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政治必修一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两大属性的关系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生产者不可能同时享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通过让渡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获得价值。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 。 扩大的物物交换 。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
2、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 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全面理解纸币的含义: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值、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 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注意:纪念币为法定货币,纪念币只是用作纪念手段,不直接流通。 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含义不同:金属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
3、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产生不同:金属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属性不同:金属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纸币是货币符号,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职能不同:金属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而纸币一般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联系 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没有金属货币,就没有纸币。 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
4、限度。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金钱是什么?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金钱。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要取之有道,诚信合法经营致富。 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结算与信用工具: 结算的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种类: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 注意:银
5、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实质是:信用货币 银行信用卡以其储存的纸币额度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并不能减少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和汇率: 含义: *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意:外币不等于 *, *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 *能够用于国际间结算,外币不一定能。 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
6、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含义 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的含义: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给与需求: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7、。 影响价格的因素: 直接原因:供求关系 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货币的实际供应量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调节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8、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热切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替代品的需求上升,互补品需求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互补品需求上升。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居民收入: 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社会的收入差距物价水平 消费观念和心理。 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类型: 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消费结构: 含义:指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9、在家庭总消费中的比例结构。 分类:物质资料消费 精神资料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消费行为: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10、要。 (2)措施: 国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
11、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调节生产: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促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生产的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
12、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深化改革,改革是动力,通过改革促经济发展。 或: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途径: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
13、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不断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用:掌握国际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正确认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1)共同点: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市场竞争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都是平等的市
14、场主体。 政策待遇上平等,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督各种所有制经济。 (2)不同点: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平等。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 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么办: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
15、格局。 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 地位: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优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公司的类型: 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组织形式: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监督机构 作用: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企业如何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含
16、义: 企业兼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契约关系进行权合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企业联合指合营或合并,并不等于企业兼并。 如何理解企业兼并和破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兼并、破产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兼并和破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管是兼并还是破产,其目的都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兼并、破产、联合有很多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有可能会形成行业垄断,所以需要规范企业兼并、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
17、的含义: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意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党和*角度: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
18、改善就业结构。 劳动者角度: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发扬创业精神,增强自主创业能力。 劳动光荣: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自主择业观 竞争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益的内容: 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依法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
19、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在劳动关系中,与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常出现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国家角度看: 国家应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依法惩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的道德素质,加强宣传,提高劳动者威权意识。 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来说: 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自觉
20、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自觉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 对劳动者而言,要维护自身权益: 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益、维护权利的基础。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增强权力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协调、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加以报复。 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储蓄存款: 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特点:便捷、低收益、低风险、信用度高、比较安全。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 含义: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
21、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主体: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 我国的银行体系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发行并控制货币,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作为最后贷款人来稳定金融市场。 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行使国家政策性贷款的职能。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 投资银行:中金国际。 银监:对整个银行业实行监管。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
22、资风险: 储蓄:便捷的投资。 债券:稳健的投资。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3. 融资: 含义: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含义: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23、。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
24、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意义: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方式: a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
25、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是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c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除去按规定缴税的部分之外,全部归自己所有。 原因: 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
26、、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如何处理效率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如何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宏观调控
27、,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和整顿收入分配。 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个性问题: a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b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c区域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
28、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
29、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财政支出: 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构成: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
30、一定范围内。 财政盈余: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2.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财政与宏观调整: 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整: 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
31、、增收节支。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含义:人们习惯将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
32、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增值税: a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b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c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d作用: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 a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b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特点
33、: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c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d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依法纳税 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
34、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
35、: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计划经济: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调节的优点: 比较灵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 市场调节有局限性: 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 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
36、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 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秩序: 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规
37、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 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有利于保持
38、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 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竞争力。 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以公有制为主体。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施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注意联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来理解。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共同富裕。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注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宏观调控: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SH会的
39、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SH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SH会的新要求: 全面小康SH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XX年比XX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
40、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全面发展观。 协调
41、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含义: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
42、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把握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基本目标: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要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意义: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