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蔺相如.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3292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蔺相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眼中的蔺相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蔺相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蔺相如.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眼中的蔺相如 我眼中的蔺相如 从舍人到大夫,可以说,蔺相如的成名并非偶然。临危受命,要的是他的自信与勇气;完璧归赵,要的是他的谋略与胆识。如果说完璧归赵是机遇,那么机遇理应青睐有准备的人。 受王召见,相如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只为诚抒己见,可见其所恃之大。“王必无人,愿捧璧,往使。”多么干净利落、看似简单分量却极重的话!“初出茅庐”的他怎不知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事情很可能有以下几种结果:秦占璧玉,赵不得城;玉碎人亡,命失秦疆;玉还人殁,赵人嗟叹。那样,相如便成为“牺牲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然,他自信,他智慧,一切似乎早已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了。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太史公评

2、道。作为士,相如有自己的原则,恪守着内在的准则。作为使者,他亦明白在任何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国家的尊严、利益,已经在一瞬间凝聚在璧与人上,是可谓宁为玉碎,不为苟存而辱使命。这才是国士之风。 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不失齐之风范,士之忠者也;平原君重士而轻妇,杀妻以留客,士之义者也;季布一诺千金,为人所称道,士之信者也。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苍鹰击于殿上。此为士之大勇也。忠、义、信、智、勇,皆为蔺相如之操德,故相如可彰,可叹,可敬也,况完璧归赵之举哉? 秦国绝对不可能用十五城换璧,这一点从司马迁所述中可以清楚看出。所以秦王设九宾,斋而受

3、璧,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其目的在于“绐璧”。蔺相如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明白自己的使命不在于索城,而在于保璧。如何才可万无一失,便是“绐秦王”而阴还璧之赵。有人问,这不是不信之举吗?讲“信”的人,在对待不信之国时,为什么还要谈“信”呢?以此来讽不信之国方才快哉! 明代王世贞说:“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我暗笑之。一个常说谎的孩子,说了一次真话就称为“直”吗?忠心之人,被迫说了一次谎,就“曲”了吗?秦之不信久矣,天下皆知。仅仅是秦国自己叫嚣自己为“直”,天下诸侯谁会理睬?蔺相如完璧归赵是防患未然,是结合当时情况作出的决策,何“曲”之有?王世贞想象力也够丰富的,又言:“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

4、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听起来似乎挺在理,也具有逻辑性,仿佛蔺相如完璧归赵,完全是一场战争的导火索,一个国家的丧钟。但要注意,秦王不是意气用事、身死异国为天下笑的楚怀王!他会如此轻率地单单为了一块玉璧而伐赵吗?即使秦王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玉璧”,那么秦赵之战也绝非长平之战!廉颇尚在,焉有赵括之流?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可凭空而论。 正是,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历史是严肃厚重的,客观存在而无法改变的,是不容许有“假如”、“要是”等字眼来亵渎的。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去珍藏这份厚重的文化在心中,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得到启发,从一个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财富读史使人智慧。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大智大勇,是果断灵活,是深谋远虑,是国士之风。 我们应赞誉他,学习他。作为旁观者,尽管会有更好的办法,能让“完璧归赵”更精彩,更妥贴,但我们仍要尊重古人的不当之处。我们还没有“指手划脚”的资格。 包括蔺相如在内的一切成为历史的或即将成为历史的人都会这么说:“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