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5616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论文教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

2、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

3、学形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

4、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

5、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

6、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

7、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

8、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多种分配

9、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

10、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

11、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 经营风险收入 B.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 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3 B.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12、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例4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 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答案:C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

13、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7.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3、 收入公平的含义及其措施 2、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

14、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公平的理解,学生:公平是,学生:公平是,等等,好,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了对公平的理解,的确,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它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经济生活中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表示贫富差距:将0.4作为警戒线,而我国则以高达0.46,因此,在今年党的十七大上将收入分配列入六大民生问题之一,可见我们党和国际非常重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进行新课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收入分配的公平 1、公平不是平

15、均主义。 平均主义:不分差别的绝对平等,抹杀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距。 2、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3、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4、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探究课本61页的问题,学生讨论。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

16、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例如:征收个人所得税,免征农业税,贫困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合作医疗等。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 5 页 共 7 页 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利用的程度。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二者各有侧重,存在矛盾,重点把握二者的度。 3、我国重视二者关系的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

17、进,是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有防止收入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补充材料: 鼓励先富,但也要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保障标准,加大拖欠、克扣工资的处罚力度,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等。 十七大鼓励人们创业,寻找商机,拓宽致富门路。 被称为“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从XX年开始,在黑龙江、宁夏和江西等地设立“省外华西村”,出钱、出人、出思想,开垦土地、兴办实业、兴修水利等。 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

18、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为什么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明确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一关系。 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据此回答例1例3 例1效率优先,实质是 A. 发展生产力优先 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 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 D. 资源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答案:A 例2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是因为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A. B. C. D. 答案:D 例3 兼顾公平,是指 A社会要消除收入差距 B实行平均主

19、义,消除差别 第 6 页 共 7 页 C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D社会收入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答案:C 例4 扩大内需,要积极扶持中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请回答:现阶段,我国必须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这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的要求 C B. C D 答案:B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