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1953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 梅棠高山小学 彭启发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是计算法则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正确率更高。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灵活地应用这些运算定律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详细、精练、准确地对运算定律加以概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算定律。 一、加法交换律。 1、用字母表示:abba 2、用图形表示:= 3、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4、用文字表述:现行教材结合实例,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而得到的两个结果没有变,由此而概括表述出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

2、变”,对此笔者认为这里用“两个”做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交换算式中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里重点是位置而不是两个。其次如果用两个做定义,一些学生会误认为加法交换律只适合于两个数相加,而对多个数相加即连加不适合,这不利于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误导。其实交换律对于连加更适合。 5:、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 59414159 372663 376326 100、 10026 126 二、加法结合律。 1、用字母表示:abca(bc)= b(ac) 2、用图形表示: = 3、用文字表示:丙数=甲数+ 1 4、用文字表述:加法的结合律,教材安排与交换

3、律类似,通过观察例子,进一步加以抽象概括,“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对此,笔者认为,这样表述欠准确,定为三个数也是否太机械了,加法结合律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善于分析各个加数的特点,能够较快的看出哪几个数可以结合起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再同其它几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样表述,学生能更好的识记,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达到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计算之目的。 5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 115+132+158+85+10 =115+85+132+158+10

4、=+ =200+300 =500 三、乘法的交换律: 1、用字母表示:ab=ba 2、用图形表示:= 3、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4、用文字表述:教材是这样定义的,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应将“两个”改成“几个”就更为确切了。 5、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71258=81257 =10007 =700 四、乘法的结合律: 1、用字母表示:(ab)c=a(bc) 2、用图形表示: = 3、用文字表示:丙数=甲数 2 4、用文字表述:教材也是这样定义的,“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也应将“三个

5、”改为“几个”就更确切了。 5、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2584125 =(254) =1001000 =100000 五、乘法的分配律: 1、用字母表示:c=ac+bc 2、用图形表示:(+)=+ 3、用文字表示: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 4、用文字表述:教材又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笔者认为这样定义更加完善:“几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去分别乘每一个加数,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 5、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8727+2714-27 =(87+14-1)27 =10027 =2700 我认为:学习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简算,即几个数相乘,其中两数的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算,即乘法中一个因数可以化成几个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其目的就是根据这些规律观察每个因数之特点,有目的去拆、分、合进行简便运算。而用“两个”“三个”定义有“框定”之嫌,会压抑阻碍学生拓展思维的延伸;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遇到的数不至于“两个”或“三个”有加法,也有减法;如果表述不严谨,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就不利于学生记忆和灵活运用。 3 经过改动后的表述,有利于学生掌握定律;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运算定律表述更精练、更具概括性、科学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