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Z.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2567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词典Z.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成语词典Z.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成语词典Z.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成语词典Z.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成语词典Z.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语词典Z.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词典Z.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成语词典Z亦作“咂嘴弄脣”。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脣”。形容贪吃的馋相。表示食物味道美好。表示惊奇或为难。 见“咂嘴弄舌”。 见“咂嘴弄舌”。 见“咂嘴弄舌”。 混乱而无条理。语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杂而无章。”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连续多次。 犹言再不然。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见“再衰三竭”。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2、气,再而衰,三而竭。”后因以“再衰三竭”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见“再接再砺”。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再接再历”。 见“再作道理”。 指人死后升入上界的灵魂。后亦以称死者及其不昧的精神。 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以“在色之戒”谓色欲方面的戒忌。 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了坏劫,出现风、水、火三灾,世界归于毁灭。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因把天灾人祸等借称为“劫”或“劫数”;以“在劫难逃”谓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不能逃脱。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

3、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郑玄注:“唯君命所在,就展習之也。官,谓版图文书之处。”孔颖达疏:“若君命之在官,则臣当展習言议在官之事。”后多用以指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 谓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语出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4、覆舟。此之谓也。”后以“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谓在水中上下沉浮。 谓车马疾行。 见“载歌载舞”。 边唱歌,边舞蹈。原作“载歌且舞”。 形容尽情地欢笑。 见“载驰载驱”。 见“赞不绝口”。 不住口地称赞。 同“赃污狼藉”。 谓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同“赃污狼藉”。 同“赃污狼藉”。 同“赃污狼藉”。 犹了贪官污吏。 谓贪赃甚多,罪恶滔天。 同“赃污狼藉”。 同“赃污狼藉”。 见“赃贿狼藉”。 同“赃污狼藉”。 庄子骈拇载,臧、穀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宋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穀虽殊竟两亡。” 谓命

5、中注定要遇到灾难。 犹言因事制宜。 同“遭逢不偶”。 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犹言因时制宜。 谓不遇合时机。 同“遭遇际会”。 同“遭遇际会”。 同“遭遇际会”。 语出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郑玄笺:“闵,悼伤之言也;造,犹成也。可悼伤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颖达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为,言先王既崩,家事无人为之。”本为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同“遭逢不偶”。 同“遭遇际会”。 犹言逢遇时机。 遭逢危亡之世而遇祸害。 同“遭逢不偶”。 同“遭遇际会”。 亦作“早出暮归”。早晨出去,晚上归来。谓整日在外。 见“早出晚归”。 语本五灯

6、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很早上朝,很迟退朝。谓勤于政事。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达疏:“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 犹言吹毛求疵。谓刻意寻人过错。 流离困顿。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登峰造极。喻达到极点。 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见“造因结果”。 谓无论制造何种因缘,必得相应之后果。 喻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犹言矫揉造作。 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捏造虚假的言词。 作恶事而不肯悔改。 谓首先倡

7、导。 见“造端倡始”。 谓设计陷害。 捏造谣言,挑起事端。 见“造谣生事”。 作茧自缚。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见“责有所归”。 谓责任有所归属。 谓自己应尽的责任,无法向旁人推卸。 犹言求全责备。 按其名而求其实。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喻选择有钱的人进行敲诈勒索。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选择其中好的依从他。 选择吉福之事应取重的。语出国语晋语六:“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 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 谓互相责备,争论不一。谓纷杂的指责和议论。 “齰”念z。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指做了坏事的人,时刻胆战心惊

8、,怕坏事败露。 见“贼人心虚”。 见“贼臣乱子”。 景德传灯录法瑫宗一禅师:“僧曰:若不遇於师,几成走作。师曰:贼去后关门。”后因以“贼去关门”比喻出了事故才去防范。 见“贼臣乱子”。 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 见“贼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谓坏人做了坏事,反说他人是坏人。比喻为了逃脱罪责,故意转移目标。 同“贼头鼠脑”。 同“贼头鼠脑”。 同“贼头鼠脑”。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增加收入,节约开支。 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冉字史

9、云,桓帝以为莱芜长。后以“甑尘釜鱼”形容家贫断炊已久。 深入群众并将分散的群众串连起来。 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犹言十分奸诈。 假装被打败,引人上当。 谓假装痴呆。 谓假装痴呆。 净洁身心,清除杂念。 居于中心,谋划四方。谓得地势之利。 形容欠债很多。 犹言沾风惹草。 犹言沾沾自喜。 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骄矜自得貌。 犹言沾沾自喜。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比喻卖弄风流,挑逗、勾引异性。 见“沾亲带故”。 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烦琐、片面的言论。 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

10、“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后以“詹詹炎炎”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鹯”念zhn。谓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语本汉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同“披荆斩棘”。 比喻彻底去除祸根,不留后患。语本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犹言斩木揭竿。 同“斩钉截铁”。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利落。比喻雄健有力。 同“斩将搴旗”。 全部杀尽。 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 比喻干脆利落,坚决果断。 砍断门闩,攻破

11、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眉眼舒展。形容称心遂意的样子。 下拜。俗用以称人死。 谓显示出超群的才华。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犹一劳永逸。谓以一时的辛劳,换取长久的安逸。 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 察看风向云气。亦比喻看风使舵,随机应变。 氈为毛制,在氈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 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谓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见“战无不胜”。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见“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

12、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敬畏戒慎貌。 见“战战栗栗”。 戒慎畏惧貌。 戒慎畏惧貌。 见“战战栗栗”。 畏惧谨慎貌。因害怕或寒冷而颤抖貌。 谓恩泽深厚。 假设姓名,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谓发表言论。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害怕或惊愕。 四大姓氏。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形容猛兽的凶相。形容恶人的猖狂凶恶。边谈笑边挥舞手足的样子。 见“张公吃酒李公醉”。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 见“张公吃酒李公醉”。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犹言张三李四。 亦

13、作“张惶失措”。亦作“张徨失措”。慌乱失常,不知所措。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有时亦有掉包舞弊之意。 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喻粗犷浅露。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指善于作态。 惊惶不安的样子。 谓脣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谓瞪着眼睛说瞎话。 见“张皇失措”。 见“张皇失措”。 犹张口结舌。 亦作“张灯结采”。形容喜庆或节日的景象。 见“张灯结彩”。 谓血管膨胀,青脉突起。张,通“胀”。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彊中乾。”杜预注:“气狡愤於外,则血脉必周身而

14、作,随气张动。”后以指因冲动而举措失宜。 犹彰明较著。 形容非常显明。 谓彰明往事,考察未来。语本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孔颖达疏:“往事必载,是彰往也;来事豫占,是察来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来,观察来事也。” 表彰美善,憎恨邪恶。 麞头小而尖,鼠目小而圆,本形容人的寒贱相,后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琐、心术不正。 亦作“掌中珠”。亦作“掌上珠”。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兒女。 见“掌上观纹”。 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 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凭借权势欺压别人。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伸张正义,激昂陈词。 谓重义气而分财助

15、人。茅盾石碣:“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又见“疏财仗义”。 谓追随左右。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 指挑逗、勾引女子。 招募士兵,购置战马。谓组织武装,扩充兵力。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招引灾祸。 招揽灾祸。 见“招是惹非”。 招引接纳敌方叛降的人。称网罗坏人,扩充势力。 见“招是惹非”。 招惹是非。谓无故生事。 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犹招是惹非。 见“招风惹草”。 比喻惹是生非,引出事端。 比喻招惹是非。 犹招兵买马。 故意炫耀自己以引起别人注意。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

16、摇市过之。” 谓借名炫耀,进行诈骗。 比喻逗引异性。多指女子。 犹招蜂引蝶。 招引接纳贤士。 把持权势,接受贿赂。 见“招权纳贿”。 见“招权纳贿”。 语出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揭,高举。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清楚明白。 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比喻主意多变。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本谓只变名目,不变实质以欺人。后以喻变化多端或反覆无常。形容数目多。 彼此天天在一起。 谓早晨不能顾及晚上。极言处境危急

17、。形容生活极其穷困。 见“朝不保暮”。 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 见“朝不谋夕”。 谓早晨不能预为晚上打算。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 谓零碎地籴米。形容生活艰难,勉强度日。 见“朝生暮死”。 亦作“朝生夕死”。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变。 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朝令而暮改,改,本作得,言急征暴赋,朝出令而暮已得。非谓其朝令而暮改也。”后以“朝令暮改”形容政令多变。 见“朝成暮毁”。 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形容翻新之速。 早晨被誉为伯夷,

18、晚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见“朝攀暮折”。 见“朝奏暮召”。 谓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扞主父偃呴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日夜思念。 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各视利益之所在,时而事秦,时而奉楚,变化无常。游说之士亦如此。后以喻人反复无常。朝在秦地,暮在楚地。或朝属秦国,暮属楚国。比喻行踪无定或生活不安定。 谓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本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见“朝梁暮晋”。 五代冯道为相,

19、历五朝八姓,于丧君亡国略不在意。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历陈官爵以为荣,时论卑之。元刘因有冯道诗讽之曰:“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閒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因以“朝梁暮晋”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见“朝梁暮晋”。 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语出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白天挣了钱,晚上才有饭吃。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玉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巫山之女临去时说:“妾在巫山之

20、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见“朝发暮至”。 谓早晨出发晚上就到达。形容路程很近或交通方便。语出后汉书乌桓传:“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见“朝歌夜弦”。 比喻收益迅速。比喻时间短促。 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朝过夕改”。 见“朝钟暮鼓”。 谓不断地攀折。比喻时时遭摧残。 亦作“朝锺暮鼓”。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见“朝钟暮鼓”。 见“朝欢暮乐”。 谓终日欢乐;日夜寻欢作乐。 见“朝齑暮盐”。 谓才疏力薄,除吃饭外别无所能。 早饭

21、腌菜进食,晚餐蘸盐下饭。极言生活贫苦。 谓大臣就戮。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 见“朝章国故”。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比喻以赤诚相见。 比喻不能灵活运用,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 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见“遮人眼目”。 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同“遮天蔽日”。 同“遮天盖地”。 同“遮天蔽日”。 形容风沙、雨雪大或人马等极多。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同“遮天盖地”。 同“遮天盖地”。 同“遮天蔽日”。 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见“

22、遮人眼目”。 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取有余以补不足。 犹循规蹈矩。谓举止合乎法度。 断戟沉埋在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见“折足覆餗”。 折枯枝,吹落叶。喻轻易不费力。 谓忠勇之臣。 语本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毛传:“武臣折冲曰御侮。”后用以谓抗击敌人。 见“折冲樽俎”。 谓能压服困难,御敌致胜。 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本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极言天气寒冷。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

23、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夫子殆将病也。”后因以“哲人其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谓使谄谀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 见“辙乱旗靡”。 谓车迹错乱,军旗倒下。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后以“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之状。亦用于比喻。 见“辙乱旗靡”。 易乾:“元亨利贞。”尚秉和注:“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因以“贞下起元”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指新旧更迭。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以松柏的坚贞劲直,喻人的高尚节操。 犹言高风亮节。 犹言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论点

24、等尖锐地相对。 同“针芥相投”。 同“针芥相投”。 同“针芥相投”。 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针芥相投”谓相投契。 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对等。比喻双方策略、言论、行动等尖锐地对立。 形容极力刮削搜刮。 见“针头线脑”。 缝纫用的针线等物。 亦作“针头线脑”。同“针头线尾”。指针线活。比喻细微的事物。 谓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真实的刀枪。比喻毫不作假,实实在在。 真实的才能和学问。 犹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没有丝毫虚伪。 真正的罪犯。 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亦作

25、“真知卓见”。谓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 见“真知灼见”。 见“真金不怕火柬”。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旧时所谓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 谓真实情况已完全清楚。 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真实的情意。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 独处时谨慎,富贵时简省。 确实可靠的证据。谓某种事物实在而可以把握。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 形容逼真。 谓犯罪的确证。 敬慎而保持警惕。 谓选拔录用优秀的人才。 汉书刘向传:“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颜师古注:“鸿宝、苑

26、秘书,并道术篇名。臧在枕中,言常存录之不漏泄也。”后泛指珍秘的书籍。 枕被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 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颜师古注引郑氏曰:“桥成军行安易,若於枕席上过也。”后因以“枕席过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 见“枕席过师”。 形容生活舒适安逸。 谓不共戴天的仇恨。 见“枕山襟海”。 谓隐居山林。 谓依山傍水。 靠山依海。 同“枕戈待旦”。 枕着武器,疾驰战马。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 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 见“枕戈坐甲”。 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杀

27、敌报国心切。 枕着武器等待命令。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枕着兵器等待迎敌。形容时刻准备杀敌。 谓准备杀敌复仇。剚刃,用刀剑插入物体。 见“枕戈待旦”。 枕着武器,咽着血泪。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报仇杀敌。 见“枕戈尝胆”。 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睡时枕着兵器,穿着铠甲。形容常备不懈,随时准备战斗。 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 枕方石,睡绳床。 见“枕石漱流”。 枕山石,漱涧流。喻指隐居山林的生活。 见“枕方寝绳”。 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28、?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后以喻隐居山林。 同“枕石漱流”。 谓守善不移。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枕着酒,垫着酒糟。谓嗜酒,醉酒。 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见“振兵释旅”。 收缴兵器,解散军队。 认为道理很足,说个没完。 见“振振有词”。 喻抓住事物的关键。 提纲挈领。 救济贫穷的人。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救济穷人。 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 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整日整夜,日日夜夜。 形容抢时间,不放过一分一秒。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争夺名位和利益。 见“争名夺

29、利”。 竞相比美。 计较细小出入;争竞谁上谁下。 为争夺男女私情而互相嫉妒。 见“争先恐后”。 犹争长竞短。 争为强者,喜欢取胜。 犹争强好胜。 犹争强好胜。 见“争风吃醋”。 争夺权力和利益。 见“争权夺利”。 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后以“铮铮佼佼”形容出类拔萃,不同一般。 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指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 谓有计划、有条理、全面。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整理衣裳,端正仪容。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

30、嫌疑的行动。 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后用以称整顿军备,致力武事。 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谓整治纷乱,清除弊害。 整理行装,等待出发。 端方严肃貌。 整衣端坐。形容严肃拘谨。 品行端正的人。用以讽刺道貌岸然,假装正经的人。 指言行正派而襟怀坦白。形容显赫盛大。 见“正大堂煌”。 亦作“正大堂皇”。犹言堂堂正正。 正合自己的心意。 儒家提倡的一种内心道德修养。谓使心术正,意念诚。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正派。 形容正大光明。 严肃而认真。犹言堂堂正正。 从根源上进行整顿清理

31、。 犹正本清源。 辨正名分。 谓严正执法。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话语严正,表情严肃。 见“正言厉色”。 正大光明。 亦作“正兒八经”。亦作“正二八摆”。正经的;严肃认真的。真正的;确实的。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指纯正的乐声。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

32、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谓神色严肃。 谓言行正直。 见“正经八百”。 正经的,严肃认真的。犹名副其实。 见“正经八百”。 形容表情正经、严肃。 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 将乌龟说成甲鱼。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杜预注:“昭,明也。聋,闇也。”后以“郑昭宋聋”比喻情况不同。 谓对某件事持慎重、认真严肃的态度。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春秋战国时郑卫两

33、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泛指淫靡的音乐。指靡丽的文风。 谓贿赂公行,政治腐败。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指领导无力,权力分散。语本左传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政事顺遂,人民和乐。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古汉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借为对文人咬文嚼字的讽刺语。 同“之死靡它”。 同“之死靡它”。 同“之死靡它”。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

34、躲闪。 见“支支吾吾”。 犹言指手画脚。 见“支分节解”。 亦作“支分族解”。把肢体与关节一一分开。节,关节。族,骨节交错盘结之处。比喻剖析义理,详尽中肯。 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分解肢体;剁成碎塊。犹言碎尸万段。 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 谓零碎散乱,不成整体。 见“只轮无反”。 比喻全军覆没。语本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亦作“只轮不反”、“只骑不

35、反”。 见“只轮不反”。 指菲薄的祭品。语出后汉书桥玄传:“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指简单的酒菜。 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李贤注:“谢承书曰:稚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乾以裹鸡,径到所起冢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后遂以“只鸡絮酒”谓以菲薄祭品悼念亡友。 见“只鸡斗酒”。 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 同“枝布叶分”

36、。 谓详尽而有条不紊地辨别分析。 树木的枝梢上生根。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 喻派生、繁衍而出者。犹言节外生枝。 喻头绪纷乱。 见“枝附叶著”。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 枝叶附从于树干。比喻依附的部属。 枝条附着树干,影子随从形体。比喻追随模仿。 同“枝布叶分”。 亦作“枝叶扶苏”。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比喻兴旺发展。 见“枝叶扶疏”。 比喻相互扶助。 谓繁冗芜杂的言辞。 谓繁冗芜杂的言论。 犹枝叶相持。 比喻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意外地发生岔子。 犹言寻根究源。 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 东汉观记孔奋传:“奋在姑臧四年,财物不增,惟老母极膳

37、,妻子但菜食。或嘲奋曰:直脂膏中,亦不能自润。而奋不改其操。”后即以“脂膏不润”喻为官廉以自守,不改清操。 见“脂膏不润”。 谓艰辛劳作。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执行法令坚定如山,毫不容情。 为人作媒。 见“执迷不返”。 亦作“执迷不反”。犹执迷不悟。 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犹执迷不悟。 谓操持家务。喻为人妇。 手持经书反复质问,以求解惑。 见“执鞭坠镫”。 亦作“执鞭随镫”。谓服侍别人乘骑,多表示倾心追随。 比喻言行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比喻官运亨通,直登高位。 上下一贯。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形容陡直。 犹言哑口无言。 语出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38、谓内心正直、行事方正。 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直言无讳”。 同“直言极谏”。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同“直言极谏”。 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直言无讳。 说直话的人会惹祸。贾,买。引申为招致。如:直言贾祸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明哲保身的人大都缄口无言。 形容发怒的样子。 亦作“直眉睖眼”。竖眉瞪眼。形容眼神发直。 见“直眉楞眼”。 发怒貌。形容发呆的样子。 同“直截了当”。 同“直截了当”。 任着自己的性情径直去做。语出礼记檀弓下:“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孔颖达疏:“

39、谓直肆己情而径行之也。” 按照正道行事。 形容说话、做事不绕弯子,干脆爽快。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回避隐瞒。 形容向前突破,不可阻挡或毫无顾忌地乱冲乱闯。 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刑昺疏:“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 质朴无文采。 谓培植善者,倾覆恶类。 犹植发冲冠。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 见“植党营私”。 谓拉帮结派以谋求私利。 战国策齐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原指人臣各为其主。后用以比喻嫉妒贤才。 意谓各为其主。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武”字从“止”从“戈”。意

40、谓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见“止渴思梅”。 南史徐勉传:“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谓只可谈风月之事。后以“止谈风月”为劝阻他人勿谈公事或政事之典。 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有这一家。后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亦作“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 见“只争旦夕”。

41、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的片面性。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 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世因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喻持之以恆,终必有成。针,同“针”。功,亦作“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

42、人。 见“指山卖磨”。 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 见“指天誓日”。 谓上占三光,下知分野。伸指上下左右挥动。道教敕勒之术。讲话时助以手势,态度激切。谓发誓赌咒。 指着天、日发誓,表白心迹。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见“指不胜屈”。 谓不久即可实现。 见“指日可待”。 谓不久即可成功。 见“指日高升”。 谓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见“指手划脚”。 亦作“指手画脚”。说话时做手势。多用于形容放肆或得意。比喻乱加指点批评。 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 谓谈论时以手指比画。 见“指天誓

43、日”。 指出其人的姓名。多指对人公开批评或攻击。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见“指东划西”。 犹言东拉西扯。谓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见“指东话西”。犹言指桑骂槐。 亦作“指东画西”。谓说话东拉西扯。比喻说话时以手势比画动作。 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 谓故弄玄虚。 犹声东击西。 指点解说,破除疑问。 见“指桑骂槐”。 亦作“指桑树骂槐树”。亦作“指桑说槐”。比喻明指此而暗骂彼。 犹指桑骂槐。 见“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

44、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见“指麾可定”。 形容指挥调度时胸有韬略,稳操胜算。 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 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指为亲戚,假托故旧。谓攀附有权势的人。 见“指猪骂狗”。 谓虽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千里。形容行路之难。谓虽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千里。形容相见之难。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谓相距很近,

45、却象远在天边。形容相见之难。 语本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原谓天鉴察不远,威严如常在面前。”后以“咫尺天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 同“咫尺天颜”。 南史萧贲传:“扞贲呴能书善画,於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谓在短小的画幅内,能画出寥廓深远的景物。后亦形容在短小的篇幅内,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未壮的牛马,喻人年少。 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战国策齐策三:“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后用“趾高气扬”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形容人数之多。 见“趾踵相接”。 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谓志向大而能力

46、低。语本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形容志向远大。 谓志向远大,不株守于一地。 犹志在四方。 谓志趣思想一致或事业相同。 犹志得意满。 犹志得意满。 志气高昂而自得。 犹志得意满。 形容得意满足。 犹志大才疏。 犹志得意满。 见“志骄意满”。 犹志骄意满。 形容得意骄傲。 谓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身体伛偻影子也就弯曲。比喻有因必有果。 谓心存疑问向人提出以求得解答。 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接近之便烫手。比喻权势气焰之盛。 比喻白费气力。 皮肤晒焦,足部冻裂。形容农民耕作的辛苦。 后汉书徐穉传“穉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穉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乾以裹鸡,径到所起冢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谓以棉絮浸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