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l、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
2、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
3、,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第 1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拔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拔罐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
4、,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为
5、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第 2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嗽咳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空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证 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
6、用。 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拔火罐操作 l、患者宜采取躺卧姿势,切不可乱动以免罐子由身上坠落。 2、罐子宜拔于皮肤平滑之部
7、位,应避免有皱襞,突起,尤其是有骨头的部位,最适于拔火罐的部位是肌肉脂肪层厚、血管较少之处。男子之前胸部、女子锁骨下部、乳房下部、男女之背、腰部皆适于拔火罐。肥胖者、脂肪过多者第 3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拔于肩胛骨、侧胸部皆可,需要时可拔于臀部,大腿及其他部位。 3、保护患者,勿使着凉,避免吹风。 4、向下取罐子时,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空隙,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必须选择未拔过的空隙地方施行。 拔火罐禁忌 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请勿尝试
8、拔罐,否则可能引起问题: 1、心脏病 2、血友症 3、全身浮肿,急性外伤性骨折 4、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 5、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6、高热不退、抽搐、痉挛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10、四个月以上之孕妇。六岁以下之儿童及七十岁以上之老人。 虽不是绝对禁忌,但应选择小口径的管子,拔罐数目要少,距离要远,操作时应特别慎重。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中医拔罐疗法的一种,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第 4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
9、术操作规范 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又分为多罐和单罐。 留罐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罐具,如确实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发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垫在拔罐口下面,以防漏气或选取异型拔罐。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再拔罐。 2、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应先选用小拔罐,并小用拔罐,轻刺激。 3、罐子拔上后不要移动体位,在使用多拔罐疗法时,拔罐与拔罐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不宜排列过近。 4、高热,昏迷,抽搐等急性,危重病人应先明确诊断病情以免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5、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儿小时或数日后,可消散。 6、起罐后
10、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敖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7、患者精神紧张,饥饿,体位不当,或拔罐吸力过大时,患者有时会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等现象,此为晕罐,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后如仍不缓解,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8、拔上拔罐以后,须询问病人感觉怎么样,如有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的感觉都属于正常反应。如病人
11、感觉过紧灼痛。难受可能是吸拔力过大或此处不适宜拔罐,或改用小拔罐。 第 5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9、拔罐,起罐时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闪罐法 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用9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火柴或酒精灯等。 1、选择部位。 2、用镊子夹1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
12、些较虚弱的病证。 1、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 2、以皮肤红润、充血甚或淤血为度。 3、采用闪火法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入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走罐 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第 6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13、走罐术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走罐术前准备 1、定位。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取穴定位,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消毒后拔罐。 辨证施术 1、掌握拔罐吸力。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
14、,或采用“中、小号”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火罐吸拔,或者用好轻松真空罐具。 2、启动走罐术。术者一手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第 7 页 共 8 页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
15、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走罐的注意事项 l、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真空罐。 禁忌人群 白血病,皮肤过敏溃烂部位,大血管心搏动处,五官前后二阴部位,孕妇月经期间神经错乱者,6岁以下儿童。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