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国方略读后感知与行,孰易孰难 “知易行难”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存在的说法,源自孔子的“言知之易,行之难。”以及尚书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由孙文学说中“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可见此说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但孙文学说亦提到“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孙中山先生认为这一根深蒂固的“知易行难”的说法是导致他计划“半筹莫展,一败涂地”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提出了“行易知难”的学说,从日常生活、历史演变、社会进步、科学进步的角度,列举饮食、用
2、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论证了“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道理,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 “知易行难”这一传统学说确实使得一些革命党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失败的时候,认为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国建设计划的理想太高,知易但实行起来很难,对革命前途失去了信心。孙中山先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行易知难”,并痛斥“知易行难”导致国民“不知故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最终一切无为。而“行易知难”学说确实可以鼓舞国
3、民勇气,不怕艰难,积极探索,建立革命的共同信仰,也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这一“行易知难”学说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好成绩。那是否代表“行易知难”就是正确的说法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在倡导世界和平之时,还存在有些国家人民处于动乱之中,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没能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呢;如果行易,那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建立起来呢?胡适先生在对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中也提到孙中山先生做为学医的人,也没有举医学作为证据,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而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
4、才知道知固然难,但可见行亦不易。医学是最可以推翻行易知难的学说的,故孙中山先生没在孙文学说中提到。 知与行都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讲,知是引领行的方法,而行又是领悟知的路径,行而不知是盲行,知而不行也非真知,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至于知与行,孰易孰难这一问题,“行易知难”与“知易行难”都存在着片面性,“行易知难”容易使人鲁莽行事,而“知易行难”容易使人纸上空谈。这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如果仅仅把“知”理解为知道,那通常都是知易行难,如果理解为真知,那“行”相对于“知”就太简单了;而对于擅长思考,缺乏行动力的人则是知易行难,对于悟性平平,执行力却很强的人则是知难行易。然而知行并举,既注重真知,又重于力行,那么知不难,行亦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