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5438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形成教学风格的四阶段操作法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和确定的划分标准不同,教学风格也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划分,所论述的每一段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的特征和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核心内容两者合二为一,共同作为教学风格的划分标准,这样,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模仿阶段 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模仿较多,创造较少,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对

2、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停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钱梦龙老师从任教伊始,就一方面注意模仿别的优秀教师的先进做法与经验,另一方面注重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当时语文教学中流行的“讲派”进行批判借鉴,终于形成了自己“三主”“四式”语文异读法,在全国语文教学园地异花独放

3、。因此,不考虑自己个性特点,自己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教学风格的。 探索阶段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片中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虽然不是绝对地不可改变,但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稳定

4、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因性以练才”。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挑战。 有很多教师虽然教龄不短,教学经验

5、也很丰富,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僵化,固守老一套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一直处在独立性教学阶段,而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是否具有这种教育改革和创新精神对一名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对一个寻求形成自己独特个性教学和教育风格的教师而言,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还不够,重要的还需教师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

6、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独特性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大量的材料表明,国内大多数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都是从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创造性阶段 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第一,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经教学效果和评价的检验,教师的独特性教学行为与方法大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个性已较明

7、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第三,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效果已开始反映出一定的审美风貌,使人能够较明显地体验出教师教学的“韵味”。 第四,通过教师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教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充分发展、富有创造性思维等共同特征。 独特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有科学而稳定的表现,教学活动中处处

8、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第二,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处于一种美的艺术陶醉与享受之中。 上述每个教学的发展阶段都各有特点。教师的教学从“无风格”到形成“有风格”一般总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摹仿性越来越少,而独特性和教学个性成分越来越多。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科学的、稳定的状态时,也就标示着教学风格的形成。 追求风格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创造一种教

9、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早日成熟呢?航天部066基地一中程少堂老师研究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则是应该遵循的: 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 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应如此。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的执着的爱,只有技巧而无感情的教学,顶多只能成为教书匠,成不了艺术家。 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这一点相当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复杂

10、的社会生活进程里,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人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也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身行为的社会意义。自我意识是把自己当做认识的对象,是对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觉和评价。自我意识主要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在智力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不仅如此,还要了解自己的智慧品质的诸多方面: 智慧的广度; 智慧的深度; 智慧的敏捷性; 智慧的准确性; 智慧的灵活性;

11、 智慧的条贯性; 智慧的独立性; 智慧的依从性; 智慧的批判性; 理想的智慧品质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上述九大要素组成,因此理想的智慧品质应当是上述九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另外,对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也要全面了解。首先是遗传和生理因素。据研究,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分析细节等活动有关;而右半球则在具体思维能力、直觉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虽然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作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大多数人要么是左脑较发达,要么是右脑较发达。 其次,是环境与教育的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方面对自己的创造力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三,是个体主观

12、因素。比如,应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四种气质中的哪一种。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 模仿 有人在论教学艺术的文章中夸大教学风格的直觉性,说它是“不可能也不容得超前的预想、进行中的深思甚至过后的反省”,认为教学风格是不可模仿的。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如拿来指导实践,则危害非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结果绝大部分人是浪费光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斯坦托姆才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看法对吗?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

13、作的二十次重复。无数事实证明,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一个模仿的过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心中的联想和类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的模仿。科学上的仿生也可以说是模仿带来的创造。中国佛教是“模仿”印度的,但中国的佛教决不是印度的佛教,其影响也比后者大得多。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恰恰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可见,关键不在于可不可以模仿,而在于模仿什么,如何模仿。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 “拿来主义”的态度。要有“识”,即对成熟的教学风格要有鉴赏力、有眼力。因为成熟的教学风格内部结构也不是一个层次的。既然不能完美,就必有瑕。模仿借

14、鉴要“取法乎上”,得其精髓。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说的就是模仿要注重“神似”。 模仿借鉴要适合自己的条件,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因为“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成为最坏的方法”。 要不拘一家,博采众长。总之,知己知彼,模仿才能做到“不殆”。 学而不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陶行知先生也说:“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

15、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孔子说过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之”可以导致“好之”,“好之”可以导致“乐之”。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 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一堂课体现了以上所说的诸因素就可以说这位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只有这些因素在他的所有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稳定持久的表现才可以这样说。因此,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个稳定的心理模态,即形成一种定势。天道酬勤。如果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使这种定势以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准备,以潜在的心理形式规范和制约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其教学活动中留下印迹,而不论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那么,我们说,这位教师具备了这种心理模态,换句话说,在教学中,他已从“有技巧”而至于“无技巧”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在课堂上,他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