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4107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抛锚式教学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 猴嘴中学 朱慧琴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的领导下开发的。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教师预先教授一些知识是为了提供帮助学生继续前进的资源和“脚手架”。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搭建“脚

2、手架”。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脚手架”。“脚手架”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是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地提高。2.围绕“锚”来组织教学。围绕“锚”组织教学,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亲自实践。“锚”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抛锚式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的问题解决有几个优点: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资源以完成任务要更易于掌握;第二,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首先围绕某个“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作好完成任务的

3、准备;第三,“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积极地参与;第四,“锚”提供了学习者自我敏感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保证他们尽可能地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1.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和交流经验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2鼓励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创设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因为“锚”中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单个学生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而合作学习是必要的。3“锚”的可视性特征使学生易于参与小组合作,即使学业不理想的学生也能为小组学习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获得同伴的尊敬。 案例: 一 在情境教学中,问

4、题情境是“锚”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一个一个呈递进关系的具体问题,将学生引导学习的目标上来的一种探究式教学。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情境就是“锚”。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条件时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 小明同学站在操场上距旗杆50m的地方,他伸直手臂把手中的钢笔竖直,然后顺着笔与旗杆的方向看去,发现钢笔恰好遮住旗杆。他知道自己的臂长是0.6m,钢笔长0.18m。利用这些条件,他求出了旗杆的高度,他是如何求出来的呢?请根据你的理解画出示意图。 这是我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经常见到的目测问题,它在工业生产、交通建设和军事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创设情境的问题呈现了诸多信息,为学生提供如何搜集、选择和解释其中有效

5、信息,用图形和符号描述实际问题,进行合理推断和猜想的机会。这样通过问题引领式的“锚”,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目标上来,学生围绕这个“锚”来学习新知识。 二 问题定向 主动探究 代数中的很多内容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 3=? 1 3 5=? 1 3 5 7=? 1 3 5 7 9=? 1 3 5 7 (2n-1)=?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

6、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果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适当提示,如画出正方形点阵图,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也可让学生思考已知算式1 2 3 4 2n=n(1 2n), 2 4 6 8 2n=2(1 2 3 4 n)= n(n 1) 与1 3 5 7 (2n-1)=?的关系,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到规律。 在这里学生可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多种组织形式,通过观察、类比、实验、猜想和合情推理等方式来解难释疑。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往往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先前的解答模式,去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双方的合作,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那么学生

7、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内化,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教学中的锚,它是在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通过对这些“锚”的反思、解决,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三 交流评价 探究结论 在学生探索、尝试、归纳、交流形成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尝试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或给某一类型的问题找出规律,学生表述不全或不准确的地方,教师给以补充和完善。如在上例中在学生探讨结束后可这样问: 师:上图中ADE和ABC相似,满足什么条件? 生:平行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师:如图,你能说明这两个有两角对应相对的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生1:相似,利用定义。 生2:

8、把小三角形移到大三角形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尝试、说明移动的方法 得到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师:这是类比哪一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生:ASA、AAS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1:类比SAS可得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生2:类比SSS可得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生3:类比HL可得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在本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观点即时发表出B E F E C F A D 来,并做到及时纠正和肯定。教学过程要围绕知识的逻辑化形成过程及推理论证过程展开,使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概念,掌握课题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及

9、推理论方法。 四 理解深化,突破创新 这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教师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通过适量的,有典型性、启发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教师通过启迪,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解题途径的意境,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得到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如在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条件中可添加 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且PCD是等边三角形。 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CPPBD; 当ACPPBD时,试求APB的度数。 解:由PCD为等边三角形, 故PCDPDC60, 从而ACPPBD=120 o, 若要ACPPDB, 必要ACPC=PDDB o从而 ACDBPCPD, 又PCPDCD, 故CDACDB时ACPPBD 由PDBACD 所以ADPB,APCB, 又因为AAPCACP180o, 故AAPC60o, 又CPD60o, 故APBAPC+BPD+CPD=120o 总之,教学中的锚关键在于你怎样抛出这个“锚”,锚抛得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主观能动性就强,学习的效果也最佳,这个“锚”要抛到点子上,要抛到要害上。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好这个工作,尽可能设计好教学中的锚。如果能充分发挥好“锚”的正面作用,我们的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