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2689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三、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学校里教给学生的应试的知识,在学生毕业之后不久就遗忘得差不多了。学生们在学校这么多年的宝贵时光,就花在这最终很快地被他们的大脑像清除垃圾一样 清除掉的无用的知识上。有时候我们纳闷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学那么浅,甚至他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在玩,没学什么知识,在浪费时间。而我们虽然僵化一些,毕竟 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会解题了,知道了一个概念,记住了一个公式,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收获。但是再过十年看看,我们的那些曾经教给过学生的知识在 学生的头脑中还剩下多少,我们就会理解美国人的教育方式了,而我们却在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创造性和对

2、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并扼杀掉,才是 我们的最大损失。这种应试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还在以学生考到多少分数为喜。教师所关心的,是他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这次考试中考了几分,如果平均分比隔壁班级高 了几分则喜形于色,低了几分则忧心忡忡;家长所关心的,不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到多少东西,而是今天考了几分,考得好则喜上眉梢,考得不好则脸色铁青。在某些 时候,追求高分甚至成了目的,以至于有些学生铤而走险,考试作弊,一旦被抓住,便被认为是“毁了前程”。可是,就算他没被抓住,他便有了“前程”吗?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专业知识当然是要学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分支越来越多

3、,隔行如隔山,像以前那样在好几个领域都精通的人才现 在是很少了,因此,学生过早就学非常专业的知识,以很早的年龄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为荣。我们的青少年专业人才的培养似乎也很见成效,世界青少年学科竞赛的 大奖也屡屡落入中国学生囊中。看起来我们在青少年这一年龄层次在世界上应该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是为什么总是出现“小时了了、大必未佳”的结果呢?那些青 年时代的精英为什么年龄大了之后就相对平庸了呢? 中国足球界很早就反思过这个问题。在青少年这个年龄层次,我们常常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很早就打入过世界前八强。也涌现出一些被世界舆论称之为“未来之 星”的人物,但是其他国家的“未来之星”后来果然成了著名球星,而我们

4、的“未来之星”不是暗淡,就是陨落了。足球界的反思结果是在青少年的培养过程中太过 于强调早出成绩,以至于“揠苗助长”,抑制了小球员的创造性,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反而是得不偿失的。只看眼前,不管将来,足球界的急功近 利与教育界是多么的相像啊!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一文中这样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 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 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每次看这段话,都受到很大的震动。

5、爱因斯坦的用词是尖锐的,但是却是一语击中要害。这个要害便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 弊端,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绝对不会知道几十年之后我们中国教育的现状,那么便是我们自己通过努力而硬生生地撞倒了他的枪口上,我为此而难过,这是我们的中 国教育的悲哀。 也许我们以前专业知识实在是太过缺乏了,在很多贫困落后的地区,会识字就能被认为是有文化,可以做老师。因此造成普通老百姓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无比崇拜,可是,专业知识真的就是一切吗?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这些专业的知识吗?答案并不如此。 我们看一下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世界是综合的。当初人类为了认识世界而把世界分裂开来,进行抽象地分析。早先,人类对世界的研究是浑

6、然一体的,到了近 代,人类进入了分析的时代,才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先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来又把自然科学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 学、天文学把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可是世界本身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改变,世界依然是浑然一体的。专业知识 的精细化造成了知识的割裂,造成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反而不全面或者不准确。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知识是知识,生活是生活,学生没有想到二者之间会有什 么关系。 随着社会分工与科技的进步,学科日益精细,课程由孤立分化的学科组成,教材体系基本上是分科型。近年来,科学的发展出现新动向,各学科之间横向延伸, 形

7、成了综合化的趋势。人们意识到以往对知识和学科的细分是片面的,于是对于知识的学习重新进行审视。发达国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的专业概念已经越 来越淡化,通识教育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逐渐适应这个潮流,我们的基础教育却有些滞后,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虽然最近综合理科、综合文科、文理综合的 课程也开始出现,但是学科的痕迹仍十分浓重,真正的还世界本来面目的综合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成为一个明显的问题而凸现出来。据说浙江省早先进行理科综合教学改革的时候,综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的教材,上课时三 名教师轮流上课。这样的综合不是把一些互不相容的东西掺在一起又是什么?可是现

8、在我们缺乏在学科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的教师,不要说文理沟通,即使文科与文科 之间、理科与理科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的都很缺乏。教师的培养是旧式教育的结果,这些教师又不可避免地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培养综合的教师、开设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的学生。这便是我们的目标了,然而这便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了吗?即使我们把这些知识都综合了,我们 也成为了综合性的教师,我们仍然会碰到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就像世界不因为我们对学科的划分而改变其综合性一样,学生也是一 个综合体,作为课程的学习者,课程的设置当然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有多大,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还有待研

9、究。很长时间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 问题:为什么我们有许多好的理论,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收效甚微?许多专家严密论证过的理念,在实践中却总是无情地被雨打风吹去?真正的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 有一次去医院,我无意中看到了刻在墙上的著名医学专家林巧稚医生的一段名言:“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医生 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凭医学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而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我见了这段话如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对林 巧稚知之不多,但是就因为她这段话我却要深深地崇敬她。林巧稚不但是技术专家,而且是非常高明的技术专家,可更高明的是,她领悟到一个好的医生

10、绝对不能仅 仅做“纯技术专家”,否则,他是看不好病的,也最终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我立刻就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所谓的“技术专家”的教师是很多的了。可惜的是,许多专家都是“纯技术专家”,他们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有理论,能诊断,能开处方下药,但是这些药都只是理论上的有效,具体作用如何,又是另一回事。 我想起了长春的三好学生不幸早夭的事件,我想起了甘肃的中学生集体自杀的事件,我想起了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的事件,类似的事件很多很多。这些学生 在学校里面究竟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有可能他们都是不错的学生,可是为什么却不能适应这个世界呢?知识的综合化是一个趋势了,我们试图把世界的本来面目教 给学生

11、,可是,就算知识将来又都综合在一起了,教育的问题便都解决了吗? 我回想起爱因斯坦的那段话,我终于领悟到我们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的知识,而是使他们成为和谐的人的知识,使他们适应这个世界的知识。学生是活 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机器,不能用理论上的结论来要求他们。学生千变万化,他们自己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他们不成熟,会犯错,有高潮,有低谷。他们也 许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或综合知识,却心灵沉重,压力重重。在知识重要、大行其道的年代,也许那位黄土高原之上,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倚在墙边,白发苍苍的老 汉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反而比我们的学生更直接、更朴素,他的身心比大都市里的学生更健康、更和谐呢!我为此而深深地困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