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735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 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学校 杨阳 1 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是让学生经历证伪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楚具体细节。教学应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所以我大胆将这部分内容略掉,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的

2、思维在教学活动的起始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地球自转的研究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是本课的设计特色之一。 在学生自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操作,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关键是搞清楚怎么转动才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哪一种操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要判断真实的情况,只有用事实作为标准。这一事实,就是学生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因此,将第四课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拿过来。研究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就应该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一事实加以判断,即学生

3、在实验中究竟朝哪个方向转动地球仪,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那么此时,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客观原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认知的方法。 教材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的研究,引用相对运动的理论,由于年龄所限,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加之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地球在自转,只能看到太阳的半周日视运动,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那么,就让学生以头作为地球,用眼睛来看模拟太阳在自己面前东升西落,再现真实的自然现象,亲身体验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把不可感知的巧妙变为可感知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具体形象成为认知基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

4、的切入点,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 2 样的设计安排,认识结构比较完整,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从学生探究、掌握客观规律必经的认知过程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课的另一设计特色。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 基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看到、体验到,才能去认识某个事物或某种规律,进而建立基本思路。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 在生活中,学生自身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让学生扮成地球,亲身体验。对学生来讲,平日在地

5、球上看到现象时与做模拟实验时,身处的方位是不同的:前者处在地球上,后者处在宇宙中。所以先要将空间方位理解清楚。在模拟实验中,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一些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即处在宇宙中,观察原本实际生活中的自己,而现象再现的实验又是一次空间换位,即从宇宙中换位到地球上。这次实验,实际上是现象的还原。要从宇宙之中,换位到自己成为地球亲身体验的实验方法。如何实现有效的方位转换,就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看到什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换位到扮地球时,同样应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才是地球在真正地自转。此时,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

6、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再据观察点判断东、西方向。学生便很顺利地判断出“东”与“西” ,虽然此时的东西方向与上一模拟实验中东西方向相对于学生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但是由于空间方位转换到位,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从而顺利突破了确定东西方向这一最大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培养学生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的技能、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 3 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7、: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教学准备: 演示:球形灯、课件。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即时贴、口取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播放塘沽海河外滩公园风光片。 导入: 1、讲述:我的家乡塘沽有一处美景,就是海河外滩公园。杨老师还拍了两张照片呢,请你观赏。这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碧波帆影,漂亮吗?我也觉得很美,在这个地方又拍了一张照片。 2、提问: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拍的? 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呢? 我们看到了,昼是明亮的,夜是黑暗的,亮与暗是谁造成的? 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昼,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夜

8、。 我们这个地方有昼和夜吗?那现在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就会进入夜。一觉醒来,迎来黎明,又进入昼,经过一天的学习又会进入夜。昼夜昼夜这样变化,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如何来解释? 新授: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提问:真的是我们解释的这样吗?现在一起来研究。在科学课上,通常,使用什么方法研究? 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 提问:这个实验要用什么材料? 4 手电筒模拟什么?老师用幻灯机的光模拟太阳行吗? 地球仪模拟什么?为了让你看清楚,老师使用大地球仪。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 这个模拟实验怎么做呢? 学生研讨。 教师演示: 提问:现在,地球仪上哪是昼?哪

9、是夜?打手势告诉我。 你看到了吗,昼夜之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什么? 讲述:分界线这边半球是昼,分界线这边半球是夜。 你做实验时,要先调节好手电筒与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也让光差不多照亮半个地球仪。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提问:调节好距离后,手电筒还能乱动吗? 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现象? 还要思考你是怎么观察到这个现象的。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5、研讨: 要更清楚地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先要怎样? 这个观察的地区确定在哪? 其实选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这节课,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最熟悉的地方中国。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把它贴在中国,你观察时,就不用在地

10、球仪上找“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了,看到这个大点,就是看到中国了,观察起来就更方便了。我们要观察中国越过昼夜分界线,进入昼;然后逐渐越过分界线,进入夜。昼夜交替的现象。不能只做,把你看到的现象说出来,边做边说行吗? 5 6、学生实验。 7、汇报: 8、研讨: 大家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请两个组同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这两组做实验时,有什么不同吗? 哪组的地球仪转动方向和这组一样?哪组和另一组一样?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确定东、西方向 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你思考了吗:对于地球来讲,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可能吗? 因此,只有一种转动方法是

11、符合实际的。地球究竟是向哪个方向转动的? 提问: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 讲述:我们刚才判断方向时,有个前提: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左西右东就不一定准确了,可要记住。 提问:地球仪怎么转动才叫自西向东转动? 讲述:搞不清楚没关系,教你一绝招:把手指指住西,向东那边转动地球仪,学会了吗? 提问:自东向西转动呢?谁来指指? 6 2、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到底是怎么转动的?如何来判断呢? 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讲述:杨老师给你一个建议: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你都试试,当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时,你是如何转动地球仪的,地球就是如何自

12、转的。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 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你想来看看真正的地球自转吗? 播放录像:地球自转。 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1、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回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 4、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学生转动。) 5、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

13、 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 6、学生实验。 7、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 7 8、小结: 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 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发言。 3、录像:地球自转与太阳东升西落,边播放教师边配音:平时,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真的在天空中穿越,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假如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清晨,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等

14、待在那里的太阳转过去,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因此,我们先从东方看到太阳,地球继续转动,现在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呢?现在呢?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背向太阳的一面转过去。 总结、拓展: 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还想通过实验感受地球的自转吗?杨老师为你提供实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研究,分发实验资料。 六、教学评价设计: 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出色的表现,更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点滴的进 8 步,并予以肯定。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大拇指的效应都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出现偏差的学生,教师善于创造机会与时间,使其能够修正错误,

15、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时机,使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还用即时贴做了许多小标志,如:合作奖桃子、秩序奖金星、创意奖红花、进步奖苹果等,请学生贴于科学书的扉页里。期末时,比比谁得到的标志最多,评为本学期“最佳成就奖” 。让评价成为持续鼓舞学生前进的方式。 把握评价尺度,评价及时恰当 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切忌夸大其词、泛泛空洞的廉价评价 以及片面、一味的鼓励,会产生贬值之感,久而久之,不再吸引学生,成为负效应,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因此,评价要恰当,更应准确。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不应一律鼓励,有问题时,教师或其他学生要予以指出,共同探讨。当然,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判定对与错,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出现错误时,或可稍作留白,待后续探究中通过实践,修正错误;或者及时相帮,进行梳理。此时,教师善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找出关键所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合理恰当的评价,切实关注每个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以评价促发展。 附: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方法 模拟实验 现象再现 联系实际 西东 地球 太阳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