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1579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名词解释(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高等教学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纯自然学科,更为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但也强调数量所反映的规律。它既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教育过程和普通教育一样存在着众多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要对这些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 2.教师:教

2、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断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4.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

3、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冬季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5.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 1.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2.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

4、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主要包括气质和性格。 3.气质:是指个体内在的、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是当前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 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性格特征主要有四部分组成: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5.能力: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能力由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三个要素构成。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

5、种。一般能力是指完成某种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特殊能力是个人完成特殊活动所要求人具备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偏好。那些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通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7.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

6、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倾向和方式。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广义的学习概念,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现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3.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

7、的意义。 4.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的。 5.命题学习: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学习。 6.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以获得心理意义为目的,以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和潜在意义为条件,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7.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师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8、,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既反映了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又反映了学生自身对周围环境认识、理解、探索和操作的要求。 2.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当前,最重要的成就动机理论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理论、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3.抱负水平: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抱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4.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它是学习

9、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它能推动大学生去更多、更深入地获取知识。 5.动机迁移:是指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 6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般来说,学习动机的作用越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潜能越能发挥,学习的效率也越高。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动机作用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尔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7.结果期待:指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的推测。 8.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能力

10、的主管推测,它表明了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2.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中最早的学说是形式训练说。该学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 3.相同要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思以刺激-反应的连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 4

11、.经验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他认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 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之A、B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5.关系转化说: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第六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获得 1思维:思维是以己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反应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2模

12、像直观:模像直观即事物的模拟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所谓的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的观察和演示,都属于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是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任务形象的领会等。 4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职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五官特征方面的变化。 第七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

13、忆。它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是显著的直观性。根据各感觉通道形成的形象的特点,形象记忆可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和味觉记忆等,多数人以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情景记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信息的记忆,尤其是关于自己生活中事件或情景信息的记忆。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记忆不够稳定也不能确定。 3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尝尝成为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者某些行为,而回避某些对他们有害的事情。 4内隐记忆:指人们并非有意识记起的知识,但可以无意识的影响行为或思想的知识。内隐记忆有三种记忆形式:经典条

14、件反射、程序性知识记忆以及启动效应。 5外显记忆;是指可以回想起来和可以意识到的长时记忆的知识。 6图式:是陈述知识更为高级的单位,它是人对自己熟悉的范畴、事件、文本或其他各种实体中命题、次序及知觉信息所作的综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知识表征形式。图式不但含有这些实体中的单行特征信息,而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第八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1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 2自由回忆:教师先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项目,然后让学生背诵这些项目,但并不要求必须按照呈现的顺序背诵。知识。例如:教师让学生列举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世界

15、几大洋,在这些词汇中,并不在意顺序,而更多的强调回忆项目的数量。 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知策略与认知策略一样,也是有效的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或前提条件。适当元知策略的运用,不仅依赖于学习和课题的性质,也依赖于个体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不同策略的意识。 5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更多学习的分析思维。个

16、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教学的独立学习者,取决于逐渐获得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6资源管理策略:是指从事认知活动的主体努力监控和调节认知情境,从而使认知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7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第九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

17、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得情景引起,个体按照一定得目标,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都是以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为基础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而重要原因。 2定势: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倾向于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3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功能固着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登克尔首先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是往往只看到某种事情的通常功能,而看不见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心理上的功能固着,实际上与刺

18、激物呈现时的空间集合有关,功能固着的程度还与最初看见它的功能的重要性有关,早期功能越重要,功能固着越明显,功能通融越困难。功能固着影响人们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4创造性:指在一定得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适用的产品的能力。 5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品德:是道德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

19、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 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则是个体的需要。 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道德规范及其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道德知识的

20、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4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性的情感体验。它是通过对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的想象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它是人们能够清晰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带有自觉性的道德情感体验。 5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6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得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者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