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爱莲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分析爱莲说.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案例分析爱莲说教学案例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案例背景: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墙壁上挂的画,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 2、 3、 理解爱莲
2、说的主题;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重点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荷花吧!你知道荷花还有哪些称呼? 生:莲花。 生:水芙蓉。 师:此外,还有芙蕖、菡萏等非常幽雅的名字。古人的许多作品都有对它的描叙,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莲的文章爱莲说。 二、 检查预习: 师: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吗? 生:周敦颐,道州人,现湖南道县,字茂叔,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1 就称他濂溪先生。 师:介绍得很好。你们能谈谈“说”的意思吗?
3、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很好。具体一点说,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佳作。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生: 师:朗读古文和现代文应有所区别,语速要慢,并可作摇头晃脑状。有些词的读音应把握准确,请看黑板,每词读三遍。 生: 师:请听老师再朗读一遍,注意句中停顿的地方。 三、 自主、合作学习,整体把握文意: 师: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四人小组组合讨论研究,将你们小组认为的难点划出来考大家。 师:文章的意思都解决了吗?我们一起来谈一谈。 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意思如何理解,其它几个“之”分别如何? 师:这个问题很好,这是虚词“之”
4、的多种用法,这里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无需译出;“水陆草木之花”的“之”表领属关系,可译为“的”;“菊,花之隐逸者也”中“之”一般译作“之中”;“菊之爱”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生1:“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两句如何理解。 生2:我认为“中通外直”的意思是中间是空心相通的,而外部却是笔直的。“香远益清”意即香气越远越清新。 生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请哪位高人指点。 生4:我认为此句是可以远远地观望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如何理解? 师:请注意“鲜”的读音xin,很少
5、的意思。成语“鲜2 为人知”的“鲜”也是此意。这句话意即对于菊花的爱好,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说喜爱菊花的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仍然是四人小组将全文的意思梳理一遍。 生: 师:你能发现文中写莲的最关键也是最妙的一句话吗? 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 生: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而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师:这句话如此之妙,让我们再一次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 生: 四、 深入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 师:这次读得有进步。有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人的生长环境好坏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要。但莲的生长环境如此之糟,莲却丝毫未受影响,反
6、而出落得更加高洁,难道你就没想到别的什么吗? 生:我能看出来这莲花象征着君子。 师:君子的品质如何,你能从对莲花的描述中找出来吗? 生:文中对莲的描写是“予独爱不可亵玩焉”。 师:很好。作者当时生活的时代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弥漫,你能看出莲象征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呢。请大家讨论分析。 师:请同学们将讨论的结果派一位代表发言公布。 生:我们讨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能看出君子不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生:我们认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一句,能看出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生:“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
7、轻侮。 师:既然君子与莲花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为何作者不直接写君子而要去描写莲花呢?这叫什么写法? 生:这是借莲花来喻君子,莲花就是君子的象征。这叫托物言志,把表达的意思借某物来表达,使文章显得更含蓄,更有深意。 3 师:那文章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 生:菊花和牡丹分别象征与君子不同类的人,这样写更能衬托出君子傲岸高洁的品质。 师:菊花和牡丹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生:菊花象征隐逸者,牡丹象征富贵者。 师:作者对当时消极避世的隐逸者和追逐富贵的人都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1:我们认为作者不赞同隐逸者和富贵者,而惟我独尊。 生2:我们认为作者赞同隐逸者反对富贵者,因为当时世风不良,作
8、者借此来批判追逐富贵的一批人。 师:你对包括作者在内的三种人如何看呢? 生1:我认为隐逸者消极避世不值得提倡;追逐富贵者太势利,人品不高;只有作者这样的人志高行洁,才真正称得上君子。 生2: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隐逸者和作者都不值得提倡,这样的人其实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要学会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既然这种追求富贵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应该适应它,与它融为一体,而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孤高自许,这样于己于人才能够融洽,才利于发展。 师: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人各有志。正因为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会丰富多彩,我们因此也才能领略到多种多样
9、的文学作品,了解到形形色色的人,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描写一种植物并能借此种植物表达你的某种心志。 400字左右。 案例评析: 本节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的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4 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
10、习的一种体现,课堂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可取的一点。 再者,学生在课内,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则,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体验,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真实的流露,都在一节课的讨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自我评价: 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设计者:浦口三中 卢云 2007-11-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