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建筑特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3358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建筑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战国建筑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战国建筑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战国建筑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战国建筑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建筑特点.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战国建筑特点一、战国建筑简述 远古祖先曾“构木为巢”或在天然洞穴中居住。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已普遍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顶盖用树枝构筑,屋内设火塘,沼泽地带则有干栏式建筑。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和框架式结构的高度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 殷代甲骨文已有、,屋顶均为人字形,下有墙、柱,屋盖可能用茅草铺成。考工记说商人“四阿重屋”,说明殷商已有四坡二层的复杂建筑形式。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发现大型宫殿遗迹,郑州商城宫殿夯土台基长80米,进深14.5米,柱础用石料或铜质,建筑物本身由木梁、柱、门窗和夯土墙构成,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西,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自商周到

2、清代三千多年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这种榫卯结构,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中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凹榫,又有卯眼。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说明这种建筑结构乃是我们先人的独立创造。 二、城市规划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古代建筑的宏大

3、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传说鲧已筑城,近年河南登封王城岗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都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迹,均由夯土筑成。郑州商城夯土墙现存高度有四米,最高达9米,基底宽6米,夯层厚8�10公分。据勘探,整个城墙长七公里,略成方形,均版筑而成。洛阳周代都邑呈不规则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记“方九里”,“王宫居中”的记述相符。战国城邑方圆千丈,户以万计,如齐国临淄有七万户,分内、外城;燕国的燕下都也分内、外城,东西长8300米,南北长4000米,主要建筑物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成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完整建筑群,城内还有陵墓区

4、、手工业作坊区等。 赵都邯郸故城,系不规整的规划布局,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是赵国的宫城,平面呈曲尺状,由“品”字形布局东、西、北三城组成总面积达512万平方米,周围残存高38米夯土城墙,四面各有23个城门遗址。城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基台,系宫殿遗址,呈左右对称形式,主次分明,有尊卑之分。位于中轴线上的龙台规模最大,长285米,宽265米,高19米,系主体宫殿基址。大北城位于赵王城的东北部,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6100米,东西宽4000米。城内有制骨、冶铁、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商业区和居民区。特别是城内东北部,还保留有“丛台”中的一座遗址。 三、建筑材料以及内部结构 建筑材料的发

5、展对建筑工程有重要的意义。西周已用瓦,如召陈村遗址的三座房屋周围都有瓦片堆积,有板瓦、筒瓦等,西安客省庄遗址还出土有屋脊用的人字瓦。春秋以后,瓦的使用更为普遍。秦国还有青铜铸造的“全杠”,作为梁柱结点和装饰之用。 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的发掘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建筑在夯土高台的台榭建筑,夯土台上设置有陶制的排水管道,速使用了铺地的平砖和非承重的空心砖等。 西周青铜兽足方鬲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栌头、门、勾阑;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案、 四角铸出精确优美的斗拱形象。由此可知当时建筑己使用斗和拱。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

6、以瓦。砖和彩画出现,关于彩画最早的记载是论语公冶长中“山节藻棁”一语,意为如山形之斗,饰以海藻形花纹的短柱,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柱子表面已绘有花纹。 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砌的承重山墙。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护作用;湖北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普遍应用。至此,

7、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高台建筑发展,战国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许多城内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足见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代 建筑也未曾落后。现存一些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保存着线刻的建筑形象,是现知最古老的建筑立面图(也许是断面图),有踏步或坡道、屋顶、柱、梁,根据细部仍可断定是纵架 我国古人席地而坐,有类于现代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四、代表城

8、市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有很大变化。春秋时期,城邑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有关筑城立邑的记载史不绝书。国土有限、实力平平的鲁国,自隐公至哀 公的200余年间,见诸春秋、左传记载的筑城、修城、扩城活动就有20余次,由此可以想见诸侯大国的筑城情况。城邑的增多表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都 邑或某几个核心城市。春秋城市的规划布局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沿用西周时期的旧制,有的则突破礼制约束。战国时期,城市数量空前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前更加显著, 兴起了一批重要的商业城市。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齐国的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安阳(

9、今山东曹县东)、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燕国的下都(今河北 易县)、涿(今河北涿县)、蓟(今北京市西南)、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韩国的郑(今河南新郑)、阳翟(今河南 禹县)、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楚国的郢( 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宛(今河南南阳)、寿春(今安徽寿县)、陈(今河南淮阳)、越国的吴(今 江苏苏州)、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北)、卫国的濮阳(今河南濮阳南)、秦国的雍(今陕西凤翔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周室的雒阳(今河南洛阳),都是当 时有名的大城市和商业都会。3有些并非诸侯国都城的城市规模甚至超过春秋诸 侯国都的水平。战国时代的城市有商业市区,市区四周有市门,早启晚闭。齐都临淄是战国 时代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纵横家苏秦对临淄的繁华景象有这样的描述:临淄城中有7万户人家,成年男子就有21万。市民悠闲自在,“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 鸡、走犬、六博、NFD23鞠者”,音乐、杂耍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多,以 致常常车轮相互碰撞,街道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