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拓展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拓展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 空间是哲学术语,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广义地理解,学习空间既指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一种外部环境;又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容纳度,一种内部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真正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充分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自由广阔的空间中,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心理空间。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学生对
2、某一活动的心理容纳程度,即是否乐意参与这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各自角色的转变。只有对学生的尊重、平等的交往,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自由,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就不会产生逃避的需要,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彰显学生个
3、性。真正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意愿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面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孩子。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回答得圆满时,用恳切的语言伴以赞许的目光:“真棒!真爱动脑筋!”对有创意的回答更是面带笑容用响亮的语言加以肯定:“你真聪明,这个想法好,老师欣赏你!”当有的学生不敢发言时,我就鼓励他们:“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说错也没关系,敢说就说明你已有进步。” 对于答错的孩子,我并不急于判断,而是面对别的孩子:“你们还的别的想法?谁愿意交流一下?”经常指导激励,现在我们班9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争取机会。 3、创设
4、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火花。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 我依次出示:(1)用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剪、折再量);(2)圆形纸片的周长如何测量?(不能剪、折,在直尺上转动一周);(3)圆形游泳池的周长怎样测量?(不能转动,用卷尺测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一一解答,学生已面露得意之色。这时教师出示一根短绳,一端拴有小球,甩动另一端,(4)这个小球甩动形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至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继而进一步研究圆周长与直
5、径、半径的关系,最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均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 二、优化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习材料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和内容。学习材料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不能成功,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果过易,思维强度不够,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善于分析学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 1、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以静态的方式来呈现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经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掩盖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课本”作为知识呈现载体的缺陷所在。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中“平均数问题”是学生首次接触,对“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是理解
6、的一个难点,书本是这样呈现的: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这样的呈现方式,直接呈现了知识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学生很难理解“移多补少产生平均数”的本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创设情景: 师:有一个长方体容器,用3个闸门把它四等分,里面盛上了高度不同的水。 启发想象: 师:如果抽掉闸门,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汇报小结: 抽掉闸门,水就会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最终水面高度趋于相等,这个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象这样,几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
7、数,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这样的安排,化静为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交流与探索的空间。 2、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而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材料,还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应追求“大气”,要增大问题的坡度,让学生有更多探索和发现的空间,但同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 ,让学生通过努力摘得到“果子”。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提供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教材上的要求)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来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底和高与
8、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的问题有:(1)难道一定要两个三角形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一个三角形行不行?(2)就算是用两个三角形来拼,学生自己会挑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而实际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在好多种: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略);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略);可见,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地突破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上例中,我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学习材料:其中有完全相同的、不相同的三角形若干,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
9、或几个,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来研究转化后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关系。在学生进行经历尝试的失败、艰苦的思考、同伴的帮助下,最后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引入开放式数学题材 要引入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用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这是一道条件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综合
10、开放题。学生通过操作、测量、想象等一系列努力,想出了4种围法,即4种面积与周长。 长7厘米,宽1厘米; 长6厘米,宽2厘米; 长5厘米,宽3厘米; 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 至此,教师还应追问:你能从这几种围法中发现什么规律? 无论何种围法,周长不变。 最简捷的围法:16厘米的一半是8厘米,即长、宽之和为8厘米,这样能分解出几种不同的组合,即能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在几种围法中,长、宽数字越接近,面积越大,其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这时,若将原题中的“16厘米”改为“14厘米”或“18厘米”,再让学生解答,学生则很快能作出正确的解答。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孕伏了
11、新的知识与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优化学习过程,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1、非线性的教学流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较多是以线性的形式体现,教者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强调“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教学完全是顺着教师的预先设计的进程进行。非线性的教学流程应该是多维、灵活、开放、活动的,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而动态生成的。学科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性,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则决定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新的生成性目标的非预设性,非线性的教学流程为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极
12、大的自由度,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因为只有经过了独立的探索,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才能产生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对别人的意见作出判断,给予评价,而不致于因从众心理,而成为某些优势学生的“一言堂”,数学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中心,只有通过同伴的优化整合,学生个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才能
13、转化为小组合作的成果。而现实问题是,教师重视并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而往达不到满意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二是不善于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作出积极的响应。因此,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拓展学生合作的空间,显得相当重要,教师应该恰当把握学生小组学习的时机,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敢于放手又善于指导,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 3、开放式的学习途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但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但并非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社会这个环境中,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
14、上的“课堂”内,而应该把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的“大课堂”。 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来自于书本,也不纯粹由老师提供。应及时引导学生收集和发现,作为学习的素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学生收集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百分数材料:如衣服上的标签、颜料上的包装、药品的成分等等,作为学生课中学习的材料。 其次,学习学习的场所不仅仅在课堂,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延伸到课外。例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画正字收集运动数据”的方法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从身边生活中找出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来,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阐明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种有
15、价值的方案,如:“对练塘镇各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小学生收看电视节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等等。 在谈到“对练塘镇各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时,学生们说:上学安全问题一直是老师、家长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影响学生上学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道路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道路的车流量急增,我们在上学期间经常遇到交通堵塞、车辆相撞的事件发生,特别是在几个路口,如校门口、练塘大桥、十字路口等,这样的现象还相当多,所以我们想调查这方面的情况。 可见,通过课上相关内容的铺垫,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欲望,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相当的价值。 在上例中,学生们走上各个路口,实地收集来往车辆信息,有的还上网、进图书馆搜集有关车流量与交通安全状况的材料进行对比和引证。尽管调查的方法不一定很科学,收集的数据也不一定绝对的准确,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往,提高了综合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走出传统课堂的束缚,以生为本,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