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庄公.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3278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看鲁庄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看鲁庄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看鲁庄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看鲁庄公.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看鲁庄公我看鲁庄公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一文,以极其简洁的语言,以对话为主的方式,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前战后的论述,表现了曹刿深远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课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鲁庄公的存在是为了给曹刿作陪衬。这是许多参考资料和有关评析文章较为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鲁庄公尽管不是一个十分圣明的君王,但是,把他作为一个庸君,“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实在有失公正。细细地揣摩课文内容,也不难从鲁庄公身上发现有许多可取之处。 首先,鲁庄公能够打破等级观念,虚心纳谏,唯贤是用。 曹刿乃

2、一普通武士,鲁庄公则贵为一国之尊,两者有着何等的地位悬殊!假如鲁庄公不能打破常规,消除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将无一官半职的曹刿拒于门外,那么,也就没有了日后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许历史将会改写。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屈驾接受了曹刿的“请见”,而且还诚恳地回答了曹刿的一系列询问,一点也没摆君王的架子,显得是那么的随和虔诚,俨然是在对知己者促膝谈心。他还进一步接受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要求,很亲密地“与之乘”。 作为一国之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不能不让人敬佩。战争过程中,鲁庄公虽多次出现“将鼓之”、“将逐之”等急躁冒进的念头,但当曹刿及时阻止后,他并没有坚持自己的错误,一意孤行,而是听从于曹刿的决断,

3、把长勺之战的指挥大权交给了曹刿。正是因为鲁庄公的开明之举,才使得曹刿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可以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是曹刿和鲁庄公精诚合作的结果。 第二,在鲁庄公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国民意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尽管鲁庄公战前未曾深谋远虑,面对强大的齐国,应战的条件尚不成熟,“公将战”难免显出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仓促和盲目;但当敌国入侵之时,能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亦属捍卫国家尊严的正义之举,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当曹刿“入见”后,向鲁庄公询问“何以战”的条件时,他能够列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取信于民的举

4、措,至少可以证明他的头脑中还装着老百姓,他的统治还算是仁政的,这与暴虐的纣王、秦始皇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鲁国“可以一战”的重要政治前提。 第三,鲁庄公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者的圣明。 长勺之战胜利结束后,“公问其故”。评论家认为这又一次显示出鲁庄公的“鄙”战争胜利了,而国君还“不知其故”!乍一想,似乎有理;细一琢磨,我们何尝不能看到他的诚实的一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公”能“问其故”,这证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的一面;但他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羞于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除了具有谦逊的胸怀之外,更需要有一种战胜虚伪的勇气!其实,鲁庄公完全采取种种“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但他并没有那样做。鲁庄公的这种圣明之举,是不少国君乃至许多王公大臣以及诸多自以为是的人难于做到的。 在我看来,鲁庄公何“鄙”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