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058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下自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放下自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放下自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放下自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放下自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下自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下自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放下自我二、觉察 觉察是通达真我、回归本体的必经之路。觉醒、觉知、觉悟、觉明,从自觉到觉他、直到不觉而觉方可走近真我。人们为什么要觉醒?因为看似清醒、智慧的人类是昏沉的,人类的思想、作为已经偏离了本体。人们为什么要觉知?因为人类不晓得掌控自己的往往是情绪、欲求,更不知道心念灵魂之本质。人们为什么要觉悟?因为人心本佛心,人性本具佛性,人因心魔而偏离了真我,因此要找回我心。人们为什么要觉明?因为我心本空,没有净染,也没有善恶,没有爱也没有恨,世人皆被无明所困。 觉者、智者乃为人佛。 、觉知我心 1、心是空的还是实的 心是空的 心是身与灵结合后的产物。心思、心情、心念、心结、心锁、心态、心胸与心相关

2、联的都是意识形态,随时都可不在。 心是实的 心的存在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心酸、心碎、爱心、信心、诚心、关心、用心心又是无处不在的。 心既是空的又是实的 空的心是指心无形无态、无念之时心就不在;实的心是指心从未离开过、心与生命同在。得出这种结论是以相观心。结论者本身带有空与实的概念。 心即不是空的也不是实的。 空与实是变化无常的,无念则空,念起则实,不同心念是不同的实、无念之空只是状态之空。得出这种结论是以相的动态变化而论,如若离相空态、无有分别也就不存在实与空。 2、心为何物 心可以是任何物体的影像 心海、心智、心境只要心里想到什么,什么就会浮现出来。 心是幻境情景的母亲 虚妄之心、心想事

3、成存在的与不存在的,梦想与幻想都是通过心产生的。 心是情绪的缔造者 情绪缘自于心,欢心、忧心、伤心、痛心情绪表达着心的状态,破涕为笑只因心念的转换。 心是人之本体 心属于玄元物质,无质无形,可以穿越时空,可以释放能量,可以接收信息,心即是人之本体,也是宇宙本体物质的集合。 心是意识形态的草原 意识形态存在于心的土地,不同意形态的内容在心的土地上生长,构成了意识形态的草原。人文、艺术、律法、有形与无形的要素造就了草原的特色与风貌。 3、昏厥之心 昏厥是人的一种病态,是由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昏厥之心是指心的病态所体现的失去本真的心的征兆。 人心之本真乃空心,空而不空

4、;静寂之心如来之佛性,如如不动;空心映照一切净染,随时修正;不动之心有事应事,无事入静。 我们会发现心很多时候处在动荡摇摆之间,没有定力,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怎样的一颗心,努力验证着、寻找着、辨别着方向,无明之心由无知赐名,善心、恶心、良心、热心心之无明着了色彩,在多彩的世界里杂染,因为无知从来就没有告诉心,你是没有良善分别的。无知看不到以恶制恶得到的善果,更不知道善恶乃因果。无知看到的只是手背,而智慧除了看到手背还看到了手心、看到了整个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 其实心的本体就在原处,要向内、向源头寻找,回到刚刚出生乃至没有出生时的心的状态,那便是如来。如来佛祖、真主、无极母、圣母本为一体,没有分别。

5、昏厥的心会有是非、分别、色彩、嫉妒、美丑这一切构成了距离,远离了本体和母体。 人们习惯于用心、烦心,却很难做到空心、静心,从昏厥之心解脱的最好办法就是放心、放下一切着色之心,素颜空本,宁静至心。 4、静心方可修心 那是一个月高云淡的夜晚,有位活佛静坐在寺庙旁的小溪边,一位游客走近他的身旁,问道:“请问活佛,修心的要领是什么?”活佛静默无语,仿佛他没有听到这番问话。游客又开口了:“请问您听到我的问话了吗?”活佛于是说“我已经听到你的问话,也已经做了回答!宁静就是答案,我的无语就是我的回答。”游客说:“我的悟性还不够,您能不能更具体一点?”活佛只好就着旁边的泥沙地,用手指写了两个字“静心”。游客说

6、“我是很虔诚的向您请教,可不可以讲得更深入一些?活佛又写了一次“静心”。游客看后不知所然,又问道:您就不能为我说得再清楚一些吗?”活佛又一次写下了“静心”两个字。游客依旧有些不甘心,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便对活佛说:“您是不愿教化我,我如此诚心您都不多说一些,看是无缘了!”活佛开口说到:“我已经把全部答案都告诉你了,宁静是我们醒觉的空间;无语可以帮助我们入静;静心是提示我们无念;做到全然的寂静。静心不是看到文字,而是要做到、就在当下做到。游客无语。 5、净心无碍 净心无尘、本体清现,无欲无求、我心自在。 心原本是空的、自然也就是净的;是人们为心添加了无数的内容,使得心越来越沉重。责任心、爱心、善

7、心、慈悲心、包容心、感恩之心人们刻意的把这些心贴上标签:这些心是好的、是美德的塑造、是应该培植和具有的岂不知有好就有坏、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爱就有恨向往、拥有的同时也是矛盾区分的开始,更是偏离本体方向的错位。本体之外的价值体系在左右心念自我纷争,越想静心心越不静,求取净心心难净。 净圣洁,这是观相理解之表态;净空无,这是离相回本之转换;净融合,回归本体,净自然消失。理解了净的不同次第,心也就无碍了。 6、觉察心之喜好 心之喜好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别有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价值观既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又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它决定了个体生命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与此同时,价值观

8、还是群体认同的重要根据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又是重要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 价值意识顺应了人的本能,主导着人的行为反应。生命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从婴幼期延伸至人的一生。价值观随着个体生命成长过程的条件要素以及心智的成熟而不断改变。其过程中所呈现的不确定性、局限性、独立特性、区分判定性是众多冲突的根源,包括一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社会的冲突。 现实中很多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价值意识的反思。生命个体是平等的、独立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当了解了其内容、形式、之差异,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价值意识,从而获得开放性、解除自我封闭的束缚。人的感觉范围、认知深度是有限的。 不同类型的个体生命存在差异。 比如经济型的人具有务

9、实的特点;理论型的人崇尚智慧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社会型的人注重人文精神;政治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意愿,还包括个人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从这种认同中间得到的自我肯定。 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 一个人置身于一个世界之中,它对这个世界有所领悟就会有所表达,这个人在认知过程中伴随着确立“自我”。每个“我”又通过对象化来呈现对世界的认知。每一个“我”就对应着一个世界的认知。无数的“我”就对应着无数个世界。无数的“我对世界的认知也就存在着分歧,加上固有的本能化、经验化、以其局限扩展为普遍的认知,人们在虚假中固化观念意识、这就

10、使得人们很难接近宇宙本真。 每个人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以自我为中心;以意愿为基准;以各自确认的世界观看待事物;自我的世界;唯我的价值形态;分别的客观存在;比照竞争的无明习性;愉悦快感的盲目追求;排他心理的厌恶表现;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情绪构成了自我世界的色彩。世界在自我的心中;在自我的感觉情绪里;自我世界的变化体现于情绪的变化;情绪变成了个体生命的世界主宰;一会是入天堂,一会是下地狱天堂与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理。没有领悟至本体极核的人们甚至描绘出天堂的理想状态,痴想于幻境的逼真,同时也创造了地狱之恐怖无知的人们传承着无明的愚昧,无明的愚昧束缚着本真灵气的个体生命解脱吧人们!放下吧自我!让鲜活的

11、生命在实相的真知里醒来吧! 、觉知情绪 情绪是心之感觉状态的体现,伴随着认知意识过程而产生。是以个体愿望价值体系对应着事物生理反应的心理活动。情绪犹如感觉之流中的朵朵浪花,紧张、愤怒、忧郁、快乐、欣喜所有的情绪都是由不同的感觉状态所引发。 1、感觉 感觉是生命本能的应激反应,它以知觉和感受来体现;知觉以人体器官功能为主,感受以心理状态浮现,分别投影到中枢集成,形成思维或情绪。有的人会由思维转入思考;有的人会直接进入情绪状态。感觉是生命存在的客观要素,生命对于感觉过程的体验、以及感觉性质的区分留存于心理感受,形成了不同的记忆。 人们刻意地追求某种感觉,以满足生理或心理的欲求,而这种刻意追求就偏离

12、了生命的本体,贪欲形成。无形的贪欲左右着有形的生命 正是感觉状态的存在,让人们自觉与不自觉间有了方向,比如饥饿直接威胁着生命,所以人们就要解决温饱,并且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一切能够维系生命存在的物种都成了人类的盘中餐。人类本身就是动物,只是比普通的动物略显高级,每种动物都有着自身的信息场和能量场,信息场的波动、能量场的聚合、物种与物种间的生灭,这一切都是宇宙本体生发变化的写照和产物。 2、文化 文化的形成源自于生命的感觉。文化的最基本表达就是文字、数字、音波。文字、数字、音乐首先是信息;文字、数字、音波同时也是能量;文字、数字、音波伴随生命物质服务于生命,并且影响着生命;文化传承着历史、有着时间

13、的概念;文化左右着事物在空间里衍生。 文化是宇宙本体五要素的集成,信息、能量、物质、时间、空间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便是宇宙本体的精灵。 文化为生命之间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方便,文化也为生命套上了枷锁,文化左右着人们的思想,造就了不同文化的奴隶。若想真正解脱只有摆脱文化的束缚,才能掌握文化的精髓。 文化有其科学智慧的层面,但也有其糟粕需要摒弃,觉悟而智慧的人类已经通达本体的智慧宝殿,历代智者、先知、圣贤已经为人类指明了方向,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真正领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智者、先知、圣贤等师尊们成长过程的语言当成经典,以至于不能得到真传。人类已经偏离了本体很远很远,在回归的路上有无数的阶段,若要找寻

14、捷径,必须了解本体之真相、方可知其终极目标、并在本体的护佑之下圆融通达。 3、世界观 人类在探索与发现中不断成长,又在反复的论证与验证中不断深化,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伴随着科技的脚步正走向本体归真的文明。 宇宙观价值观是人们认识自我的客观前提,也是指导人们行为意识的核心。不同的宇宙观价值观形成了每个生命个体独有的世界观。而世界观的差别恰是生命个体之间的意识差别,意识的差别构成了生命个体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反应,思维、情绪、行为真正影响个体生命的完全是本能的反应与文化的交互作用,精灵般的无形文化深藏于意识形态,与生理本能的应激反应共同作用构成了情绪状态。 4、情绪 情绪有正情绪、负情绪

15、、零情绪。正情绪是和谐顺畅的生理、心理、环境等综合反应;负情绪是由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所带来的不和谐的情绪状态;零情绪是指有情绪的存在却不参与到情绪的具体状态里面。情绪与生命同在,没有情绪也就失去了生命活性。 情绪管理是指人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包含着对情绪的觉知与善用。觉知分为自觉和觉他;善用包含着改变和调动。 生活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云密布,有时风和日丽,有时大雨滂沱;身边的人,由陌生而相知,由亲密而疏远,有相聚也有分离。世事的变迁,一切信息要素的波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或许我们会表现为激动、兴奋、快乐、喜悦、感动、满足或许我们会表现为愤怒、委屈、懊恼、沮丧、迷茫、痛苦、愧疚、烦躁或许我们会冷

16、静观察情绪的生灭,思考情绪的背后将会引发什么? 5、感受 情绪的起起落落带给我们各种体验和感受,这些感受关联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情绪没有好坏,正负情绪都是客观反应,但感受却不同。感受是一种享有,能够满足需求的感受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感觉。那些能够令身心愉悦、与生命个体需求价值同频的各种感觉极容易被生命个体所接纳,反之则泛起不同形态的负情绪,而负情绪又带来负面的感受,对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感受是被动的,是感觉和情绪的波动效应;感受也是可以选择的,知晓了感受来自情绪,有效地管理情绪、掌控情绪、就可以避免不良情绪带来的不良感受。 三、放下 有一位外道拿了二个花瓶献给世尊,世尊说:放下,外道放下了手中的一只

17、花瓶;世尊又道:放下,外道又放下另一只手中的花瓶;然而,世尊还是对他说:放下,外道摊开二手说,我现在已二手空空,还让我放下什么,世尊再度说到:我不是让你放下花瓶,而是放下一切烦恼,当这一切都放下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有一位漂亮的女子站在河边,望着湍急的河水正在发愁。刚好有化缘的师徒二人路过,师傅走过去问那女子:“施主,您一定有什么事急着要过河吧?”那女子回答道:“是的,师傅,我母亲病重,我正急着赶回去探望,谁知来这里却被河水阻拦,正在发愁呢。”师傅淡淡地说:“施主,既有急事,那就让我抱你过河吧。”女子看了看眼前的两个和尚,心里犹豫不决,但一想到正卧病在床的母亲,便应允了。见到女子已经

18、应允,师傅走上前去,将那个美丽的女子抱在怀中,淌过湍急的河水,送到了河的对岸。事后,师徒继续赶路。走了半天路程,年轻的徒弟终于忍不住问师傅:“师傅,不是说出家人是不应该接近女色的吗?刚才你为什么还要抱那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过河呢?”“哦,你是说那个过不了河需要帮助的女人吗?”师傅不经意地说,“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了,你为什么一直在紧抱着她不放呢?”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没有回程的单程旅行。鲜花和荆棘,阳光和风雨,喜悦与悲伤,失败与成功,都是我们路上可能遇到的风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烦乱起来。学会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19、能够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 只有该放下时放下,我们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说到布袋和尚也许没有人不知道的,他背着一个布袋,笑口常开,走遍大江南北,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往哪而去?关于他,有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诗: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有一次,保福遇到布袋和尚,听说布袋和尚修行很高,于是上前请教。保福和尚问布袋和尚:“什么是佛法大意?”布袋和尚并不回答,只是放下布袋,双手叉腰站着。保福又追问:“就

20、只是这样吗?或者还有更深层的意境?” 布袋和尚背起布袋就走了。 先要放得下自身的障碍与执着,才能背负起更大的责任与重担。 一)、放下自我: 1、自我是什么? 自我是小我的感觉。小我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人格。小我是一切都以个人为中心,以自我的感觉和需求为满足。小我自以为是,小我会以自我的文化判定事物。小我始终都有一个我存在,有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文化的束缚;有我的存在就不能够与其他生命高度融合;有我的存在就永远生活在自我的世界 2、自我会在意什么? 通常人们在意的是有没有人爱我、关心我、尊重我,我有没有生存的基本保障,在他人眼中我是怎样的人,这样简单的想法就会伴随着比较、竟争、努力、情绪、痛苦、快乐有

21、所在意,就会有得意和失意;有所在意就会格外关注;有所在意就会刻意打造;有所在意就会被其牵引和控制;有所在意就会聚焦、夸大并令其凸显;有所在意就会走入偏执 3、无我之我 无我包含着静寂;包含着融合;包含着空无。无我是真性,有我是本体。 无我之静寂无念;无我之融合顺应;无我之空无无态。 、放下自我追求 人们有意无意的都在追求,只是追求的方向不同:有人追求身外之物的拥有和占有;有人追求心理状态之感受;有人追求生命状态之长生不老追求本无过,体现的是因果。身外之物是生命存在的基本保障;心理感受是生命活性之需求体现;期望长生不老是因为恐惧死亡;追求与不追求都会有因果体现。刻意的追求就会以目标结果形成价值取

22、向,或许我们会实现目标,得到我们想要的,或许我们的目标难以实现,而追求的过程就是我们的人生,占据了我们的全部。 1、追求中的自我 我们所追求的,或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透过我们所要追求的来观照追求中的自我。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在结果中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我?当下的我与未来的我会有什么不同?当下的我与未来的我又有着怎样的相同?在变与不变的结果中我们增加的是什么?减少的又是什么?追求中的自我是转动了金钱的游戏还是被金钱的游戏所转动?以静态的空我来看追求中的自我,就会看到现实社会中的假我。这个假我与真性本体的我同属一个我,真我与假我是否统一,分别在哪里?观照到这一层面也就知道了追求的真正含义,同时也认清了自

23、我。 2、放下 放下了,我们的神经才不会紧绷,放下了,我们才能把相关联的问题看清,放下了,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过程,放下了,我们才可以获得洒脱的人生。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是不要背着包袱前进,放下是不让自我蒙蔽心灵的眼睛。 、放下虚妄 虚妄是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虚妄又是真实存在的,常常存在于人们的脑海心间、存在于事物衍化的过程,事事本无常。虚妄是意识范畴的幻境影象;虚妄是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连锁反应;虚妄有时是人们理想化的精神向往,虚妄有时也会衍变成可触及感知的现实。更为深层的虚妄是指真性本体之外的一切皆为虚妄。 1、观照心念 心念是虚妄的发源地,心念的起起落落有回忆、有展望、有

24、遐思、有梦想、有,禅宗有一句话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意思告诉我们,当境界显现时,不要受境界的影响,一切的幻象都不要留在心中;必须保持如如不动的定境,心不要被境转。禅宗还有句话: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这里的百花是比喻社会的万花筒,象征五欲六尘,谓之百花。在世间打转时,有许多污染的东西存在,片叶不沾身也就是说,不要去执著万花筒中的花花世界。 2、世间之我 世间之我包含着真我和假我,真我是真性本体,与宇宙本体同为一体,空寂、如如不动。假我是本体要素变化的呈相,无常。真我超是非、超善恶、超有无;假我便是看到、感知到、真实存在且变化着的物态。世间之假我是着相的,着相

25、就会有分别、比较;着相就会有善恶是非;着相就会有他人眼中的你和自我感知的我;着相就要面对环境要素;着相就会有情绪和感觉;着相就会有生死病老;着相就是真我与假我的分离;着相的假我最终要回归真我 佛陀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我。我们常把肉体当成真的,当然就会追求、分别,强烈地希望。禅师有句话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因为我们一切的缘,都只是一种外相,这些外相都是虚假的;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但我们总是对这个环境相当执著,不能离开虚妄的外缘。能离妄缘即如如佛。如此一来,我们了解了虚妄的世界,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眷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3、天堂存在于假想之中 有天堂的存在吗?有!那

26、是在人类的假想之中。假想的天堂充满了神话,给人以无限向往,给人以向善向上的追求。 承认天堂的存在和否认天堂的存在都是无知。天堂即无又有,无是天堂的本真,有是天堂的幻境和文化信仰,天堂学说早已刻画在人们的脑海心间,人们在迷茫矛盾之中往往走入片面、极端乃至偏执。 有的人寄希望于死后进入天堂,有的人希望得到天堂之神的护佑,有的人害怕神灵的惩罚,有的人当下就在享受天堂之乐寄希望死后入天堂者是对生死无明,崇尚神灵护佑或怕其惩罚是缺少对宇宙物质世界的认知,能够做到身心灵健康和谐的本身就是生活在人间天堂。 4、生命轮回的是什么 人体是由显、暗、玄三元物质组成,当生命体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呼吸停止、肌体的新陈

27、代谢也相继废止,生命个体的显物质便伴随着生命体征的结束而结束。而生命的暗物质依然存在于能量引力空间;生命的玄元物质或许进入下一个生命体的轮回,或许回归无极母体。珍惜生命,活在当下。生是物质能量信息合和,死是生命个体物质能量信息的分解;生趋向于死,死又带来新的生。了解了与生命相关的生与死,还有什么看不淡、放不下的呢? 四、观念与态度 观念与态度就象人的手心和手背,存在、相关联、听命于大脑的支配、是物质形态过程的呈相。 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态度的表现受观念的影响;观念包含了由知觉而来的感性形象,包含了意识形态的思想、理智和文化,包含了生命个体与环境要素的综合反应。观念决定态度,观念

28、是人格的一部分,态度是观念的一部分。 、认识观念 1、观念所处的位置 人 真性、本体 | 自我 真我 + 假我 思维 思考 人格 心智 心念 观念 心情 心态 感受 情绪 行动 态度 果 环境 2、观念在不同领域所处的角度 宇宙观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知。人生观生命个体对人生的态度。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价值观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时间观念、道德观念、整体观念、择业观念观念本身是空寂的,只有与条件要素相结合,观念才会具体呈相。一旦某种观念形成,便会左右人生的态度,决定人生的收获。观念是内化的,作用于人们的心理。观念的外延便是态度的体现。观念与需求目标的结合表达为理念。观念与人生态度的结合表

29、达为信念。 3、观念是动态变化的 宇宙本体存在是永恒、变化是特性。人类的观念也是伴随着物质、时空、信息、能量的转换而发生转变。科技的文明冲击着人类的思想,思想的进步影响着观念的更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能量改写着古老的文化传承,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习俗。 观念的变化会有主动变化与被动变化,观念的变化可以反应出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思想、文化、本能的基本状态。 、态度 我们常常会说到: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态度是身心行为的具体表现,是观念作用下的产物。态度的转变源自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态度的体现是个体生命身心状态的反映,环境要素即是态度激发器又是态度的折

30、射场。 1、认知什么是态?心态、状态、形态、表态、姿态、液态、固态、无态、静态、常态态与一切事物相关。态是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范畴的空间体现。心理状态、情绪状态、谦卑心态、故作姿态、丰胰体态、休眠状态、昏迷状态、仪态、醉态、神态态度、态势,态只是物质形状样式的表达与折射,但却涵盖着能量信息与趋动。观态知其神韵。态呈其相,相由心生。心念、心绪、心情、心思、心意态是心之物状表达。态包含了有形与无形,态潜藏着动能和势能,既是能量的中转站、又是能量的驱动园。 2、认知什么是度 高度、角度、力度、速度、深度、尺度、风度、湿度、温度、长度度是感知形象单位,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31、。度的把握体现着生命的艺术和层次。度的背后潜藏着质和量的变数。度的参悟是智的提升,度的善用是心智的成熟。 3、关于态度 态度是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具体表现、同时也传达着生命个体物质能量信息,即是能量信息波动聚合的过程,又是能量信息与物质交合的综合反应。 态度包含了文化思想观念、个人素质修养层面、生命信息情绪状态、生命本能的反应、运用与调控,态度的本身就是一种场化效应,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态度无处不在。智者善用态度,圣者超越态度,俗者被态度所左右。 态度在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乃至生命种类间起着传感作用。态度的背后所潜藏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人文修养、生物磁场和生物能量在传感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着事物的结果。 人们的注意力常常聚焦在态度的表现上,也常常因为不同的态度表现引发心理的反感与喜好,从而带着情绪的感知寻找感觉,在感受的过程中判断、选择、乃至寻找共鸣,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常常是非理智的,这样的人常常是跟随者;而善用态度、有着一定思想文化体系的人通常是群体的领袖;不被态度所左右、超越态度、明其态度的情智表现并知晓态度者乃圣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