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0314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的智慧人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庄子的智慧人生庄子的智慧人生 人们说庄子是哲学家,可能是非常洒脱、自由的。 读庄子确也让我们感到上天入地、纵横万里的自由和开阔,但这是在他的作品里,作品里的本体自由与现实中的生命个体往往会有着很大的区别。许多浪漫主义作品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非常拘谨,所以,有时并不是文如其人。 但庄子是文如其人的,生活中的庄子倒也很象作品中的他。好象这并不是庄子做出来的,似乎有一种率性的自然,和关于对人间世的独特理解。我们感到庄子对于生死达观,主要是他认为人死后完全归入了平静,归入了天地之大道。并且也有佛家的味道,“一切相皆是虚妄,”承认物质的世界是暂时的运动现象,不相信鬼神,不相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能改变天

2、地之规律。 有时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转换的时候,我们则可以转换自己的心情。比如说不会武功则少了动武的念头,不会驾车则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没有多少钱也就避免了被打劫的风险。 无用之中有用,有用之中无用。这是庄子的境界,也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哲学。庄子是智慧的,他的故事也愿意让我们生活在智慧里,过一种智慧的人生。因为智慧的人生总是快乐的。 但在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常常哀叹自己的出身和命运,而不去把对立的事物统一,不去找到自己无用之中的有用。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是聪明的。庄子还是个唯物主义者,起码在生死的问题上。 在对待自己身后之事的态度上,庄子也十分明白。当他感到大限即将来临时,听说他的弟子们要准备把他厚

3、葬,他便非常严肃地制止了他们。 他认为死后以天地为棺,以日月星辰为装饰,以万物为陪葬,这是多么隆重的葬礼啊!怎么还要那么俗世的形式呢? 他的弟子们之所以想厚葬他,主要是因为放在野外怕被乌鸦吃掉。 生命,本来就是一种物质现象,既然死后无知那所有的形式和厚葬对死者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死后还有知,那与未死又有任何区别,活着的人就更没有理由去悲伤了。 在看子看来,一切应该象季节一样自然。 充满残暴、铁律、牢狱、诉讼和礼仪的人世间,如何才能平静下来,反观一下生命的本体。中东的流血、伊拉克的惨剧和人类加紧研制的各种杀人武器,能否也象庄子一样与骷髅对视,能否也让庄子给你托一个醒悟的梦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

4、,甚至一个夜晚就可能有一连串的梦汩汩而来。人的一生到底做了多少个梦,恐怕连研究梦的高手弗洛依德也难以知晓。但我们的多少好梦也就随着时光飘散了。 只有庄子的梦留了下来,并且已让人们欣赏了两千多年,未来的人们肯定也会迷恋在他的梦里。 在这样一个梦里,庄子变成了蝴蝶,栩栩然飞了起来,自由自在,大概也因为“空中的花香”使其“沉醉”,因为自由和快乐,又“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何等的逍遥啊!醒来后,庄子浑然不知是梦到了蝴蝶,还是现在的自己是蝴蝶在做梦,庄子在一瞬间将自己与蝴蝶变成了统一。 这个梦也的确令人神往。不仅是因为梦里的蝴蝶自由起舞,关键在于蝴蝶似乎梦见了庄子,使庄子实在搞不清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

5、蝴蝶梦到了庄子。 庄子到达了物我统一的境界。 梦,完全是一个非自主的状态,可以说与自己无关。至于在梦中变成什么也无法被自己左右,哪怕在梦中变成石头、树、狼或蚂蚁也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在临睡前要准备梦见自己变成预设的对象,或在梦中实现完全的自我构想。但梦的经验又告诉我们在梦中的一切体验又是那么真实,起码在当时的心灵感觉方面。 不管是梦中的可怕,还是梦中的美好,一觉醒来,我们都会亲临现实。在关注现实之时,很快会把梦忘掉,好在现实中走坚实的道路。 但庄子的梦是不能忘掉的,这个梦伴随了庄子一生,并随着庄子留给我们的南华经一起到了今天,那只梦中的蝴蝶还将飞向遥远的未来。 作为生存着的个体,我

6、们太需要这个梦了,因为生命本身的无奈,和对宇宙的无解。天是无法战胜的,宇宙的规律又是无法改变的。庄子非常清楚这一点,与其徒劳地与天地争斗,倒不如与天地合一,在与蝴蝶的交叉之梦中物化和永恒。 清朝才子纪晓岚一生阅尽沧桑,不愿著述。最后留给了他的子孙们一则家训,就是“知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后来他的子孙们又把其发挥成:“知不可求者,以不求求之。”从中,我们可以感到纪晓岚从庄子处悟得的智慧,并且把这种智慧领悟得出神入化,据说,正是循着这样的家训,他的后裔们度过了许多机警的岁月。 表面看来,庄子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包括纪晓岚在内,似乎是一种消极的等待和被动。但省察生命和宇宙的真谛,能将内心物

7、化,能如此平静的,除了庄子外还能有谁做的到呢? 庄子在梦中实现了蝴蝶的真快乐,醒来后,又向我们讲述着真实的庄子。何时,我们也有一个翩翩起舞的梦呢?绕开语言的迷雾,见到那本质中的霞光。 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呈现着自身的矛盾,只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摆脱这样的困境。如何在自身的困境中找到最佳的方寸与空间,实现生命的自由与逍遥,也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理想和向往。 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发现造成生命困境的是我们自身,这一点不妨也听一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在那个遥远年代的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在山中行走,走到一条河边时见有一棵大树,足有百尺之粗,千丈之高,叶繁枝茂,直指云霄。树下停着许多车马在此休息。

8、庄子便上前问一木匠:“为什么没有伐下这棵树盖房子呢?怎么让他长了这么大?”木匠说:“这样的树一点儿用也没有,用其做船马上沉水,用其盖房,很快虫蛀,正是因为毫无用途,才长了这么大岁数啊!” 庄子听后,深以为然。感叹道,人们都知道有用的好处,但很少发现无用的好处啊!看这棵树,如果有用,还能活到今天吗?实际是无用反而对自己有用。 于是,师徒二人继续赶路,天黑后,便留宿在庄子的一个老朋友家。老朋友非常热情地款待庄子,叫其儿子杀雁烹之。其儿子请问其父说:“一只能鸣,另一只不能鸣,杀哪一只呢?”其父回答,当然是杀不能鸣者。 第二天,师徒二人离开了朋友的家,他的弟子大惑不解地问庄子:“前天,我们见的树是因为

9、没用而得享天年,而昨天我们遇到的雁也是没有用,怎么命不能保呢?到底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呢?” 庄子说:“要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一龙一蛇,随时俱化,不可专为。” 后面庄子还围绕用和无用讲了好大一番。其实,故事听到这里就足够了,庄子教给我们的是不可局限于个案,也就是不能太“着相”,通俗的说法是不能太教条,只能灵活掌握,随形而变才能掌握事情的主动。 我们毕竟是社会人,都生活在价值判断的巨网之下,许多时候,由于才能毕现,遭到嫉恨,被人暗算,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天才被残害的历史。这些方面,韩信、袁崇焕、岳飞、彭德怀等都是因才能而遭天妒的,因为才能而未能保全自身。 生活之中,才能将放射出一种创造的极光,它是眩

10、目的,毕竟周遭的庸常之辈是没有欣赏和包容的雅量的,圣经中也早就告诉人类,“嫉妒”是人的七宗原罪之一。是需要每个人万分注意的。 知道在什么时候释放自己的才能,什么时候收敛,是很难做到的,正因为难,才成为了一种智慧的生存哲学。庄子说的已很清楚不过了,“一龙一蛇,不可专为”,要介于龙和蛇之间,随时转化,“物物而不物于物”,还能有什么麻烦呢? 但许多人只知道炫技,而不知道藏拙,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盈而不知亏。如此下去,怎能自己不打败自己呢? 听了庄子的智慧,不知能不能学一点儿庄子的无用和有用。能不能在无用和有用之间自由地行走,就看你的悟性了。 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自足和恬适,语言的发明,主要是

11、为了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因为语言,人类之间的表达和沟通又多了一座桥梁,虽然语言的交流也都是因为弥补他知的不足。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许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语言本身,藏在语言下面的灵魂被遮挡住了,有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语言之桥链接起来的。 庄子曾讲:“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是说,一生只生活在井里的青蛙,无法给他讲大海的辽阔,因为那样的概念,超出了青蛙的知识范围和认识能力,越过了思维力量的边界,是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因为启动想象的也离不开现实的参照。试想,只见过井水的青蛙用什么样的现实支持它去想象波涛汹涌、变化万千、气象瑰丽的大

12、海呢?显然,这是知识和思维的局限。 同样,夏天的时令毛虫,怎么会知道还有冰呢?只在盛夏的高温里寿命只有几天的虫子,因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炎热的太阳,它可能认为世界只是火组成的。它所有的祖先连秋天也未见过,给它描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它怎么能够相信呢?它也肯定会嘲笑讲述者是在愚人节说话吧,要不就是喝多了高粱酒,在忽悠“我们”呢。这也难怪,时间的感觉本来已非常抽象了,让它去怎样冲破这个时间概念的壳呢?就象我们有几人能理解爱因斯坦弯曲的时间呢。 话又说回来,一个粗俗之人,怎么能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道呢?民间不是有句话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吗?一个人连基本的启蒙教育也未接受过,如何让他理解

13、笛卡尔的思、尼采的意志、叔本华的表象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呢?现实中一个外国留学生回来,给他乡下的母亲讲话时夹杂英语,不也是一种笑话吗? 为了坚守思考的本质,完全可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也可以让灵性之光在寂寞中磨砺得更加灿烂。 为了沟通的需要,我们要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完成自己。因为庄子并不是完全反对向井蛙、夏虫和曲士表达,只是要针对它们讲井水、夏天和日常的生活。这里自然也有海、冰和道,要能做的到,才是真功夫。 庄子在秋水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有一天,庄子在濮水之畔钓鱼,大概有凉风拂面,鸟语花香,正在山水间忘我。这时楚国的国君派来两位大使,请庄子去做他的宰相,可能楚王知道庄子的脾气,让二使很

14、婉转地说:“愿以境内累矣。” 楚国君并未明确地以高官引诱,而是说愿让你承担一个繁重的任务,这种说法起码能给孤傲的知识分子一个体面的台阶。 对于送上门来的高官,庄子如何回答呢?庄子眼前是波光无尽的濮水,水中是游弋逍遥的鱼儿,他在此正处于无始无终、无君无臣的无我之境。而背后等待着选择的是荣华、富贵,威风和地位。楚王让二使也向庄子透露了一个信息,即“愿以境内累矣”。意思是说把国家的行政事务全交给你了,你不但有位,还有权,更有事可干,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因为“累矣”,还可以使你得到鞠躬尽瘁、流芳百世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你不是常常指点江山,忧国忧民吗?现在正好交给你这样一个机会。 庄子非常清楚

15、自己的使命,因为自知,可能知道自己不具有治国经邦的才能,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可能更适合以哲学使人们的内心平静和安宁,因为哲学的目的就是哲学。 面对楚王伸出的橄榄枝,庄子漫不经心地反问二位使者说:“楚国水田里有许多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钻到铺着锦缎、镶着金边的盒子里,而后放在宗庙,让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继续在水田里拖着尾巴顺泥水而活着呢?” 可能是生命之间的真实信息触动了两位衣锦着缎的使者,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在泥水里活着好了。”庄子便说“你们走吧,我也该继续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快活了。” 历史上可能不存在这样的真实故事,因为很少有国王会把一国之政托付给一个河边垂钓的老头,但在庄子心灵的世界

16、里是真实的,庄子清醒地界定了议政和从政的分野。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中不乏这样的精神高蹈之士,他们用一生的漂泊坚守精神的纯洁,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世界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和理想。他们清楚地知道别才和通识之才的重要区别。 “函牛之鼎,一旦立之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焦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同样用一件精美绝伦的宋磁花瓶来支撑房梁时,远不如一个路边的砖头。 但我们现在的多少人,既没有庄子的智慧,更没有庄子的自知。其实庄子不想去经纶一个国家,可能是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哲学家是出色的,而作为一国之相可能会非常蹩脚,与其那样误国、误民又害己,倒不如自己继续在濮水边钓鱼,享

17、受那清风朗月,把那些经邦治国的机会留给那些通识之才。 相对之下,这则故事应该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一方面生命的意义固然重要,“清风朗月,闲者才是主人。”另一方面,善于藏拙,回避自己的短处,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庄子在濮水边悟得的真道,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云烟,我们亦然能聆听到智慧的叮咛。 历史上,有那么一天,这一天非常令人神往,令知识分子神往了两千多年。这一天,便是庄子与他的朋友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天气不错,风儿柔和,桥下的濠水清凌凌闪亮,于是一个千古对话便诞生了 庄子说:“你看,这桥下濠水里的鱼儿是多么快乐啊”。惠子非常怀疑地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没准鱼是痛苦的呀?”庄子回答道:

18、“你又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呢?”惠子辩解道:“我不是你,固然不能知道你,按照这种方法推论,你不是鱼,所以也就不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已是很明显的事了”。庄子说:“那我们就把话题回到开始吧,你说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已经说明你知道我知道了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呀”。 看来,这个辩论确实让人着谜,一个坚持说鱼是快乐的,另一个要坚持用求证的方法去证伪。表面看来似乎是一个语言问题,其实深藏了两种对待世界的心灵进路,于是两种理路沿着两千年的历史铺沿而来。 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并且喜好辩论。而惠子更喜欢倚在大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之极了就“据琴而卧” ,虽然庄子看不惯这些,但还是

19、经常在一起辩个不休,因为在庄子的时代,除了惠子难有几个人能与庄子成为辩友。 很明显,庄子的眼里是审美的,世界所展现出来的不但都有道理,都有用处,包括最无用的椿树也可达到无用之用,而且也都是快乐和美的。所以,表面看来,庄子是一种无为的消极,但他心灵世界的深处充满了积极的智慧。于是天上散开的云霞,他认为是死去老婆的魂灵,在向天地的回归,早晨的露珠,他认为是天地馈赠的珠宝,在他的眼里,连沉寂的骷髅也在超越着生死,笑傲着人间。 不同的是,惠子偏要用逻辑的方法来求证世界,认知世界,他认为世界是必须求证的,不附合逻辑的结果肯定是一种荒谬。他无法同意庄子以不同的类感知另类的心灵,所以,惠子更象是一个实证主义

20、者。 比较起来,似乎我们更喜欢庄子的心情和智慧。庄子用快乐的心情发现了世界的快乐,可能他知道世界本身是难以求证的,而许多事情也都是反逻辑的,否则,人早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了。而惠子总是在现象世界之外,还要寻找它的“本来的真”,于是便耗尽了才情而不得要旨。 庄子用自己的快乐甚至超越了既成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他固守了自我的本真。这看似是一种简单的生存,而正是如此,便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因为他的超越完成着终极的意义。 人类在生存的境遇里,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求证和改变世界的,与其在死死想改变世界中无尽地痛苦,倒不如象庄子那样改变自己的心情。 按照庄子的记载,应该说惠子是庄子的好朋友,他们都曾衣着简朴,

21、喜欢谈论一些玄妙的问题。虽然经常发生争执,但不影响他们时常依在一棵大树下嘲笑那些腾达的帝王。 可是,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俩都是可爱的老头,喜欢唠唠叨叨,象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不为当时的人们看重或理解。虽然两人都非常洒脱地对待世界,但庄子更注重内心,而惠子为自己的掌握世界积蓄着时机。 毕竟惠子是有思想,并且有知识的,更因为他又是一个喜欢靠逻辑求证世界的人,一旦机会来临,他便放弃了自由的游吟生活。 果然,有一天,惠子成了梁国的宰相。在相位上,他充分体会到宫迎阶送、起奉坐侍的豪奢,和那种掷地有声、口出若鼎的威风。坐在巍峨的宫殿里,他已忘记了江湖之远。 庄子不想信惠子的心境有了多大的变化,有一天路过梁国

22、,想去看望一下老朋友,趁机再辩上一个话题。这时,有人告诉惠子,庄子的才能和名声太大了,这次来梁是要将惠子取而代之。这时候,惠子感到非常惊恐,感到自己的相位刚刚坐热,尚未过够瘾,怎能让庄子拿去,于是下令在国内搜了三天三夜,因庄子尚未到达,结果是搜而无果。 当时庄子听说此事后,还是照例去探访了老朋友惠子,见了惠子后,庄子告诉他:“南方有一种大鸟,叫凤凰,你知道吗?它从南海出发,准备飞往北海,途中除了梧桐树之外,其它树是不栖落的,除了竹子之外也不吃别的食物,除了甘泉之外绝不饮用其它的水。这时,一只鹰找到了一只已经腐烂的老鼠,赶快当宝贝一样把它捂在手里,当凤凰从这儿飞过的时候,鹰以为要和它争食,并仰头

23、吓唬凤凰飞走。今天,惠子呀!你是在拿梁国吓唬我啊!” 这里的庄子与惠子已有了明显的追求分野,而两个人的生存情怀也分别如日月,他们都是坦率的人,都没有掩饰自己的内心观点。但我们看到,庄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正因为他视权贵如粪土,才不在乎惠子对他的警惕,他是想告诉惠子什么才是真实的庄子,庄子的心中是纵横天下的豪迈,哪里有去与燕雀争夺一粒米的无聊。 也许有更多的人能够做到庄子,确实天生不喜欢权力和地位,而愿意过一种江湖中的自由生活,虽然没有庄子心中的豪迈、辽阔,但也能如“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安然。可是,大都不会有庄子的幸运,因为庄子向惠子讲了自己的抱负后,又叫惠子相信了自己,并且以后又让惠子接受许多庄子对

24、他的教训。所以,当今反倒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惠子,能去宽容一个讥讽自己的人,何况,又怎能去相信他的这番辩解呢?说一定认为藏着更深的杀机。 曾国藩以自己的宦海经验,总结出“亲戚、朋友中一旦有为官者,一定要以官待之,且不可再以亲戚、朋友对待”这样的官场名言。这是一个人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庄子这样聪明绝顶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玄奥,我想,主要还是庄子能了解惠子,虽然惠子也有变化,但毕竟还保留了根本。 在那样一个风雨变化、刀枪剑戈的时代,庄子因为对惠子的讥讽而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由于自己的绝世光芒掩盖了惠子所具有的理解、可爱和包容。 黄庭坚在与子飞子场子学书中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

25、,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这是黄庭坚的真实体会,大学问家尚且如此,我们何妨不是呢,在这个滚滚逐利的时代,用什么来浇醒自己的灵魂,用什么来唤醒自己的生命存在,这正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茫然。 早在春秋之时,庄子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样使自己清凉的水。他说当时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宋人让他出使秦国,走的时候,宋王送给了他几辆车以示激励,因为出使成功,秦国国王又送给他百辆车作为奖赏。曹商为此可以说得意忘形,回到宋国时,路上遇到了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的庄子并嘲笑说:“你也只能住在简陋的小胡同里,贫困的靠织麻鞋为生,面目如菜,形容枯槁,这真是你的所长,而恰是我曹商的所短。而一见万乘之主便能得车百辆,那才

26、是我曹商的所长啊,当然,这些车,你庄子是用不上的”。 听了曹商的炫耀,庄子镇定地告诉他说:“我听说秦王有病找医生时,凡是能够为他破痤疮挤脓者便可得到一辆车,而为他舔痤疮者可得五辆车,所治的病越下作,得到的车就越多。你能得这么多车,肯定是专门为秦王舔痔疮了吧?你还有什么脸在这里得意啊!快滚开吧!” 故事里庄子把曹商奚落的淋漓尽致,没有留下一点儿余地,这真是让知识分子们解气、痛快了两千多年。但尽管如此,并不能浇醒所有的知识精英,许多人并不能象庄子那样守得住本真,也不能象陶潜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近的有汪精卫,本来是写得一手横扫千军如卷雪文章的斗士,在利益面前成为了千古笑柄、民族败类。而当年在敦煌看守

27、经洞的王道士为了区区几个纸钱,把民族的灿烂文化卖给了西方传教士,成为千古遗憾。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在可以看得见的当代,已经成为显学的经济学又如何呢? 这些年,那些左右经济风向的国内所谓经济学家可谓出尽了风头,真如曹商一样得到了丰厚的利益。但真正的知识界如何评价他们呢? 他们在认识上的误区,治学上的诟病,道德上的失范,行为上的贪欲让他们威信扫地,蒙羞蒙辱,但他们完全不知,正洋洋得意。他们依然“打着学术的幌子,出着智慧的点子,拿着巨额的票子,挨着老板的棍子,在讥讽穷人,博弈*。” 可能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也有些曹商的影子,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或是生存的无奈。庄子有庄子的标准,曹商有曹商的判断,既然不能调和,又无法宽容,也只好各奔自己的前程吧! 后人欣赏的肯定是庄子的精神坚守,但这种坚守必须付出生存的代价,因为它超越了俗世的规则。精神的追求,一旦在世俗间独行,尴尬,自然是难以避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