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1688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志愿者的收获与奉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志愿者的概念。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的人”,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这就是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这是他们身上耀眼的闪光点。服务他人,把爱和温暖带给全世界,这就是他们的信念。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词,我们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这四个词语背后所富含的深刻意义,更应该深思如何更好的实现和发扬这种精神,挑起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将志愿者精神付诸实践。 在我们的身边,志愿者是不可或

2、缺的角色。志愿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功效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功效的角度看,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对社会转型具有支持功能;从经济功效的角度看,志愿服务具有现金价值,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文化功效的角度看,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有效形式,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渠道。志愿者服务对于每个人而言到底是奉献大于收获呢,还是收获大于奉献呢? 我方观点是奉献大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志愿者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资源是成本最低的社会劳动资源。其具有规模大、好管理的特点。他们往往成为了能够呼之即来的廉价劳动力。从劳动价值的角度来讲,志

3、愿者将其应得的报酬贡献给了社会或者企业个人。故让人感觉志愿活动是付出大于收获。 2、 志愿者往往需要自己破费 基于极大的人口基数,资金短缺往往是国内志愿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回归到我们校园,我们不难发现,校方在志愿活动方面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从成本分担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志愿服务的总原则,必要的经费开支一般采取 “学校拿一点,学生补一点,实践单位出一点”的办法,高校支付了高份额的费用,如交通费、资料费、服装和标识费、药品费等,实践单位只需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不会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但是令同学们无奈的是,学校仅仅提供寒暑假期间的基本活动经费,而在诸如“五一”、“十一”这样的日子里,全是学生

4、自费还要打着学校的名义,进行实践调研。那么作为零收入的群体,这些活动的志愿经费就需要由家庭进行负担,这对于经济本身就很困难的家庭,将会是不小的打击。有家长表示“孩子上大学负担也很重,因为响应号召参加活动,而耽误了自己,我认为不合适。”。同学们也认为,所有的金钱都来之不易,他们认为虽然付出一些精力和金钱都不算什么,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接受。 3、对志愿服务是奉献大于收获的体会 同学们认为,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基本职能就是无私贡献与付出。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社会条件下,他们往往会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公平,甚至是被利用。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财产还可能因此

5、受到损失。就有一个同学反映,她的外婆在小时侯没有钱读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半个月她家就会收留许多流浪的人。而那位同学的外婆也因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得不偿失。 4、激励机制单一 中国志愿服务对成员,特别是骨干人才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是激励机制的单一化。过去,*和企业的激励主要是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或更高层次的晋升激励。志愿组织没有后两种能力,就局限于榜样激励。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潜在的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我国许多地方为了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服务之星等典型人物。国外对这种做法存有保留意见,认为服务应该注重其普及性与大众化,有时榜样会引起人们的畏难情绪,反而影响大众参

6、与志愿服务。” 可见,局限于榜样激励,会产生两方面的负效应。一是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对特殊荣誉还感兴趣,对一般的荣誉就逐渐不感兴趣。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中国的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经常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国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包括学习培训的机会、小区活动的优惠、附近商业购物的优惠等,是非常多样化、非常具体化的,值得我们借鉴。 5、社会不够尊重 由于传统政治化的等级意识对于公众的影响仍然存在,他们对于在社会各个区域提供义务服务的志愿者就不够尊重,表现出种种缺乏平等的态度。一些党政干部和群众,认为志愿者比正式工作

7、人员“低人一等”,是随时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资源。 实际情况发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身体伤害的接近一成,受到精神伤害的接近两成,这种比例不小,值得重视和解决。对于身体伤害的防范,一方面是加强志愿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是立法为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提供社会保险。对于精神伤害的问题,原因更为复杂,需要深入分析。从访问调查中听志愿者反映的情况看,社会不尊重及精神伤害表现在几方面: 第一、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人不可能单纯热心做好事,一定是“另有企图”。表现出来,诸如对志愿者的冷嘲热讽,服务交往过程随意猜测志愿者的动机并互相传播。对受到表彰的志愿者,在背后议论是非等。 第二、不尊重志愿者的才能。一些部门、个人如将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力”;不考虑志愿者的个性、特长,随意安排他们进行简单、重复、机械、耗费时间与精力。 毫无疑问地说,志愿者活动必定是奉献大于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