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772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是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

2、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螺旋式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复呈现,逐步拓展加深的课程。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已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美德: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组成部分。 直线式课程: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课程。

3、 班集体: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教育: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

4、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遗传素质: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18)隐性课程: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19)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规范行为和卓越的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 (20)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们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这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分科课程: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的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

6、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选手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

7、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分组教学: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它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以参与教学活动的老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管

8、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体质: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作用。 学校管理目标:指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是指导教师的教,也知道学生的学,

9、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德育方法: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体育:指身体文化、身体教育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等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简答: 遗传在人的发展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

10、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才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造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中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11、制约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制约的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受

12、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学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重大变化;

1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最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

14、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

15、;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 班级上课制特点: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同学集体教学,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配养学生的特长;功能: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 教学评价的种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

16、、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原则;2、发展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 中小学生道德意志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1、中小学生道德意志行为的发展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小学时期发展较快,中学时期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坚持性和自制力是道德意志发展的两个主要特征;3、中小学生道德意志行为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完成单调的工作时,女生均优于男生。 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17、,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是实现的;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分析;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

18、成因素;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德育原则: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二、疏导原则:;三、长善救失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途径与方法:一、途径:;二、方法:;6、奖惩;7、制度); 运用陶冶的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景,良好的情景是陶冶的条件和工具;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创设情景陶冶学生;3、引导学生参加情景的创设; 运用奖励注意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和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一、研究性学习:;二、社区服务与社会

19、实践;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信息技术教育;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集体的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1、确定集体目标;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二、教导学生学好功课;三、组织班会活动;四、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可与生活;五、组织学生的劳动;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七、评定学生操行;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三、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四、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师劳动价值:一、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价值;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四、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15)教师素质的要求:一、高尚的师德;二、宽厚的文化素养;三、专门的教育素养;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