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329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摩擦力.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研究摩擦力 广州市第十中学 物理科 唐秀娟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运用

2、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引导分析 归纳规律 练习巩固反思 拓展探究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

3、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 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 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 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

4、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 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实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

5、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木板、毛巾、玻璃板,木块,砝码,弹簧秤 压力 摩擦力 实验条件 长木板 毛巾 玻璃板 N1 N2 N3 数据处理: 摩擦力f / N 压力N / N 分析与结论:从实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 = N ,其中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堂上练习: P40例题 用一水平外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由于物体和墙之间有静摩擦力,此时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为f。如果外力大小增至2F,此时静摩擦力多大?若物体沿竖直墙壁自由下落,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

6、情况如何? 拓展与探究 开展摩擦力的再认识系列探究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抛题。 参考课题: 研究鞋底花纹的防滑性能 研究摩擦力的利与弊 自行车中的摩擦力 防抱死刹车装置ABS的初探 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有效方法 研究几种材料的动摩擦因数 摩擦现象本质的初探 各种摩擦力方向的演示 本系列探究性活动按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班分为8个小组,研究不同的课题,要求两周内完成,成果可以论文形式或课题报告形式展示,并要求制作成ppt文件进行演示,安排两个课时,进行交流答辩,互相学习。 六、教学反思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

7、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区别于初中的教学,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在初中,学生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本届高一学生除少部分是来自东山区外,大部分的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仍是采用就教材,因此过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他们影响很大,要他们完全转变这种学习模式,需要的是时间,教师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

8、的角度看,这一客观事实对开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存在一定的阻力。虽然客观事实难以改变,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思考,从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外。课前,教师以抛题形式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课后,仍可围绕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以学校课题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化”和新课标理念作为指导方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本届学生物理基础较为薄弱,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实验探究学习模式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设了较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启发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相当部分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 专家点评 首

9、先,该课在一开始由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其次,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不要以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折射到学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行一个类科学发现的过程。有人说:学校教给学生的,那应该是在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该课设计上,体现出了这种思想。 第三,课程设计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 第四,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不再以知识为载体,否则将会进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物理教学以活动为载体,该科教者所考虑到的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拓展与探究环节活动,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反映,达到知识学习与产生情感体验的双重目的。 总之,该课设计思路清楚,符合新课程基本教学理念,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点评专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邢强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