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0315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理解和感受: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初中,那个时候并不是很明白,甚至有点迷惑。当时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而庄子在这句话中却告诫人们有时候“有为”会让你感到更加急迫疲惫,而“无为”却能让你闲暇有余,清闲自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感觉庄子讲的确实很有哲理。当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在这个忙碌过程中我们所失去的很多美好的

2、东西。也许,只有在最后,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我们本可以不用活的这么累,原来,“无为”也是一种快乐。 当然,首先说明一点,我并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无为”两个字的。在我的理解中,庄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不忌妒旁人的成绩,不搞无谓的攀比。自己做出一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没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没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而所谓“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

3、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曾有过年青气盛匹马单枪独闯世俗的骁勇,曾有过踌躇满志披星戴月苦读寒窗的执着,曾有过争强好胜敢为人先无畏艰险的勇猛,曾有过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口蜜腹剑的逐忆往昔,可谓豪情满怀,到头来,却是身心疲惫。昨天,有多少的得失功过;如今,不过是现在的轻轻一叹。的确,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

4、每当有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就会抱怨自己是多么的不幸自己是多么的可怜,有时间在一边抱怨不如踏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呢?有多少失败是由于自己刻意强求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造成的?又有多少烦恼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攀比所带来的?自己有多大能力,能做出多少成绩,应该有个自知之明。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做成的事又何必强求自己去做呢?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但成功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加机遇,缺哪一样都只能是功亏一篑,这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而一味的强迫自己去做自己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只能让自己活的更累更烦。所以何不抛开世间的干扰,踏踏实实的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最后是否“有为”你都能

5、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追求的快乐,能“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也!。因为“无为”也是一种快乐,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亦是福!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何必处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何必强迫自己处处“有为”!心的负荷如此沉重,何时才能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在精神泥潭突围?何时能锁定新的人生坐标?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也许,亲情友情恋情都得伴随心累的历程?也许,所谓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也许,人的灵魂在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无可救药?也许,什么也许也不要去想,方可减轻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拥有一颗“无为”的心,拥有一种“无为”的态度,这样才能生活的更轻松。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只

6、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的时候,我们才能卸掉心灵的包袱,真正做到内心泰然、坦然。而惟有内心泰然、坦然,我们才能无往而不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持有一棵平常心,对人生持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静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那么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拿我自己来说吧,进入清华以来,在这个半国英才聚集之地,肩上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里,每个人都十分优秀,每个人都有一股拼劲。所以,每天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之间忙碌奔波,有时候想想真的觉得很累。当然,我并非在否认这种生

7、活的意义。我承认,进入清华一年半以来,我确实过的很充实,也确实收获了很多东西。然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心灵的疲惫却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再次读到庄子所说的这句话,感觉真的很深刻。虽然选择清华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但我们却也没有必要处处要求自己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更没有必要将自己处处和别人比较,这样做会让自己生活的更累更紧张。所以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所需要做的事就足够了,我们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要不思进取。我只是觉得在清华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生活学习,我们更应该深刻的理解庄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那么累那么辛苦。 二后青春的

8、庄子 年轻时看庄子,被瑰丽绝妙的文采所裹挟,越发向往自适的生活,好象经历了种种外界强迫与自我强迫而急需一次人生的休假。其实,那会儿不过是刚刚结束了高考,青年心中的许多情绪,只是在对那种情绪做出一分敏感、一分夸张、一分模仿的学习。 之后,惊觉自己是如此的不求上进,于是得出结论,都是被庄子害的,他的书看得太早了。陈鼓应说好也就罢了,他多大年纪呀,自己真不该在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时候就读什么庄子。尤其是,看了傅雷译的巨人三传之后,更是疑惑中国人总是还没拼搏就已经厌倦,还没入世就已经看透。虽然预见到了一个欠光明的前途,然而最后却仍然提不起勇敢混世界的那口气,更加把无奈与自我纵容的心理附加在庄子上,仿佛庄

9、子真的要对后进青年负责。 工作的半途也重读过。那时我的女友躺在病房里,我站在青色的手术室大门外的时候、等化验单、排队交费的时候,唯一看得进的就只一本口袋本的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或许当时的我在潜意识里与鲲一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俯瞰着叫做广州的地方东川路旁的一间白色病房吧。从病房出来,我向东一转,赶往旁边的饭店,参加单位的春节团拜聚餐。 更多的感受,谈不上,只是悟出以往错怪了庄子:原来青春期的激愤心情,既被庄子催发,又被庄子安抚。推翻道德、否弃文化、抨击偶像,不正合了青春的叛逆吗?庄子和摇滚乐因此是可以发挥同等功效的,对于青春。这也算是

10、庄子作为中国艺术精神、审美精神之源的又一个证明。 不是读了庄子,我们变得愤世嫉俗,不愿意适应社会,而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个样子的现实与青春,我们才会觉得庄子可心可意,可以陪我们一同狂歌纵酒。我冤枉他老人家了,呵呵,他不是教唆,而是抚慰。 要不走样的解读庄子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毕竟,人们总是希求读后感多少能与原著相配。在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下,也不好抢了学者的饭碗。在最肤浅的程度上,庄子的气质与愤青有所相似。也有以为庄子是反智主义的,这也是在肤浅的程度上的相似,当代的反智也好,愤青也好,是真的欠缺智力成分,而庄子则是弃智,是另起炉灶玩一场最高级的智力游戏,只邀请Superman,反智的人压根进不了场。 还

11、有认为庄子是犬儒主义的,这个说起来更罗嗦了,但有个简单的法子,只要感受一下书中扑面而来的那股气势,你就知道,一个犬儒主义者走江湖怎么可能带着这种气场呢?犬儒主义可以出学者、出官僚,但出不了诗人。我从未见过才气磅礴、飞扬恣肆的犬儒主义者。这只是书蠹在用西方哲学教材里的概念定义去框庄子。 直到几日前临睡,忽然想念,遂又从架上抽出,一个猛子扎进去,泡了个把星期。这一番,才看出点新意思。“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 翻译过来就是:知道的少呢,人家说我愚昧;知道的多呢,反而危害自身。不仁义会伤害他人,太仁义了自己又吃亏。做坏人

12、对不起别人,做好人对不起自己。两难啊,怎么办?乱世之中如何在精神与肉体上自我保全,成了道家念兹在兹的心病。 庄子设问,是为了见招拆招开出药方:“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换成白话,就是劝人:像个婴儿一样活着吧,婴儿一举一动都是无意识的,身体像枯木而心灵像死灰,福祸就都不会来,更不要说人灾啦! 这身若槁木,心若死灰,可真不是一般人能修为出来的。非真有一颗纯纯之心、遍体沁血之痛而不能作如此一问和如此之答。而这样的药方,对如你如我一般的寻常人意味着什么? 复归于婴儿,是老子也曾给出的路径,被庄子以更加“文艺青年”的方式运用

13、。好在,不止有这一种答案。另外的出路说来更简单直白,就是大可迎着无常的祸福走向前去,毫不怀疑仁、爱的意义,向着标杆直跑,如果撞墙了就硬长出翅膀飞起来,直扑真善美爱的源头,以超越的心态看待此世的种种不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深悟此法的保罗的话说,就是将源头视为至宝,而“将万事当作有损的”,“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这一很多人看起来的笨法子滋养了无数人,造就了无数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是这样说的: “诚实与坦率使你受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

14、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当然,如果一个人处于愤青、反智或犬儒的状态,这条路也并非他所愿意尝试的。但,就像出家当过禅宗和尚的老牌摇滚诗人伦纳德科恩,在那首慈悲的修女中唱的:“她们一直等待着我,当我感到无法继续,她们安慰了我,然后带给我这首歌我希望你奔向她们,因为你已流浪得太久。” 心无得而鬼神服 庄子天地篇里有句话:“无心得而鬼神服。”且不谈这句话是否是庄子本人所说,仔细想来还是有很深的玄机在里面的。不管是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还是天地篇里的各种灵巧技艺,庄子的寓意还是很明显的:人生的境界不在于你了解多少技术;不在于你波导了多少对手;甚至不在于你是否真实的存在,而在于你的内心

15、和自然是否真正的实现了统一,在于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自由的意义。读庄子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庄子的文字里处处暗藏玄要,寄言托志,而我的思维又更偏向于感性,缺乏思辨之力,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纠结于前后相悖,左右无源。“无心得”的境界自然是我这种泛泛之辈做不到的,但读庄子的确是个很愉悦的过程,随未敢称能测其崖略,却的确在做人上一些启迪和引导。 在我看来,庄子的精神是带有很强的普世色彩的。战国乱世,民生多艰,庄子说:“当今之世,仅免刑焉。”这八个字虽然简单,却给庄子的精神打下了一缕无限的悲凉与无奈的色彩。乱世之中,一方面会激发多学之士救世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也会给个人带来诸多深刻的悲剧体验。一个好

16、的思想家有两发面的特征:一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敬畏,二是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和同情。而庄子无疑是浩浩星空中的皎皎明月。庄子对自然的好奇和敬畏贯穿全书的始终。对人生,庄子认为“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对死亡,庄子更是有自己旷达的态度。庄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待未知、对待规律的态度:对于无法认清的世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很多批评者会认为这是庄子的一种“宿命论”,但这恰恰反应了他们的宿命。庄子是教我们对未知的神秘世界怀有一分敬意,同时也是对现实人生万物的应有的尊重,而这种敬意和尊重,是庄子所有思想和精神的前提,是庄子

17、哲学的一个起点。逍遥游和齐物论到底哪个是庄子思想核心的问题,在我看来还是应该是逍遥。齐物是庄子的一个起点,物齐与否关系到庄子对整个世界的态度问题。庄子在齐物论中的观点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庄子到底对“齐物”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不可否认,从“道”这个万物本源的规定性上来看,物是齐一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从这个层面上论证出来的。但“质”的齐一是否就意味着“量”的平等呢?庄子的态度很难揣测,这也是我阅读庄子的一大疑惑,因为在全书中,庄子对于物之间的境界和层次的不同分界是很清晰的。庄子在相对主义的精神里是否也存在这绝对化的一面呢?对规律和真理的敬畏和尊重是否就意味着绝对真理的丧失呢?我

18、绝对像庄子这样的思想家,是绝对不可能这么模棱不清的。 第二个方面,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庄子的善。庄子全书,无论是谈道、谈人生、谈生死、谈宇宙,都吐露着一种对人生的眷恋,对苦难的同情和悲悯。身处乱世,庄子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肯定也会有一些政治上的进去和主张,或者说至少曾经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但这种想法随着庄子思想的成熟而逐渐退居其次了。庄子做官为漆园小吏,辞掉了楚威王的相位邀请,如果说这种不妥协仅仅是一种风骨的话,那么反求诸心,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解脱,寻求真正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则是庄子带给中华文明一种巨大而影响深远的财富。庄子的善是一种大善:他不仅追求人的齐一

19、,但主张物我的同一;不仅要求善待自己,还要善待别人;不仅要善待生命,还要善待宇宙。庄子的这种善在我看来是庄子对人自然本性的认识。珍视人的本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永恒母题,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者都会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论。儒学也是主张维护本性的,但儒学的本性是经过修饰的本性。孟子的“四端”最终引申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而孟子也将这些品德作为人的本性。庄子在马蹄篇里严厉地斥责了这种本性说,而且将天然人性的破坏归咎到“仁义礼智”上。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人类天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鸡和蛋的关系,像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不可能对社会伦理道德一概否定,庄子反对的是一种人性的异化和畸形,是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庄

20、子认为“仁义礼智”不过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谎言和陷阱罢了,“仁人”和“小人”不过是异化的方向不同罢了,本质上还都是对人“最初之性”的损害,鼓吹前者而贬低后者在庄子看来是很愚蠢的。 那什么是庄子的“本性”呢?我认为庄子的“本性”就是自由。这种自由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其理想性,无为的生活方式是其现实性,而以无为的生活方式来保持精神的绝对自由就是庄子的“逍遥”。所谓无为的生活方式就是因物随变,不需刻意地强求外物。而做到这样的境界所需的,仅仅是一颗平常心,一种澄清的心态和胸怀,不为外物所困扰。正所谓“心远天地宽”,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庄子本人仅靠织草鞋来维持生计,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

21、的需求和渴望,而致力于精神生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正因为这种“无私”和“无欲”的心态,庄子才能真正的看开荣辱、生死、物我,才能在现实世界巴黎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冷静和理性。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也许听来有很多理想化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却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而又意味深远的精神。后世的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之辈的文学巨匠,无不从庄子的思想里汲取了充足的营养。我们不能否认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学给人更多的是“ought to”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规划,而庄子给我们的确是一种“would better to”的生命态度和人生劝导。庄子的自由境界能够涤荡我们日益尘蒙的心灵,让身体返璞归真,让心灵找回

22、自我。 儒家学说,尤其是孟荀之后的儒家学说是当仁不让的,是充满入世和进取精神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刚硬和气魄。但儒学却对人本性的阐发日趋物化和异化。当受到打击和反对时,儒学会迅速调转方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再次掌握主动权,这种特性虽然使儒学有超强的适应性,却日益忽略了人的定位和实现。庄子以一种典雅素淡的方式注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如涓涓细流却充满生机。庄子不要求人为物所役,不要求人为义献身,更不要求人为世俗纷扰,他的主张仅仅是做好自己,寻求一颗超然的心灵。“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在庄子豁达开朗的身影后,在庄子幽默辛辣的笔触后,在庄子浪漫唯美的情怀 后,也许藏着一颗孤独的敏感的心他同情苦

23、难,仇视富贵,嘲讽虚伪,只因为他有一颗属于自己的自由心灵,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了庄子,装点了整个轴心时代璀璨的星空。就好像那盏上古的神灯,薪烛早已燃尽,但天地初开时的火焰,却执着地流传至今,照亮我们日益被尘土覆盖的心灵。 庄子说:“心无得而鬼神服。”我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也许就在晚上灯下阅读的过程中能和先哲有写些许的灵魂上的契合,就足以让我“不奈卮言夜涌泉”了。 三庄子的世界 读完庄子,内心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坍塌一半。坍塌的一半属于孔子,孟子,儒子。这本书最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它丰富多彩而又深刻形象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让人感叹发笑的背后,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表达,他们让我看到一个诙谐

24、而睿智的庄周,在这大千世界,化作一只飘逸而潇洒的蝴蝶,飞过千村万落,笑看人间百态。 说到庄子,说到道家,我们想到的肯定是无为,想到的是消极避世。可是,如果不读庄子,估计这两个词的真正意味理解的肯定要浅薄很多了。什么是无为,字面看起来像是不作为,然而庄子的无为里则是一种摆脱名利,摒弃人伦,尊效自然的超然和洒脱,无为的背后也绝不是不能为的无奈和消极。于庄子,无为就是他的道,是他生活的追求和方式。不是冷眼旁观世事纷争,不是嘲笑芸芸众生,在世间,在庄子的眼睛里,这些不过是尘埃而已。若人人都能如庄子这般,那儒家的一切伦理纲常,根本就是没有意义了。这一切一切非自然的束缚,都是对于人性的不信任和约束。所以道

25、家无为的背后是不用为,而儒家有为的背后则是不得不为和必须为。这些行动和规则,在庄子看来,无疑是人生的枷锁,他能摆脱这枷锁的桎梏,逍遥游于天地之间,可是平凡如我辈者,却只能为枷锁所累,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欲。 庄子的大道是自然,自然是道之所发,也是道之所至。自然,承载着万物,孕育着兴歇变化,不为利来,不为欲往,它是无言的大美,也是道的指引,道的归属。所以,有道者游乎自然之间,得道者返乎自然之间,至道者乐乎自然之间。自然的美,也能够让人抛弃世间的名利困扰,回归原始的本真。而庄子道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养生,养生,是养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在他看来,人不应该在追求他物的时候做出有损身体的行为,不能被功名和

26、利益所劳逸。养生,得道,这才是人间的金光大道。 而那些历史上的神人,圣人,庄子又是怎么看的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庄子对于后世做出的一个非常巨大的贡献。在庄子的书里,他用各种幽默的方式嘲笑那些流芳百世的圣贤,用虚构的故事表达对于这些先贤的轻视,甚至是憎恶。他嘲笑圣人们为世事所累,无法得真正的大道,他痛恨圣人们用自己标榜的方式来混乱这个社会本来有的秩序。看盗跖辩驳孔子的对话,你似乎对原有的观念产生怀疑。看尧舜禅让天下,却总是被那些得道者拒绝,天下在这里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没人愿意要了。放开天下,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智慧呀,这也需要多么广大的胸襟呀。放得下天下和苍生,才装的下大道。在庄子的世界里,那些

27、心系苍生和天下的人,没有得道,可是,在现实的社会里,这些人就是我们的神。孔子心系天下,于是他的光芒闪耀至今,他是我们的神。可是,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权威,带来了道德荣辱,带来了各种的规则和约束。神的存在,让人们变得简单和机械,因为不用想,向神学习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神的存在,也会让人的判断力下降,只要是神说的,不管什么都是对的。可是,神的存在,也依然会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他站的有多高,也就摔得有多惨,因为一旦人民发现自己为神所桎梏的僵化死板的时候,一定会将神推下去,摔个粉碎。 当然,庄子是明智的,我想他有成为神的能力,却选择远离神,他怕成为神。读这本书,总感觉庄子在背后偷偷的笑,为自己的洒脱而笑,为众生的疯狂而笑,为自然的大美而笑。其实,若真能摆脱这一切的约束和利益的诱惑,该有多好,至少,人不用活的那么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