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170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x(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

2、;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

4、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 4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1 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

5、;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 一、主要概念: 1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

6、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

7、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二、主要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

8、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在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10、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来说: 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11、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

12、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却还要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6.货币

13、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价值形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从货币的起源可以看到,货币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其余三种为其派生职能。 7.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

14、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可用公式来表示为: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

15、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8.价值规律 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16、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4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9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含义。 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 第二,生

17、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分工与协作。 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自然分工是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协作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 10.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社会的需求结构。

18、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1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 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

19、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第二章 一、主要概念: 3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6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9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

20、余价值。 11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5 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3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14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15资本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16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 17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

21、产资本。 18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0社会总产品:是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 22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之比。 24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5平均利润: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6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27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28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出售产

22、品而获得高额利润,或者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 29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 31利息:是产业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4银行信用:是通过银行中介形成的资本借贷关系。 35级差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36绝对地租:是指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二、主要问题: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已属

23、于资本家,他们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 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从社会本质方面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资本家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使两者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的属性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二重属性: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 6 资本的生

24、产力属性是指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 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是指资本具有社会属性,是体现在物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3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引起的。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此外,个别企业可以采用率先提高劳动生

25、产率的方法,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各个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力。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 4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影响资本积

26、累量的因素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积累的数量就越多。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能增加积累。 第三,所有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两者的差额越大,资本积累的量越多。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越大,就越能积累更多的资本。 5 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 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两种: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二是受到社会资本分散的限制。 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

27、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其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6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资本循环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动也必须顺利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阶段,也必须使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搞好供产销。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7 7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

28、分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力上的那部分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考察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8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 第一,固定资本和

29、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第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 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导意义。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样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9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

30、本。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于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全部实现,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消耗的价值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实物得到替换,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部类。 10简单再生产下

3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 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经过三个大的方面的交换,即: Ic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和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8 I=c。 两个派生条件是: I=Icc =I 上述条件表明,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

32、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 I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 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和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 两个引申条件是: I=I =I 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1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

33、长的基本原理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指: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具体来说,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在同消费资料生产保持合理比例关系下的优先增长。 13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实际上,工人出卖的并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 首先,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这

34、是一种同义反复。 其次,凡是商品在出卖前都应独立存在,而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后才存在的。 再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以上的分析表明,工人出卖的实际上是劳动力,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9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劳动时间长短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要注意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各种服务。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之间的相关变化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

35、税收负担、服务费高低等。但只有实际工资才能代表工人的真实的生活水平,才能表明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是否符合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条件。 1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仅是他所费资本的产物,而且是他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在本质上是剩价值。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用p来表示。其公式是:pC。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3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表示的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歪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资本主义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量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第一,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第三,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就高。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是节省,利润率就越高。 1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平均利润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

37、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化的趋势。 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 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就转化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

38、产价格形成之后,各部门的产品按生产价格出售,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第二,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 10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经过这种转化,市场价格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6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的高额利润。它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平均利润。按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 第二,额外利润。以垄断低价购买生产资料而获得的。 第三,一般超额利润。是由对生产技术

39、条件的垄断而稳定获得的。 第四,垄断超额利润。是以垄断高价销售产品而获得的。 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它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垄断利润的形成,表明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情况下进行再分配。 17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纳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一起,共同瓜分产业部门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

40、别的地租。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是经营优、中等土地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农业中较优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级差地租的源泉。 绝对地租,是无论租种什么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从形式上看,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但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8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

41、位,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实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

42、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章 11 一、主要概念: 1经济体制:是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 2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 3产权: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并加以保护的一定社会主体对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的所有、使用、经营并相应取得收益的权利。 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 5股份制企业:又称股份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6股票:是一种拥有一定数额股份资本并据以获取股息

43、收入的凭证。 7 市场 8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它们在同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9垄断: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11混合联合公司:是通过混合合并实行多样化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12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15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扣除的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时的贴现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 16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

44、资本。 17金融寡头:是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18证券交易市场:是买卖有价证券的市场。 19地产市场:是包括土地租佃和土地作为财产进行买卖而形成的市场。 20技术市场:是以技术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21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的总称。 二、主要问题: 1资源与资源配置 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仅指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称生产要素,是指经济活动不可缺少而又数量有限的要素,现代社会主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及与土地相连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就引起了

45、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好坏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资源;第二,是否能使资源被用在效益最好的方面;第三,是否有利于保持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合乎比例地分配利用。 从人类社会历史看,自古就存在着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由一个社会主体自觉有意识地直接指派的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自商品交换产生以后,由市场机制自发地引导的资源配置。在当代社会,上述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各个国家都是同时存在的。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形成的是市场经济;由国家高度集中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形成的是计划经济。 2市场、市场机制、市场体系 12 市场是指集市、商店、

46、交易所等一切商品交换场所和一切发生商品买卖的场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它包括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等。 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必然要形成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包括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以及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等。 4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层、中间阶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按照所有制在形式上的差别,有独资、合伙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之分;按照经济地位和规模的不同,有垄断企业和中小企业之分。 独资企业是指属单个资本家所有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两人以上合伙创办和直接经营的企业。二者的共同特点是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职能合一。股份制企业又称股份公司,它是通过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