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巧言令色鲜矣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巧言令色鲜矣仁.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悟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注解: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巧言令色。言是指说话,“巧言”从字面理解,就是一个人说起话来至少包含以下效果的一种或多种:一是说起话来让人觉得顺耳、舒服、高兴;二是让人乐于听从,很积极主动的按照说话者的意思办;三是即使违背了当事人的利益,也令其难以违背、不得不从;四是辩驳,能为任何事情找出合适的理由或借口。“巧言”之上者,如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领风骚一时;巧言
2、之善者,如烛之武、诸葛武侯,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巧言之下者,如现在的某些*官员为不良行为自辩,丢人现眼,失去人心;巧言之恶者,如李林甫般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如希特勒者蛊惑人心,造成无边杀戮。“言”在古今中外,向来受到高度重视,中国任何时代都有关于“言”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策士、诸子,到封建时代的幕僚、谋士、间谍,其精彩的“言”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关于整个中国历史的文言文记载,主要是“言”“行”的记录,古代士君子自我修身的要求,也主要围绕“立言”“立行”“立德”展开。而从国外看,历史名人的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演讲至今仍鼓动着人们的理想、振奋着人民的精神。所以,“言”对社会、对人生都有极其重
3、要的意义。在古代,有“因言获罪”的说法,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发展至极致;在当代,在国外有说错一句话被迫辞职的,在国内有肆意妄言而招致广泛批评的。而现代,保障民众的“言论自由”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从个人而言,善言者能够享受到诸多好处:一是较容易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自己的愿望,实现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二是较容易说服、鼓动别人,塑造领导能力。三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表达,有助于纾解现代生活造成的压力。而不善言者则一是在社会交往中比较被动,不太容易与人沟通;二是说服别人的能力略差,难以领导和凝聚集体的力量;三是不爱表达容易将压力、心事闷在心里,对个人的情绪、身体不利。孔子本人对“言”也比较重视,比如
4、他说要“听其言而看其人”;在朝廷、乡里、同事间,在觐见、外交等场合,孔子讲究不同的说话态度和方式。“色”是指外表的态度,在孔子这句话里主要是指对人、接物、处世的外在态度;一个态度良好的人较受欢迎,也较少引发与别人的冲突;而没有礼貌、态度粗鄙的人则会令人反感。修养高、有一颗爱人之心的人或者伪善的人,在态度上都可能会表现得温文尔雅、和蔼可亲、通情达理,受人欢迎。而直率、粗鄙、骄吝、质朴的人则可能在态度上有时不怎么可爱,让人不舒服。孔子本人对于“色”其实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告诫弟子在劝谏时要观察脸色、在家里、朝廷上、外交上,或庄重、或平易、或放松;弟子们也谈到孔子的“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
5、安”。谈一下为什么这句话放在论语开篇的第三节。首先说明了对于言、色这两件事情的重视。第一节是讲学习;第二节是讲“仁”之修养的根基“孝弟”;一、二节是讲内在修养如何入门、如何起步,第三节则讲到外在如何修养。只不过在这里是采用了反面的论证方法,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为什么呢?因为“仁”首先是一种比较高的修养标准,春秋战国时代,纷乱之际,诸侯急功近利,导致当时的成功哲学重点着力于言语技巧、阴谋诡计、装腔作势等外在的修饰,如苏秦张仪之辈,能达到孔子“仁”的标准的凤毛麟角。其次朱子解释道“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一个人在追求“仁”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追求外在的修饰
6、,不去追求内在的升华,往往会失掉“仁”的本性,其实质往往变成对私欲的追求,与“仁”背道而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极其不讨厌满口仁义道德,私下光打自己的小九九甚至男盗女娼的人。从中庸角度看,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有私心的,我们讲究修辞、温和态度、外在修饰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公利,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修养;而“仁者”的修辞、态度等等乃是立足于公利,立足于本心的信仰而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同样的言、色,一个是更多的是技巧、一个更多的是修养,这就是普通人与仁者的区别。当然,我们普通人天性中也有“仁”的根源,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地加强内在的修养,向“仁”的境界靠近,让技巧的比例更
7、小一些,让自然的比例更大一些,这样也就内外均有进步了。但是如果我们只讲究外在的修饰,而忘了修养自己的内心,甚至变成一个变色龙,那末,我们离“仁”是越来越远了。总结:在追求“仁”的道德修养,推广“仁”的理念的过程中,需要研究“言”“色”的技巧,学会如何以不同的言语、态度对待不同的人。但是,“言”“色”的技巧必须立足于内在的“仁”的品德修养,甚至可以说,只要在“仁”的内在修养上到了火候,技巧的事往往会水到渠成,自然生发。如果一味追求技巧,将着力点运用于外在的修饰,只会离“仁”越来越远。就如同酿酒,虽说”酒好也怕巷子深“,但首先要酿好酒,才能辅之以广告传播,经营才能长久。如果只知道做广告和改变酒瓶子的式样,不在酿酒上下功夫,再好的广告,也无法保证经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