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1579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期末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强化理论 1.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当学生改正了做事不认真的行为后,教师就撤销了不让其参加课外活动的决定。这种教育措施属于。 A.正强化 B.替代强化 C.负强化 D.自我强化 3.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A.消退 B.抑制 C.负强化 D.正强化 4.当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

2、律 D.效果律 5. 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A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顿悟说 .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加涅 建构主义 .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持这种基本观点的学习理论是。 A.完形一顿悟说 B.尝试一错误说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感知觉 1.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

3、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阂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阂限 D.差别感受性 2. 盖老师总是建议学生们在看课本和课外读物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并相应作出标记,以便于日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如图,这个图形不是封闭的,但我们知觉它时,通常不会把它知觉成四条分割的线段,而把它知觉为完整的图形,这反映的是知觉的哪种特性?A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月朗星稀”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感觉的。 A.对比 B.适应 C.后效 D.

4、联觉 5.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更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6.晓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发出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属于感觉的哪种现象?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统和 7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B A.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二、记忆 1.人的学习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这种识记表现的是。 A.有意识记 B.整体识记 C.过度学习 D.多种感官参与 2.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5、。D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6.李琳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属于。 A.深度加工 B.运用记忆术 C.适当过度学习 D.机械识记 7.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

6、解释是。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 8.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容易遗忘,这是影响的结果。 A.同化说 B.痕迹消退说 C.动机说 D.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 9让丽丽先后学习两组难度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10.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抑制的干扰。 A.前摄 B.倒摄 C.单一 D.双重 三、思维 1.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思维定势 B

7、.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原型启发 2.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冬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它答案吗?”张冬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表明张冬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C.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3.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x7?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影响表现。 A.定势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水平迁移 4. 人们熟悉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这种现象是。 A.原型启发 B.知觉特点 C.功能固着 D.知识经验 5.个体在解决

8、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为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6.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 A.逻辑 B.抽象 C.发散 D.聚合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8.“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B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集中思维 9.“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9、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0. 李小坤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李小坤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1.一些中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喜欢封闭安静的环境,不喜欢有他人在场,更不喜欢他人干预自己的作业进展情况。他们所具有的认知方式为。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2.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3.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

10、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4.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型 D.同时型 15.学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相关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6.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17.赵明能

11、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8.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 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表征的认识 C.有效的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巧 19.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 A.发现问题阶段 B.理解问题阶段 C.提出假设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12、20.“跳一跳,摘个桃”是因为学生存在。 A.关键期 B.高峰期 C.最近发展区 D.平衡期 21.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 的,持这种观点的是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 B.乔姆林斯基 C.巴甫洛夫 D.弗洛伊德 22.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动协作 注意 1.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表现了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性 2.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

13、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A.思维品质 B.注意品质 C.意志品质 D.个性品质 3.张老师讲课时,迟到的小明突然推门而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4.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5.矫正错误”是注意的。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功能 6.小王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14、 D.范围 7.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做到眼、耳、手并用,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广度 8.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9.杨柳被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10.教师授课时,通过变化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A.有意后 B.无意后 C.有意 D.无意 人格 1.认识到抢夺他人的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这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

15、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他我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 B.勤奋感 C.主动性 D.自我同一性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以培养自我同一性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A.3-6岁 B.6-12岁 C.12-18岁 D.18-24岁 .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是谁?”“我将来做什么?”这类问题常困扰她,据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她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强化 1.负强化就是惩罚 此观点是错误的。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

16、同概念。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 此观点是错误的。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感知觉 1.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了。 此观点是错误的。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

17、应。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则提高了。 记忆 1.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此观点是错误的。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从时间上讲,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度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于分散复习。 思维 1.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此观点是正确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

18、在规律的思维。勇敢与冒险是两个抽象概念,对儿童来说,只能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无法认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进而导致不能区分两者的差别,这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2.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此说法错误。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说法错误。 3.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于变

19、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己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因此,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注意 1.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随意注意。 此观点是错误的。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上长期保持随意注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20、。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故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3.中学生上课时,一边看教材,一边听教师讲课,这是注意分散的表现。 此观点是错误的。这并非注意分散的表现,而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如何有效地

21、组织复习。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复习要及时。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 复习要合理。常用的方法有: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2.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

22、和时间也就越多,不及时夏习,就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3.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方法有: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方法有: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

23、恐惧心理;注重学生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生成;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4.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一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感与怀疑感,该阶

24、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

25、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该阶段的目的是自我调整,避免绝望与沮丧。 简述艾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 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5.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

26、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记忆 31.李涛和王明记忆力相当,两人同时记忆1组英文单词,15分钟后两人均能达到连续两次准确无误背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李涛在20分钟后重复学了25分钟,王明在第5天学了25分钟,第6天测试中李涛的成绩明显高于王明。 问题: 为什么学习时间相同,效果却明显不同? 结合遗忘规律及相关心理学原理,谈谈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习之后遗忘立即产生,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所以要求学习之后立即复习,才可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李涛在学习之后立即复习,而王明在5天后才复习,所以即使学习时间相同,但李涛的学习效果比王明好。 防止遗忘

27、的方法: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早上和晚上记忆效果较好,都只受到单一抑制影响。 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一般情况,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些,但二者结合效果最好。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此方法的保持时间较长。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方法要多样化。听、说、读、写相结合效果较好,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 记忆 创造性思维 材料: 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这一定律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其他同学都回答:“不能相加”,只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

28、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该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问题:请用心理学有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原因如下: 老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能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使用另外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生,反而应该就这一点进行鼓励。然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老师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

29、逆反心理,难以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勃然大怒,而且侮辱学生,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材料: 在一次讨论课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什么? 张红抢先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水。” 黄阳想了想说:“雪融化后变成泥土。” 柳丽慢条斯理地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 老师评价道:“张红反映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满分。黄阳和柳丽,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得零分。” 问题: 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 教师的教学行为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自身思维定

30、势的体现;教师面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时,没有认识到学生认识方式的差异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同时,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应对学生的独特心理体验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育。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

31、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案例中小林由小学时期认同教师所说的,转变为初中时期和同学一起讨论

32、知识甚至批判、争执,这是其思维批判性的表现。由老师对小林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林的思维也表现出片面性。 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 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 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 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功能固着 材料: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子系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使绳子形成单摆运动,当两根绳子靠得很近时,抓

33、住另外一根绳子,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之类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做重物来用。 问题: 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材料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摆脱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动机的强度:学习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动机或高或低都会阻碍问题解决,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