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面对着动乱的世界,知识分子们面临着精神上的困惑,庄子面对着这些人生困境却有着自己的态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追求精神上的无限和满足使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的庄子能超然与世俗处;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也给我们当代人以重要启示。 前言:战国中期,战乱频频,各种文化思想的层出不穷,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思想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独具魅力的一位道家思想的领军人物庄子。在当时纷变的世界里,庄子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处世态度,在一次次的人生困境面前寻觅自己、超越自己,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超越中行成的;庄子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困
2、境的?给当代人带来了什么精神财富?正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品味的。 一。庄子面对的人生困境 首先,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巨变转型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宗法奴隶制文化被摧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诸侯群起争霸,弑君现象屡屡发生,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面对着“礼崩乐坏”的现实,诸学子们纷纷出来著书立说,招生讲学,传授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鱼龙混杂,各树一帜,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也导致了社会上没有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变得异常复杂。这个纷变、复杂的世界是庄子首先面对的人生困境。其次,在这个纷变的世界里,
3、大多数知识分子会选择积极入世,参与政事。如以儒、墨两派为代表,他们通过讲学、到处游说诸候王公,接受自己的观点,企图去改变这个社会;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之一的庄子当然也会考虑自己要不要入世,参与政事,到底是选择出世还是入世,这是摆在庄子面前的又一个人生困境。再次,选择出世还是入世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生命与道德的两难选择。因为在那个社会,入世往往如同庄子在人间世里的“养虎者”那样,稍不留神,便会失去生命;但在伦理道德上,社会又是要求知识分子们尽其努力去拯救这个世界,出世在社会舆论上是受谴责的,因此庄子也面临着生命与道德的两难选择。 二。 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途径 面临着这些人生困境,庄子采取与其它
4、学者所不同的解决途径,这些对人生困境不同的超越途径,体现了庄子对精神的无限追求和自我满足以及庄子的人格魅力,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超越人生困境的方式,使得庄子能够超然与世俗处。 不与物迁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到处充满了以掠夺人口和争夺土地为目的的战争,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样“无义之战”带来的直接受害者当然是老百姓了。庄子在宥篇写道:“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望也,刑戮都相望也”,这里充分展示了血淋淋的屠杀场景;当时的国君又是什么样的呢?人间世中借颜回之口写出:“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在这样暴力横行的世界
5、,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一丝的保障,到处是尸体,到处是杀戮;在这样仁义道德如此虚伪的时代,所谓的仁义道德只是协助有势者统治的工具;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是个如“卫君”专制的暴君,“其年壮”似乎还意味着这样黑暗的世界没有尽头。面对这样复杂、混乱的世界,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们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直主张积极介入这个世界,他把改变世界的希望寄托在诸侯王上,企图在诸侯国内部施行仁政,恢复周礼,以致来达到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但孔子的梦想一次次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其结果是“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代树于宁,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七日不食,惶惶如丧家之犬,到最后孔子自己也不得不灰心的说出“道不行,乖桴
6、浮于海”这样的话;与墨家比起来,儒家的入世态度只能是温热的了。墨家主张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求“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墨子本人也终日这样辛苦的劳做着,“腓无胈,胫无毛”,就是其真实写照。天下篇这样评价墨家:“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这种高尚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墨子之道的不行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我们不能否认墨子本人的高尚情操,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墨子一样高尚,其所倡导的理想目标兼爱,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只
7、能是作为一种理想罢了;相当于儒家、墨家的狂热态度,庄子却主张“不与物迁”,庄子说:“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堕,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者也。”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人的生死,天地之变,但这些只是形体的变化,我的心不能随之改变。正如庄子所言“不与物迁”,怎样才能做到“不与物迁”?即“守万物之宗”,要保持自己最本质的东西。只有“不与物迁”才能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才能保全自己。 “陆沉” 一个混乱的世界,在一定程度却可以给有识之士提供机会,提供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孔子“仁爱”,墨子的“兼爱”、“非攻”都体现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渴望积极入世、改变世界的理想。庄子
8、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却选择了出世,这和与一般知识分子渴望改造社会的理想相悖。庄子为何会选择出世呢?因为庄子知道在这样的无道的社会里入世者的结果只能是受到损害,有为者只能沦为社会的牺牲品,而有为的结果只能是徒劳的。事实也证明庄子是智慧的,儒墨两派的倡导者的辛苦努力,最后也只能是失败而告终,与其努力的结果是无济于事,索性不如刚开始就不要入世。但庄子选择的却是另外一种子出世方式陆沉。庄子 则阳说:“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于屑于之俱。是陆沉者也。”陆沉“指的就是人虽然生活在人群中,但心却不在其中,心与世欲相隔。”陆沉“实质上是一种避世方式,是一种隐
9、士的态度。古之隐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类就如伯夷、叔齐那样因对现实世界的政治秩序、伦理道德混乱的不满,看清了世事的混浊,为洁身自好,选择归隐山林,与世隔绝;世间还有另一类的隐士,形在人世间,心是与世相隔,庄子就是这类的人。两种类型的隐士相同的是:他们都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这是一种对伦理的失望、一种对道德的失望、一种对现实的政治秩序的失望,这种极度的失望,使得他们的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面对社会逃避这个世界。 但庄子为何会选择”陆沉“的方式逃避世界,而不直接归隐山林,与世隔绝,那样岂不是更直接?这是因为隐士们往往面临着道德上的困境:一方面,他们的认为现实的伦理道德是混乱的,自己有其主观的道德和价值判
10、断标准,无法容忍现实世界的道德沦落的境况,为了保持自己在道德上的纯洁,他们选择了逃避这个世界,这体现出其道德情操高尚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种归隐山林的做法,却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相冲突。”概括起来我国传统社会里最重要的两种责任,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君臣和父子。“归隐山林意味着逃避责任,在道德上是受社会所谴责的,正如孔子的学生子路所言:”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并且认为那些隐者只为自己考虑,”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这代表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隐者的态度。庄子也认为归隐山林的做法有失偏颇。庄子在人间世中描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事亲,命也,也
11、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可能正是因为君臣之义,父子之亲两类关系的无法逃避,庄子选择以”陆沉“方式,以与世俗处。 缘督以为经 世界既然如此无道,在这样复杂、混乱的世界里生存,当然得有生存技巧。当道德与生命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选择?儒家肯定会选择道德,正如孟子所言”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也是被我们后代人所一直称颂的行为,但这样的原则或许真的不适合庄子,庄子会选择保全生命。在庄子眼中:在这样的一个无道社会,仁义道德已经完全沦为有势者统治的工具,道德是如此虚伪;且如果想拥有道德,就可能会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有个例子,可以反映出孔子与庄子的不同:如果见到有一人落水,儒
12、家不管自己是不是能救起这个落水人,都不会因为害怕失去生命而不去救人,因此会毫犹豫的跳入水中救人,这是儒家对社会的态度;而庄子如果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救那个落水人,他就会选择眼睁睁的看着那个落水人慢慢死去,这不仅过于残酷了些,但在庄子眼中道德与生命相比,当然生命是更重要的。”方今之时,仅以免刑“,保全自己是庄子处世的重要原则,怎么样才能做到保全自己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写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即做好事不要图名,做坏事不至于受刑,遵循自然的中正之道。”缘督以为经“指的是人生活在人世间有时会遇到很多的复杂事情,只有循着事理的脉络空隙,才能使自己达到理想的人生境地。在人间世中记述了”叶
13、公子高将使于齐“的事件,叶公子认为:”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面对这样的进退维谷的人生境地,庄子借孔子之口,告之其可行的途是:”无迁令,无劝成“,”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这句话是说”不要随便改变命令,不要勉强去把事情促成,应该顺应万物的自然而使心灵悠然遨游,让它寄寓在无穷的宇宙以保持平和,这就是最好的了。“即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事理,依照事物发展的事理去处理事情。 在养生主中,庄子用”疱丁解牛“这只寓言,具体说明了怎样做到”缘督以为经“。”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
1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豁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在这个寓言中,”牛“应该指的就是这个社会,”刀“应该指的就是社会中的人,用刀解牛,也就是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的问题。有的刀用来解牛时一个月就会损坏,有的刀可以用一年,而疱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却仍然”刀刃若新发于硎“,正如我们社会中的人,有些人会经常受到损害,有的人却长年能够保其自生,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庄子认为,那些经常受到损害的人是因为没有遵循事理,没有禀呈顺其自然的本性所致。当遇到”族“即人世间的一些困难或危险时,更应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5、动刀甚微“,更应该遵循事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样才能长久的保全自已不受损害。 三。 庄子对人生困境态度的当代价值 庄子对人生困境超越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对物质或有形的给自己造成的困惑时,他所采取的途径不是物质或有形的手段,而是通过精神或无形的手段调节,实现人的自我满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庄子对人生困境超越途径对我们当代人也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对工作和生活要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庄子在面对各种人生困境甚至死亡时,表现出了一种超出常人的冷静和平淡,他选择的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甚至生死在他眼中也只是”昼夜是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得庄子显得那么的超凡脱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
16、借鉴的。在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会遭受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如果一味的沉溺于这种压力中无法自拔的话,只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有些家长在孩子高考前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很多孩子往往会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导致精神崩溃;有些家长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既来之,则安之“,让孩子坦然面对高考,往往更加有利于考生的发挥。当我们在面临困境时,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拔苗助长的急躁,而是那份顺其自然的平和心境。 其次,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现实生活的复杂,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庄子的”不与物迁,守其宗“的言语或许能给我们答案和启迪。现阶段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不少党内同志
17、会面对各种诱惑,这时做到保持”不与物迁,守其宗“,才能把握自己的方向。对党内同志来说”守其宗“,就是不能忘自己党员的身份,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六大党章又一次提出要求党员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保持创新精神,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不与物迁。 再次,不囿于追逐功名和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上的无限和满足。物质上东西是无法穷尽的,人的物质欲望永远是无法满足的,如果仅囿于对物质名利的追逐,人就会因得不到而痛苦,因不满足而愈加追求,且一旦达到这个目标,由于人的物质欲望的推动,仍会不停的追求,这就好像是一个很疲倦的人,却因想要一样东西,仍
18、在不停在迈着自己沉重的步伐,愈是对物质欲望的不满足,愈是拼了命的追求,到最后只剩下追求本身,自己连为什么要追求都不知道。当代人一心忙着追求物质上的富有,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心态。尤其当代搞经济建设一般,以前我们只注重发展经济,向大自然一味的索取,掠夺自然资源,导致了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在生态危机出现的同时,我们也在精神危机里煎熬,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常常会感到心里莫名的空虚,我们只知道”我们要发展“,心里想的全部是”要发展,怎样发展“,却没有停下来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这听起来很可笑,可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物质上欲望是无法穷尽的,作为人,且作为一个有理性
19、的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与满足,这是当代解决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精神危机的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因为发展而发展,正如康德说”人不能作为工具,应该作为目的而存在“。我们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存在,不仅仅要关注物质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满足的,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庄子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的哲学思想,他的人格修养,他的精神境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途径和态度,在展示庄子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给当代人重要的启示。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的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必将呼唤人的精神价值的回归,庄子哲学也必将愈加体现其存在价值。 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