演讲、法庭辩论等。 一般而言,电视记者出镜访谈,与被采访者保持的合适界域应在“个人区”的范围,即45厘米至75厘米之间。离被采访者太远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太近则使人感到“逼人太甚”或
30、产生其他不适感。 此外,记者出镜访谈的界域和空间不仅体现在采访现场,还会体现在呈现给观众的电视画面上人物的距离从屏幕上看是否合适。 镜头意识 记者出镜的目的是使现场采访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形式。电视记者在镜头前要有如同面对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的意识,这一意识叫镜头意识。 提问的任务 电视记者在镜头前的采访提问,总的目的是:代观众了解新闻事实。对于那些记者已经了解了的事实,有时为了突出新闻来源的真实感,记者还需在镜头前进行提问采访。 电视记者仅仅了解新闻事实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以画面的素材形式将现场的新闻事实记录下来,有时候提问的过程直接构成报道的内容。 电视记者出镜提问的任务包括: 1获取未知事实 获
31、取未知事实的实现途径是“问”与“答”,由摄像机记录双方的问答过程,作为形象素材成为后期节目编辑的内容。 在某些时候,被采访者拒绝回答的画面可以作为素材编进最后的节目中,因为节目中配合介绍被采访者拒绝回答的原因,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2已知事实,“明知故问” 对于记者已知的事实,有时为了使它成为电视画面,往往通过记者提问,再让采访对象自己亲口说出,以便镜头记录。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把提问采访的过程记录下来,是形成节目的需要。 这种“明知故问”的提问方式是电视独有的。 电视隐性采访概念 电视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出于特定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在不通知被摄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进行隐蔽的信
32、息搜集的采访方式。 电视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 隐性采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采访方法,它必须有严格的限制: 1.为了拍摄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认证性。 2抓取罪证。 3保证采集的形象素材生动真实 电视电话采访 电视电话采访,是指记者通过电话,对异地的当事人、见证人或现场记者进行声音访谈式的信息搜集方式。 人本意识 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 人性意识 节目编辑的人性意识表现在对新闻中人物的情感、精神、命运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尊重上。 消息类新闻的优化组合 编辑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努力寻找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合并同类项”,通过优化组合使
33、编排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常见的优化组合的方法: 1平行组合 就是将同一主题不同角度或侧面的数条新闻,或者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有相互呼应关系的数条新闻集中编排在一起。 平行组合能够提升新闻的主题,强化编辑的传播意图,使观众比较容易地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和意味。它还能形成气势,增强信息的冲击力。 2集纳组合 就是将几条不同的新闻以某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组合起来,以造成一种累积的效果。 新闻是客观的东西,并不是每档节目中都有新闻可以提炼出共同的主题;但只要你善于发现,有时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关联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关键词”。 3反差组合 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内容反差极大的新闻编排在一起。这样的编排效果强烈,可以
34、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比可以十分鲜明地表达编辑的态度,达到鞭笞丑恶、表彰正义的目的;并且还能激发观众对问题进行正负两面的思考,从而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4相关组合 就是以某一条新闻或者以某一个话题为主干,搜集与此相关的各种新闻或资料 并将它们编排在一起。 这样的编排可以显示出新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观众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各方面的反应和态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5排行组合 首先精选出某一领域内或者与某一专题相关的最值得关注的几条新闻,然后对它们进行排序,以新闻排行榜的形式发布出来。 对消息进行排序的标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观标准,即编辑自己对每条消息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和比较; 一种是客观
35、标准,即以新闻网站的点击率或其他媒体的提及率为参考。 6同源组合 它指将有着相同来源的消息放在一起进行播报。 消息类新闻栏目的节奏把握 1处理好消息的密度 密度适中,长、中、段新闻穿插组合。 2制造波峰波谷 波峰波谷”的技巧 是指: 在编排时从受众的收视心理出发,注意消息编排的轻重缓急,高潮与低谷的调节; 能不断抛出兴奋点,不断刺激观众的神经,以保持收视率的稳定。 3庄谐结合 消息编排还应注意将硬新闻和软新闻穿插起来,达到亦庄亦谐、相映成趣的效果。 此外,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性别、服装、语速、语气、表情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4体裁结合 在编排中要注意体裁的转换,将口播新闻、图表新闻、图像配解说的新闻打散了安排到现场报道等其他形式中去。这样既不会令观众生厌,又能显示出报道方式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